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通史 第2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永鑫主编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213051647
  • 页数:578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绍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点课题。绍兴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绍兴首部通史,《绍兴通史》对绍兴从远古到中华民国的历史作了深入研究和系统梳理,展示了绍兴人、绍兴古城、绍兴文化、绍兴文明的发展轨迹。全书五卷,共265万字。

第一章 战国时期的绍兴 1

第一节 鼎盛时期的越国 1

一、句践灭吴 1

(一)围困姑苏之役 1

(二)句践灭吴 3

二、句践称霸 4

(一)出使鲁、齐 4

(二)伐秦之役 6

(三)镇抚周邻国家 7

(四)解决小国纠纷 8

(五)徐州之会 11

三、迁都琅邪 12

(一)迁都原因 12

(二)迁都路线 14

(三)琅邪地望诸说 15

四、鼎盛时期的越国疆域 17

第二节 越国名士与西施的传说 19

一、范蠡 19

二、文种 24

三、计然 34

四、西施的传说 36

第三节 越国的衰落 40

一、允常以后的越王世系 40

二、朱句的霸业 41

(一)战楚 41

(二)灭滕 43

(三)灭郯 44

(四)削莒 45

三、迁都于吴 46

(一)越人亡缯 46

(二)迁都于吴 47

(三)宫廷政变 49

(四)无颛的统治 50

四、无彊的统治与越败于楚 51

(一)无彊“与中国争强” 51

(二)楚越战争 53

(三)楚败越后的越国疆域 55

(四)越国活跃于诸侯争战之间 56

五、秦将王翦平定江南与越国的灭亡 58

(一)王翦降服越君 58

(二)越国灭亡的原因 59

六、于越族的流散 63

(一)于越与东瓯 63

(二)于越与闽越 65

(三)于越与南越 67

(四)于越与西瓯 69

(五)于越与骆越 71

(六)于越与山越 73

(七)于越与山夷 75

(八)于越的海外流散及其影响 78

第四节 战国时期绍兴的经济 94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94

(一)铁器农具的广泛使用 94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95

(三)主要农作物的种类 96

二、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98

(一)青铜铸造技术的进步 98

(二)冶铁技术的进步 103

(三)建筑技术的进步 106

(四)丝织和髹漆 111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 115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 115

