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1.1 回指研究概览 1
1.2 间接回指研究概述 9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7
第二章 双语语篇对比 21
2.1 名词性短语的有定性 21
2.2 语料的选择标准 28
2.3 对比研究的项目类别 34
2.4 对比语料的收集及初步分析 38
2.4.1 英汉翻译语篇对比 38
2.4.2 汉英翻译语篇对比 48
2.4.3 语域对等语篇对比 54
2.5 小结 73
第三章 间接回指关系中诸要素的分析 76
3.1 成分因素 77
3.1.1 先行语因素 78
3.1.2 回指语因素 84
3.2 关联因素 91
3.2.1 常规关系 92
3.2.2 非常规关系 97
3.2.3 篇章距离 101
3.3 影响因素 105
3.4 小结 111
第四章 间接回指的释义机制 116
4.1 理论驱动下的间接回指释义 119
4.1.1 可及性理论 119
4.1.2 情景理论 130
4.1.3 关联理论 136
4.2 回指释义的关键性条件:整体-部分关系 141
4.2.1 关联整体-部分关系 143
4.2.2 形式化整体-部分关系 147
4.2.3 逆向激活整体-部分关系 151
4.2.4 整体-部分关系中的推理 155
4.3 回指释义的决定性因素:关联度 158
4.3.1 常规关系下的关联度 159
4.3.2 非常规关系下的关联度 162
4.3.3 相对优势关联度 165
4.4 评述 169
第五章 形式、功能与认知 174
5.1 形式与功能 176
5.1.1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回指 176
5.1.2 间接回指的形式与功能 181
5.1.3 有定/无定与回指 192
5.2 形式与认知 196
5.2.1 任意性与象似性 200
5.2.2 语言的间接性 203
5.2.3 间接回指表达形式的选择 207
5.3 英汉间接回指异同的宏观思考 213
5.3.1 中西思维方式的根本差异 213
5.3.2 英汉语篇章组织的根本差异 220
5.3.3 对回指形式、功能与认知的再思考 225
第六章 模糊回指及其语用功能 233
6.1 语言的模糊性本质 233
6.2 模糊指称现象 236
6.3 模糊回指 242
6.3.1 模糊直接回指 243
6.3.2 模糊间接回指 249
6.4 模糊回指的语用功能 279
6.4.1 表达简洁 281
6.4.2 新信息传递 283
6.4.3 回避禁忌话题 286
6.4.4 制造幽默效果 289
6.5 英汉语言特点与模糊回指 294
第七章 回指研究新思维 300
7.1 新思维的基本架构 300
7.2 研究取向的转移 302
7.2.1 “向左”取向的传统研究 302
7.2.2 “向右”取向的新思维 304
7.3 概念匹配 307
7.3.1 匹配——概念连通的基础 310
7.3.2 回指关系中的匹配 317
7.4 概念转移机制 328
7.4.1 重现关系 329
7.4.2 概念重现机制 338
7.4.3 回指关系的末端 348
7.5 理论意义 359
第八章 结论 364
8.1 总结 364
8.2 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373
参考书目 376
附录1 自然篇章语料来源 389
附录2 汉英术语对照 391
附录3 英汉术语对照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