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
1.1 福建省概况 1
1.2 问题提出 3
1.3 研究意义 5
本章附图 6
2 福建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核算方法 7
2.1 基本假设 7
2.2 核算公式 8
2.2.1 生产生态足迹 8
2.2.2 消费生态足迹 8
2.2.3 衍生产品生态足迹 9
2.2.4 生态承载力 10
2.2.5 产量因子 10
2.2.6 均衡因子 12
2.3 土地使用类型 14
本章附表 15
3 福建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核算 25
3.1 福建省生态足迹核算 25
3.1.1 农地 25
3.1.2 牧草地 28
3.1.3 水域 28
3.1.4 林地 28
3.1.5 碳吸收地 29
3.1.6 建成地 29
3.2 福建省生态承载力核算 30
3.3 核算结果 30
本章附表 32
4 福建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 71
4.1 福建省生态足迹分析 71
4.2 福建省生态承载力分析 74
4.3 福建省生态平衡分析 76
4.4 福建省生态效率分析 79
4.5 福建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前景分析 80
4.5.1 发达国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变化规律 81
4.5.2 福建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变化的理想情景 85
4.5.3 福建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变化的悲观情景 87
4.5.4 福建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变化的适宜情景 87
5 福州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核算 90
5.1 福州市概况 90
5.2 福州市生态足迹核算 90
5.2.1 农地和牧草地 91
5.2.2 水域和林地 93
5.2.3 碳吸收地和建成地 93
5.3 福州市生态承载力核算 94
5.4 核算结果 94
本章附表 96
6 厦门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核算 123
6.1 厦门市概况 123
6.2 厦门市生态足迹核算 124
6.2.1 农地和牧草地 124
6.2.2 水域和林地 126
6.2.3 碳吸收地和建成地 126
6.3 厦门市生态承载力核算 127
6.4 核算结果 127
本章附表 130
7 漳州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核算 159
7.1 漳州市概况 159
7.2 漳州市生态足迹核算 160
7.2.1 农地和牧草地 160
7.2.2 水域和林地 162
7.2.3 碳吸收地和建成地 162
7.3 漳州市生态承载力核算 163
7.4 核算结果 163
本章附表 165
8 宁德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核算 190
8.1 宁德市概况 190
8.2 宁德市生态足迹核算 191
8.2.1 农地和牧草地 191
8.2.2 水域和林地 192
8.2.3 碳吸收地和建成地 193
8.3 宁德市生态承载力核算 193
8.4 核算结果 194
本章附表 196
9 三明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核算 220
9.1 三明市概况 220
9.2 三明市生态足迹核算 220
9.2.1 农地和牧草地 220
9.2.2 水域和林地 222
9.2.3 碳吸收地和建成地 222
9.3 三明市生态承载力核算 223
9.4 核算结果 223
本章附表 224
10 福建省各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 227
10.1 福建省各市生态足迹分析 227
10.2 福建省各市生态承载力分析 229
10.3 福建省各市生态平衡分析 231
10.4 福建省各市生态效率分析 232
10.5 福建省各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前景分析 233
11 讨论与结论 234
11.1 讨论 234
11.1.1 生态足迹核算方法优点 234
11.1.2 生态足迹核算方法局限 234
11.1.3 福建省生态足迹核算的潜在误差 238
11.1.4 福建省生态足迹核算的改进之处 239
11.2 结论 240
12 福建省生态赤字控制对策 242
12.1 改进土地使用 242
12.2 提高土地生产力 243
12.3 提高生态效率 244
12.3.1 市场性对策 244
12.3.2 规制性对策 245
12.3.3 参与性对策 247
参考文献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