(二)富商大贾的出现 116

四、交通的发展 117

(一)会稽与琅邪的航路 118

(二)东南沿海的航路 119

(三)会稽与齐的交通 123

(四)会稽与楚的交通 123

(五)会稽与魏的交通 125

第五节 战国时期绍兴的文化 125

一、实用艺术的发展 125

(一)雕刻 127

(二)雕塑造型 129

(三)图案装饰 132

二、音乐的发展 135

(一)越歌影响的扩大 135

(二)乐器 138

三、舞蹈的兴盛 143

(一)舞蹈起源于巫术 143

(二)越地盛行之舞蹈 144

第六节 战国时期绍兴的社会阶层与社会生活 148

一、社会分层与阶级结构 148

(一)自耕农 149

(二)地主 150

(三)奴隶 151

二、生活与习俗 152

(一)服饰 152

(二)饮食 156

(三)居住 159

(四)出行 161

(五)龙舟竞渡 163

(六)墓葬 165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绍兴 166

第一节 秦王朝在绍兴的统治 166

一、秦统一前夕的越地社会 166

二、郡县制在越国故地的确立 167

三、秦始皇南巡大越 169

(一)登会稽山祭大禹 170

(二)大越更名为山阴 172

(三)教化越民的《会稽刻石》 173

(四)防备东海外越 174

(五)秦始皇的遗迹及影响 175

四、经济制度 177

(一)度量衡与货币制度 177

(二)秦朝的田租、口赋与力役 178

第二节 汉王朝在绍兴的统治 179

一、建置沿革与行政制度 179

(一)汉初的诸侯王国与行政制度 179

(二)楚王封地 180

(三)荆王封地 180

(四)吴王封地 181

(五)江都王封地 182

(六)王国的行政制度 183

(七)郡的设置与行政制度 183

(八)郡的设置与吴会分治 183

(九)郡级行政制度 184

(十)都尉 187

(十一)县的设置 188

(十二)县级行政制度 191

(十三)乡里社会的建立 192

二、经济制度 196

(一)赋役制度 196

(二)地券与盐铁专卖 197

(三)度量衡与货币制度 199

第三节 民族迁徙与民族同化 201

一、越人北徙和汉人南迁 201

(一)越人北徙 201

(二)汉人南迁 205

(三)会稽人外逃 210

二、户籍制度与人口数量 211

(一)户籍管理 211

(二)人口数量 214

(三)山越人口 216

(四)会稽海外人口 217

三、姓氏分布与郡人活动 218

(一)姓氏数量与分布 219

(二)郡人对国家的贡献 221

四、贤牧良守与清明吏治 224

(一)开国功臣 224

(二)谏官清官 225

(三)贤守贤相 226

第四节 秦汉时期绍兴的经济 227

一、传统农业的发展 228

(一)火耕水耨的传承 229

(二)铁器牛耕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230

(三)种植业与养殖业 232

(四)林木资源的开发利用 234

二、手工业的进步 234

(一)矿冶业与铜器、铁器铸造 234

(二)精湛的陶瓷制造业 238

(三)建筑材料业 243

(四)酿酒业 243

(五)造船业 244

三、水利与交通 246

(一)马棱筑回涌湖 247

(二)马臻疏凿鉴湖 248

(三)各县建筑小型水利工程 251

(四)水陆交通干线 252

四、商业的发展 257

(一)主要商品种类 257

(二)商业发展情况 258

五、聚落与集市 260

(一)聚落的发展 260

(二)城市和集镇的兴起 263

第五节 越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 265

一、汉语与越语的互动 266

(一)楚语与越语的联结 266

(二)江东语的萌生与越语的汉化 268

(三)韩说与熹平正定《六经》文字 270

二、儒学的传播与推广 271

(一)士人学儒成风 272

(二)兴学立说盛行 273

(三)伦理道德推广 274

(四)越地著作北传 276

三、知识传播与科技发展 279

(一)自然知识的传播、观察和总结 279

(二)炼丹术与魏伯阳《周易参同契》 283

(三)数学和医学 284

四、经学与史学 285

(一)钟离意的古文经说 286

(二)魏朗的《魏子》 288

(三)袁康、吴平的《越绝书》 288

(四)赵晔的《吴越春秋》 297

五、佛教与道教 311

(一)佛教的传入 311

(二)道教的创立 312

六、文学与艺术 314

(一)文学 314

(二)艺术 316

第六节 秦汉时期绍兴的社会 317

一、社会阶层 318

(一)统治阶级 318

(二)被统治阶级 319

二、社会心态 321

(一)越人厌战 322

(二)北人求安 323

(三)地方性团结 324

三、日常生活 325

