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 9
第一节 社会结构理论 9
一 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 10
二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0
三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 14
四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18
五 布迪厄的生成结构主义 19
六 本书的观点 21
第二节 农村社会结构变迁 22
一 经济结构变迁 23
二 政治结构变迁 32
三 文化结构变迁 42
四 家庭结构变迁 75
第三节 影响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因素 91
一 国家政权 91
二 市场经济 104
三 人口流动 121
四 大众传播 141
第二章 我国农村纠纷的历史与现状 160
第一节 我国农村纠纷的纵向解读 160
一 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农村纠纷 160
二 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4年的农村纠纷 165
三 2004年以来的农村纠纷 171
第二节 我国农村纠纷的横向解读 175
一 干群纠纷 175
二 土地纠纷 180
三 婚姻家庭纠纷 187
四 环境纠纷 193
第三章 我国农村纠纷的生成机制 198
第一节 农村社会规范的变化 198
一 传统规范、现代规范与无规范 199
二 农村社会规范的变化与农村纠纷的增长 203
第二节 农村人际关系与交往规则的变化 206
一 传统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与交往规则 206
二 当前农村的人际关系与交往规则 209
三 农村纠纷的变化 211
第三节 涉农法律政策的变化 212
一 涉农法律政策的内在变迁 213
二 涉农法律政策的漏洞 216
三 涉农法律政策与复杂的农村现实之间的脱节 218
四 涉农法律政策与地方性规范的冲突 220
第四节 农民自身的变化 223
一 当代农民的社会分化 223
二 当代农民的相对剥夺感 224
三 当代农民公民意识的成长 229
四 当代农民集体行动能力的增强 231
第五节 农村组织状况的变化 237
一 乡镇政府 237
二 村级组织 240
三 非政府组织 246
第四章 我国农村纠纷的解决机制 254
第一节 我国农村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254
一 何谓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254
二 为什么要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257
三 国内外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实践 259
四 为什么要在我国农村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264
第二节 无救济 268
一 忍让 268
二拖延 269
三 回避 270
第三节 私力救济 272
一 和解 273
二 自决 275
第四节 社会型救济 281
一 民间调解 281
二 村干部调解 285
三 当前农村调解的效用 289
第五节 司法所调解 292
一 司法所调解的性质 292
二 司法所调解的程序与策略 296
三 司法所调解面临的问题 297
第六节 公力救济 301
一 行政救济 301
二 司法救济 317
第五章 我国农村纠纷解决的影响因素 339
第一节 农村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从均衡到失衡 339
一 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内在均衡性对纠纷解决的影响 340
二 传统乡土社会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均衡 345
三 社会转型时期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失衡 347
第二节 农民的主观选择 358
一 纠纷当事人的主观选择对于纠纷解决的影响 358
二 农民的主观选择 359
三 影响农民主观选择的主要因素 360
第三节 客观社会结构与农民主观选择之间的互构 384
一 社会结构对农民纠纷解决观念与行为的影响 384
二 农民纠纷解决的观念与行为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393
第六章 我国农村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重构 403
第一节 何谓有效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403
一 与社会结构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相匹配 404
二 能够有效地解决纠纷 405
三 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纠纷解决的成本 406
第二节 国外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有益经验 406
一 对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合理认知 407
二 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效措施 413
第三节 我国农村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重构 420
一 我国农村多元纠纷解决机制重构的总体思路 421
二 完善农村的自力救济 422
三 完善面向农民的司法所调解 427
四 完善行政救济 428
五 完善司法救济 433
六 完善不同纠纷解决方式的衔接 438
第四节 我国农村未来良性发展的总体设计 444
一 重建村落共同体 444
二 促生新的共同体 448
三 加强乡村治理 450
结论 455
参考文献 461
后记 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