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提出与内涵 1
第一节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提出 1
一、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发展的必由之路 1
二、缩小区域差距是国内外区域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 1
三、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现象日趋凸显 1
第二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 2
一、区域协调发展认识的误区 2
二、发展与持续发展 2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4
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特征 8
第二章 区域协调发展的衡量与模式 10
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与衡量 10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10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衡量 11
第二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模式构建 12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12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体系 13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模式特征 19
四、不同层次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模式 20
第三章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 24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4
一、区域差异理论 24
二、地域分工理论 29
三、区域生命周期理论 34
四、梯度理论与反梯度理论 35
五、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37
六、空间一体化理论 40
第二节 其他相关学科理论 41
一、系统科学论 41
二、政府干预理论 43
三、宏观调控论 47
四、科学发展论 47
第四章 国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 53
第一节 美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53
一、美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沿革 53
二、美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特点 56
三、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战略剖析 58
第二节 欧盟及其成员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59
一、欧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特点 60
二、欧盟成员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特点 62
三、德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剖析 63
第三节 日本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65
一、日本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沿革 65
二、日本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特点 68
三、日本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剖析 70
四、日本国土规划对我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 72
第五章 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回顾与前瞻 75
第一节 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变化 75
一、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和内陆的二元格局 75
二、从“七五”到“九五”的三大地带格局 76
三、新世纪的四大板块和四类主体功能区格局 77
第二节 未来态势前瞻——四大板块内部的分化组合 81
一、东部率先发展地区 81
二、西部大开发地区 88
三、东北振兴地区 91
四、中部崛起地区 93
第六章 我国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发展 96
第一节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主体 96
一、三大主体 96
二、三大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98
第二节 我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99
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障碍分析 99
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100
第三节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 105
一、战略规划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106
二、重大工程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111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区域协调发展 115
第四节 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案例剖析 118
一、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历程 118
二、发展成效 120
三、成功经验总结 126
第五节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模式 128
一、公平主导模式 128
二、区域联动发展模式 129
三、主体功能区建设模式 130
四、陆海统筹协调模式 131
第六节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基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考察 133
一、关于协调和区域协调发展内涵的讨论 133
二、基于效率与公平统一的评价模型 134
三、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的简单评价 135
四、结论和讨论 136
第七章 东部率先发展地区的统筹协调发展 137
第一节 东部地区概述 137
一、东部地区概况 137
二、协调发展演进概述 138
三、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 139
第二节 政府主导区域协调发展模式 143
一、京津冀都市圈协调发展 143
二、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特点 151
三、京津冀统筹区域协调的模式 154
第三节 市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模式 155
一、长三角发展概况 155
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模式 156
第四节 产业转移驱动区域协调发展模式 160
一、珠三角发展概况 160
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模式 161
第五节 陆海统筹协调发展模式 165
一、山东省发展概况 165
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模式 167
第八章 西部大开发地区的统筹协调发展 170
第一节 西部大开发概述 170
一、西部地区简介 170
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和历程 171
第二节 边境区域合作共赢模式 173
一、次区域合作模式 173
二、边境旅游合作模式 176
第三节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模式 179
一、成渝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概述 179
二、成渝地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经验 186
三、成渝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典型模式 190
四、县域统筹城乡发展模式——以新津县为例 191
第四节 生态建设与补偿模式 198
一、生态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 198
二、点状开发与面状保护模式 200
三、生态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以三峡库区为例 200
第五节 西部地区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 202
一、建立西三角经济圈 202
二、打通对外合作走廊 203
第九章 东北振兴地区的统筹协调发展 205
第一节 东北振兴概述 205
一、东北地区概述 205
二、东北振兴的背景和历程 206
三、东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207
第二节 资源转型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208
一、资源型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 208
二、资源转型下的东北地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模式 209
第三节 东北亚合作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212
一、加强基础设施合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212
二、不断推进技术合作,形成东北亚区域产业技术合作新模式 213
三、加强产业企业合作,推进区域深层次一体化发展 213
四、不断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14
第四节 边境重点经济区的内外统筹发展模式 214
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概况 215
二、长吉图先导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 216
三、长吉图先导区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新模式 217
第五节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海陆统筹发展模式 219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概述 220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海陆统筹发展模式 221
第六节 东北地区统筹协调的重点工程 224
一、水资源统筹调配 224
二、能源产销统筹布局 225
三、交通网络统筹建设 225
第十章 中部崛起地区的统筹协调发展 227
第一节 中部地区概述 227
一、中部地区概况 227
二、中部崛起战略背景 228
第二节 中部地区的统筹协调发展 229
一、中部地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229
二、中部地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经验 231
第三节“两型社会”推动下的区域联动模式 233
一、“两型社会”的提出 233
二、“两型社会”推动区域协调联动发展 234
第四节 产业转移下的区域合作模式 237
一、产业转移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 237
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战略的实施 238
三、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模式 240
第五节 中部地区统筹发展的重点区域 244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 244
二、中原经济区 245
三、晋陕豫黄河金三角 246
图片来源 248
表格来源 249
专栏来源 250
后记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