(一)衣 326

(二)食 328

(三)住 331

(四)行 335

四、社会习尚 336

(一)忠义孝悌 337

(二)清廉俭约 337

(三)睦邻礼让 337

(四)隐逸守操 338

(五)避仇忌讳 339

(六)农本牛禁 339

(七)信神祀鬼 340

(八)风角占候 341

第七节 王充与《论衡》 342

一、王充的生平和著述 342

二、《论衡》的基本内容 344

(一)自然观和无神论 344

(二)认识论和历史观 350

(三)人性论和命定论 356

三、《论衡》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 360

第三章 六朝时期的绍兴 362

第一节 六朝时期绍兴的政治 362

一、建置沿革与行政制度 362

(一)六朝更替 362

(二)建置沿革 366

(三)行政制度 367

(四)户籍管理 371

二、经济制度 373

(一)赋税和徭役 374

(二)货币制度 377

(三)地主庄园经济 378

(四)寺院经济 380

三、政治制度 382

(一)孙吴的士族联合政权 383

(二)两晋的门阀贵族专政 388

(三)南朝的政治制度 390

四、政治矛盾 394

(一)士族与皇室间的矛盾 394

(二)士族与士族间的矛盾 401

(三)影响会稽郡的三次动乱 413

第二节 六朝时期绍兴的经济发展 416

一、兴修水利 417

(一)贺循疏凿西兴运河 417

(二)孔愉修复句章故堰 418

(三)孔灵符徙民垦殖湖田 419

(四)“民办”兴建的小型灌渠 419

二、开拓交通 421

(一)陆上干线 421

(二)水上漕运 422

三、农业的进步 423

(一)耕作技术得到改进 423

(二)耕地面积的扩大 423

(三)粮食作物品种的多样化 425

(四)蚕桑等多种经营的开展 426

四、手工业的发达 427

(一)丝织业的发展 427

(二)冶炼技术的提高 428

(三)青瓷制造业的成熟 430

(四)造纸业独步南朝 431

五、商业和城市 432

(一)集市列布 432

(二)城镇拓展 433

(三)都会形成 435

第三节 六朝时期绍兴的哲学和宗教 436

一、经学 436

(一)余姚虞氏经学 437

(二)山阴孔氏经学 444

(三)山阴贺氏礼学 451

二、玄学 455

(一)玄学的流行 456

(二)嵇康的思想 458

三、佛教 461

(一)高僧与寺院 461

(二)慧皎与《高僧传》 466

四、道教 468

(一)诞生与流传 469

(二)道士与宫观 472

(三)道教世家 474

五、儒、释、道三家的矛盾与融合 476

第四节 六朝时期绍兴的史学地记和文学艺术 479

一、史学地记 480

(一)谢承的《后汉书》和《会稽先贤传》 480

(二)虞预的《晋书》和《会稽典录》 481

(三)朱育的《对会稽太守濮阳兴问》和《会稽土地记》 481

(四)贺氏的《会稽太守像赞》和《会稽先贤像赞》 482

(五)钟离岫的《会稽后贤传记》 483

(六)孔灵符的《会稽记》 483

(七)虞愿的《会稽记》 484

(八)谢灵运的《晋书》和《山居赋》 484

(九)夏侯曾先的《会稽地志》 485

二、文学 485

(一)陶渊明、孙绰开山水诗先声 485

(二)晋末宋初谢灵运创山水诗 486

(三)谢朓是创“永明体”的诗人 487

(四)王羲之与孔稚珪的骈散 488

(五)孙绰和谢惠连、谢庄的赋 491

三、艺术 494

(一)以“二王”为代表的书法 494

(二)戴逵父子的书画和雕塑 497

(三)剡中“三世石佛”和千佛岩石窟 498

第五节 六朝时期绍兴的教育和科技 500

一、教育事业的发展 500

(一)官学的开设 500

(二)名儒授徒讲学 501

二、科学技术的进步 503

(一)虞耸的穹天论和虞喜的安天论 503

(二)虞翻的静电现象和纳甲之法 504

(三)虞喜发现“岁差” 507

(四)谢平创制“刚(钢)朴” 508

第六节 六朝时期绍兴的社会 509

一、士族与大姓 509

(一)土著的士族大姓 509

(二)流寓的士族大姓 513

二、社会阶层 520

(一)豪门士族 520

(二)寒门庶族 520

(三)自耕农 手工业者 商人 521

(四)部曲 佃客 十夫客 佣客 522

(五)门生 义附 典计 523

(六)吏 奴僮 奴婢 524

(七)兵 525

三、士人风尚 525

(一)六朝士人 525

(二)东山与东山风度 529

(三)两性与婚姻 535

四、生活与习俗 537

(一)日常生活 538

(二)岁时节庆 544

(三)人生礼仪 547

五、民间信仰 555

(一)宗教信仰 556

(二)神话、仙话、鬼话与人话 559

(三)精怪和人 561

大事年表 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