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资源型企业的实证》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富萍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3627252
  • 页数:25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来自内蒙古、山西以及甘肃等10个自然资源富集地区的201家资源型企业为研究样本,以社会资本理论、资源观理论以及技术创新理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数理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及SPSS和AMOS等数理统计工具,围绕“高层管理者社会资本如何作用于技术创新绩效”这一基本命题深入地研究了以下三个问题:(1)开发与修订变量的测量量表。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征求学术界与企业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本书开发了技术创新绩效与环境规制的测量量表,修订了高层管理者社会资本与资源获取的测量量表。(2)揭示高层管理者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本书通过引入资源获取这一中介变量,打开了高层管理者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黑箱”,构建了“高层管理者社会资本——资源获取——技术创新绩效”的理论框架,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等研究方法对中介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由此揭示高层管理者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3)考察在不同的情境下高层管理者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本书在高层管理者社会资本与资源获取之间引入高层管理者持股这一调节变量,以及在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引入环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问题提出 10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一、研究目的 13

二、研究意义 14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一、研究方法 15

二、技术路线 16

第四节 结构安排与研究内容 17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 19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21

一、资源型企业的内涵与特点 21

二、高层管理者社会资本的内涵与研究维度 24

三、资源获取的内涵与研究维度 29

四、技术创新绩效的内涵与研究维度 32

五、高层管理者持股的内涵 35

六、环境规制的类型 35

第二节 理论基础 39

一、社会资本理论 39

二、资源观理论 46

三、技术创新理论 52

第三节 高层管理者社会资本对企业产出影响的相关研究 59

一、国外研究 59

二、国内研究 62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启示 66

第四节 本章小结 69

第三章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71

第一节 概念模型 71

一、概念模型提出的中国情境 71

二、概念模型 74

第二节 研究假设 75

一、高层管理者社会资本与资源获取 75

二、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 84

三、资源获取的中介作用 89

四、高层管理者持股的调节作用 89

五、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 93

第三节 本章小结 99

第四章 问卷设计与小样本预调查 101

第一节 问卷的设计 101

一、问卷设计的过程 101

二、数据结果偏差的处理 102

三、问卷的基本内容 103

第二节 变量的初始测量 104

一、高层管理者社会资本的初始测量 104

二、资源获取的初始测量 107

三、技术创新绩效的初始测量 110

四、高层管理者持股的测量 112

五、环境规制的初始测量 113

第三节 小样本测试 115

一、小样本数据收集 115

二、小样本数据描述 116

三、小样本检验的方法与标准 119

四、量表的信度分析与探索性因子分析 121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33

第五章 大样本调查与假设检验 135

第一节数据收集描述与分析方法 135

一、数据收集 135

二、样本描述 138

三、分析方法 142

第二节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146

一、信度检验 146

二、收敛效度检验 150

三、区分效度检验 157

四、内容效度检验 158

第三节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159

一、初步数据分析 159

二、初始模型构建 160

三、模型初步拟合 161

四、模型修正与确定 162

五、模型效应分解 166

第四节 调节作用检验 168

一、多元线性回归三大问题检验 169

二、高层管理者持股的调节作用检验 170

三、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检验 171

第五节 结果讨论 175

一、高层管理者社会资本对资源获取影响的讨论 175

二、资源获取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讨论 179

三、资源获取的中介作用讨论 181

四、高层管理者持股的调节作用讨论 182

五、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讨论 183

第六节 本章小结 186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89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189

第二节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194

一、理论贡献 194

二、实践启示 195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203

一、研究局限 203

二、未来研究展望 204

附录:调查问卷 207

参考文献 213

索引 249

后记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