第一章 概述 1
第二章 工作职能:团结教育与服务相结合 10
第一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发展历程 10
第二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性质 14
第三节 高校共青团的传统职能 18
第四节 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 20
第五节 新时期共青团的工作职能 28
第六节 创新新时期青年学生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模式 30
第七节 强化服务职能,促进团结教育职能 64
第三章 教育方法: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84
第一节 理论教育是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 87
第二节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的新特点 95
第三节 实践教育是深化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 100
第四节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109
第四章 教育阵地:现实阵地与虚拟阵地相结合 114
第一节 现实阵地的表现形式与传统优势 115
第二节 虚拟阵地的特点 131
第三节 “非主流”文化的现状及影响 138
第四节 现实阵地与虚拟阵地的结合 144
第五章 主体力量:传统团学组织与学生社团相结合 152
第一节 团学组织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传统主体力量 153
第二节 学生社团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型主体力量 160
第三节 促进传统团学组织与学生社团的和谐互补 169
第六章 学风建设:刚性管理与创新教育相结合 182
第一节 学年制和弹性学制对学风建设的要求 183
第二节 创新教育是弹性学制下的内在要求 192
第三节 刚性管理与创新教育相结合 195
第七章 组织建设:班团支部与动态团支部相结合 214
第一节 传统基层组织的内涵、特点和功能 215
第二节 新时期班团支部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221
第三节 动态团支部是新形势下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客观要求 225
第四节 实现班团支部和动态团支部的有机结合 232
附件 作者与本书相关的部分研究论文 239
1.高校共青团工作应实现“六个转变” 239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年级主题+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 249
3.论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 259
4.道德建设视阈中的耻感教育 271
5.转型时期的耻感文化:蜕变与重建 275
6.弹性学制下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87
参考文献 295
后记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