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研究 以证人出庭作证为视角》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詹俊辉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67796485
  • 页数:191 页
图书介绍:本书着力于通过对证人相关问题的研究来保障被告人对质权的实现。作者认为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证人出庭作证,让被告人与不利证人实现面对面的直接对质,是保障被告人对质权实现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全书包括六部分内容,分别是从对质权的相关理论、对质权与中国刑事诉讼、对质权实现之前提、对质权实现之准备、对质权实现之关键及对质权实现之保障进行研究,以实现被告人对质权。

引言 1

第一章 对质权的一般理论 1

第一节 对质权概述 4

一、对质权概念 4

二、对质权的内容 6

第二节 对质权与相关概念 10

一、对质权与传闻法则 10

二、对质权与直接原则 14

第三节 对质权的起源、发展 17

一、对质权的早期状况 17

二、英美法中的对质权 17

三、大陆法中的对质权 19

第四节 对质权的正当根据、理论基础和诉讼价值 22

一、对质权的正当根据 22

二、对质权的理论基础 26

三、对质权的诉讼价值 29

第二章 对质权与中国刑事诉讼 33

第一节 我国对质权的现状及评析 35

一、我国对质权的现状 35

二、我国对质权现状评析 37

第二节 我国确立对质权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2

一、我国确立对质权制度的必要性 42

二、我国确立对质权制度的可行性 46

第三节 完善我国对质权立法 53

一、明确被告人对质权立法规定 54

二、设立相应证据规则和庭审规则 55

第四节 我国被告人对质权的实现路径 58

一、对质权实现之前提——明确证人出庭的范围 58

二、对质权实现之准备——完善庭前会议制度 59

三、对质权实现之关键——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程序 59

四、对质权实现之保障——加强证人保护和权益补偿 59

第三章 对质权实现之前提:明确证人出庭的范围 61

第一节 证人及证人资格 65

一、证人概述 65

二、证人资格概述 68

三、西方国家证人作证资格的规定 70

四、我国证人作证资格的规定 73

第二节 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标准之完善 75

一、我国证人出庭范围的法律规定及分析 75

二、完善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标准——细化影响定罪量刑内容 78

三、刑事证人出庭作证之排除事由 85

第四章 对质权实现之准备:完善庭前会议制度 91

第一节 刑事证人庭前准备程序理论概述 94

一、刑事证人庭前准备程序的定位及理论基础 94

二、刑事证人庭前准备程序的价值 98

三、刑事证人庭前准备程序的功能 99

第二节 证人出庭作证的申请程序 103

一、西方国家证人出庭作证的启动程序 103

二、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程序的启动程序的构建 105

第三节 证人出庭作证的决定程序 109

一、证人出庭作证的审查主体 109

二、证人出庭申请的审查标准 110

第四节 证人出庭作证方式的确定 113

一、证人特殊方式作证的含义 113

二、特殊作证方式在国外的立法和实践 114

三、我国证人特殊作证方式的确立 115

第五节 证人出庭作证的异议程序 117

第六节 证人出庭作证的通知程序 119

一、证人出庭作证通知主体之现状 119

二、对我国证人出庭作证通知主体的反思 119

三、我国通知证人出庭主体的重构 120

第五章 对质权实现之关键: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程序 125

第一节 履行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程序性事项 128

一、刑事证人出庭之身份核实 128

二、法庭向刑事证人告知权利和义务程序 129

三、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宣誓制度 131

第二节 健全刑事证人交叉询问程序 135

一、交叉询问的构成要素 135

二、交叉询问的顺序 139

第三节 建立刑事证人交叉询问规则 142

一、禁止诱导性询问规则 142

二、不得质疑己方证人规则 143

三、交叉询问异议规则 144

第四节 完善交叉询问配套制度 146

一、违反交叉询问的救济 146

二、建立证据开示制度 147

三、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151

第六章 对质权实现之保障:加强证人保护和权益补偿 155

第一节 外国刑事证人权利保护 158

一、英美法系主要国家刑事证人权利保护概述 158

二、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刑事证人权利保护概述 162

第二节 我国证人权利规定及评析 166

一、我国刑事证人权利保护实然描述 166

二、我国刑事证人权利保护评析 168

第三节 完善刑事证人出庭保障制度 174

一、细化证人人身保护权 174

二、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补偿激励机制 179

结论 183

参考文献 185

后记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