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迈向实质法治 1
一、区分标准 2
二、转型方式 9
三、关键措施 13
四、保障措施 16
提要 19
上篇 公正 20
第一章 立足公民诉权的有效保护 22
一、意义和问题 24
二、要素与结构 27
三、有效保护 36
提要 44
第二章 力求诉讼目的均衡 46
一、意义和问题 47
二、观点和立场 56
三、内容与方法 63
提要 68
第三章 扩大受案范围 71
一、意义和问题 73
二、宪法层面的标准 74
三、行政法层面的标准 82
四、诉讼法层面的标准 91
提要 95
第四章 放宽原告资格 97
一、意义和问题 98
二、比较分析 107
三、利害关系理论 149
四、结论和对策 157
提要 165
第五章 拓宽第三人的范围 167
一、意义和问题 168
二、放宽限制 171
三、细化分类 175
提要 179
中篇 高效 181
第六章 优化职能配置 183
一、意义和问题 184
二、完善结构 189
三、恪守界限 200
四、适度能动 203
提要 224
第七章 完备诉讼类型 226
一、意义和问题 226
二、比较分析 228
三、增补客观诉讼类型 241
提要 245
第八章 协调诉讼关系 247
一、意义和问题 248
二、比较分析 254
三、协调方案 261
提要 264
第九章 平衡举证负担 266
一、意义和问题 268
二、法官裁量主导 270
三、适当加重原告的举证负担 273
四、灵活调整证明标准的刻度 290
五、慎用推定和认知 296
六、必要时补充调查 298
提要 302
下篇 权威 303
第十章 着眼行政诉讼本质 306
一、意义和问题 307
二、观点评价 310
三、哲理分析 316
四、法理分析 320
五、本质属性 323
提要 328
第十一章 开展公共政策协商 329
一、意义和问题 330
二、政策分析 333
三、协商共识 339
提要 350
第十二章 完善争议和解制度 352
一、意义和问题 353
二、历史分析 355
三、比较借鉴 361
四、制度建构 366
提要 378
第十三章 促成公私合作 380
一、意义和问题 382
二、程序合作主义 389
三、当事人的程序协力义务 392
四、法官的程序引导职能 393
五、圆桌型的法庭格局设计 397
提要 401
第十四章 加强检察监督 402
一、意义和问题 403
二、理论基础 408
三、完善行政抗诉程序 433
四、开创行政公诉程序 442
提要 448
基本文献 450
后记 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