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发生学探微》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谭春雨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3215770
  • 页数:324 页
图书介绍:本书综合运用逻辑、文献、考古等研究方法,以甲骨学、天文地理学、气象历法学、易学、道学、理学等文化背景为基础,详细探讨解读了数千年来中医学术思想发生形成过程,揭示演绎了中医学一系列理论临床实践体系的内涵本质及其精髓所在。本书认为临床实践经验是中医学赖以发生形成的前提基础,巫祝医学是产生中医学的文化摇篮,先秦天文地理学及其气象历法学是滋生中医学的文化土壤,根植于先秦天文地理学及其气象历法学的元气阴阳五行六气学说是中医学的思想灵魂。脏腑理论、三焦命门理论、伤寒六经理论、经络理论、气血精液理论等皆是基于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元气阴阳五行六气学说产物。本书还在综合前人相关研究基础上,对经络的科学本质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提出经络的实质是特定神经源性电场形成的零势能等电线这一新的观点。最后,为方便读者更深刻认识中医学当前所遇到的文化认知困境,特精选近代以来几则批判中医学理论思想文化的代表性文章,以便研读思考。本书不仅适合中医从业者阅读借鉴,也适合关心好奇中医学的非专业人士,以及兴趣于先秦天文历法学、易学、道学、哲学等的文化人士阅读借鉴。

导论 1

第一节 医学文化是一朵绽放于宇宙造化之巅的奇葩 1

第二节 文化的普世建构逻辑与中医学的体系结构特征 2

第三节 信史以来中医学四次变革的历史文化背景 4

第四节 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信史中医变革启示录 18

第五节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医学的文化认知基础 19

第六节 中医学发生时期考辨 24

上编 中医学的文化基础 34

第一章 神灵创世观与巫祝医学 34

第一节 巫祝医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34

第二节 神灵情感意志的认知方法 36

第三节 改变神灵情感意志的方法 37

第四节 神灵创世观的鼎盛时代 39

第五节 殷商时期的巫祝医学举隅 43

第六节 巫祝医学的反思与启迪 47

第二章 先秦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 50

第一节 物候历的发生形成过程 50

第二节 影象历的发生形成过程 54

第三节 月象历的发生形成过程 59

第四节 星象历的发生形成过程 61

第五节 中国古代几种常见的历法纪时体系 65

第六节 中国古典历法纪时学的发生形成时期 69

中编 中医学的思想灵魂 86

第一章 基于天地四时自然之象的阴阳学说 86

第一节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阴阳学说的起源 86

第二节 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阴阳属性的建构 87

第三节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阴阳的造化机制 89

第四节 质焉?性焉?——阴阳学说思想内涵的争议与正名 92

第五节 阴阳学说的形成时期 95

第二章 基于天地四时阴阳之象的五行学说 98

第一节 五行的本质是天地四时阴阳合和之气 98

第二节 木代表春季少阳之气 101

第三节 火代表夏季太阳之气 103

第四节 金代表秋季少阴之气 104

第五节 水代表冬季太阴之气 106

第六节 土代表天地本根之气 108

第七节 五行相生相胜的真实内涵 112

第八节 五行学说的形成时期 117

第三章 基于年周期三、六阴阳分象的两种六气模式 126

第一节 六节六气模式的建构形成过程 126

第二节 三节六气模式的建构形成过程 128

第四章 自今推古,至于元气始化 133

第一节 通天下一气耳 133

第二节 元气何以被古典宇宙哲学借用 135

第三节 元气学说的形成时期 136

第五章 道者,万物之奥 138

第一节 道的内涵本质 138

第二节 道的造化机制 141

第三节 列子对道的阐发 145

第四节 周敦颐对道的阐发 147

第五节 盘古开天辟地故事中的宇宙演化观 149

第六章 元气阴阳五行六气学说的原始表征符号 152

第一节 中华民族文字史前的三种文化符号形式 153

第二节 天地自然两仪与阴阳鱼太极图 157

第三节 四时五行与河图洛书 161

第四节 六节六气与八卦 181

下编 中医学的内涵精髓 201

第一章 基于元气本根观的中医精气理论 201

第一节 精气是人体生命之基 201

第二节 先天精气 202

第三节 原气 203

第四节 生殖之精 204

第五节 后天精气 205

第六节 宗气 206

第七节 营气 207

第八节 卫气 208

第九节 血气 209

第十节 津液之气 210

第二章 基于天人合一思想的中医阴阳观 212

第一节 人以四时天地阴阳之气为本 212

第二节 精气的阴阳之分 213

第三节 人体脏腑经脉百骸的阴阳之分 214

第四节 阴平阳秘,性命之本 215

第五节 阴阳失衡,疾病之根 216

第六节 辨别阴阳,论病总则 217

第七节 把握阴阳,养生圣道 218

第八节 燮理阴阳,治病大法 219

第九节 方药之意,阴阳为本 221

第三章 基于太极先天思想的命门三焦理论 222

第一节 命门三焦系统是人体先天太极之体 222

第二节 命门理论探微 223

第三节 命门虚损的辨证论治 226

第四节 三焦理论探微 228

第五节 三焦疾病的辨证论治 232

第四章 基于四时阴阳五行观的中医脏腑理论 236

第一节脏腑理论是基于四时阴阳五行学说建构的 236

第二节 脾脏生理观的构建过程及其临床实践 240

第三节肝脏生理观的构建过程及其临床实践 242

第四节 心脏生理观的构建过程及其临床实践 245

第五节 肺脏生理观的构建过程及其临床实践 248

第六节 肾脏生理观的构建过程及其临床实践 252

第七节 胃腑生理观的构建过程及其临床实践 254

第八节 胆腑生理观的构建过程及其临床实践 256

第九节 小肠腑生理观的构建过程及其临床实践 259

第十节 大肠腑生理观的构建过程及其临床实践 260

第十一节 膀胱腑生理观的构建过程及其临床实践 262

第十二节 对中医脏腑形质的思考 263

第五章 基于三节六气模式的中医六气病学 266

第一节 中医六气模式考辨 266

第二节 六气生理功能特点 267

第三节 太阳病辨证论治思想 270

第四节 阳明病辨证论治思想 275

第五节 少阳病辨证论治思想 278

第六节 三阳同病辨证论治思想 279

第七节 太阴病辨证论治思想 280

第八节 少阴病辨证论治思想 282

第九节 厥阴病辨证论治思想 284

第十节 六气外感病欲解时辰的探讨 286

第六章 经络理论是临床体验与医理哲学相互渗透的产物 290

第一节 经络理论概论 290

第二节 十二经络理论的建构形成过程 291

第三节 奇经八脉学说的建构形成过程 295

附录:百年中医批判文选 297

主要参考文献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