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制低碳烯烃工艺与工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秀章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122196354
  • 页数:61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理论、工程、操作等角度全面描述了煤制低碳烯烃工程的各个主要工艺(包托煤炭气化、CO变换及合成气净化、甲醇合成、甲醇制烯烃、烯烃分离等),每个工艺都包括了工艺简介、化学和热力学、催化剂、动力学、工艺流程、操作变量、操作及开停工技术等。另外本书还对煤制低碳烯烃示范工程的环境保护、项目总体评价进行了系统分析。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国的能源需求与供应 1

一、中国的能源消费与结构 1

二、未来中国能源消费预测 1

三、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 2

第二节 中国原油、低碳烯烃的需求与生产 2

一、中国的石油需求与生产 3

二、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的需求与生产 4

三、石油替代 4

第三节 中国煤炭资源与生产 5

第四节 煤制低碳烯烃工艺过程综述 5

一、煤气化及合成气净化 6

(一)煤炭气化 6

(二)粗合成气CO变换 8

(三)粗合成气净化 9

二、甲醇合成 10

三、甲醇制低碳烯烃及烯烃分离 12

(一)甲醇制低碳烯烃 12

(二)烯烃分离 14

四、低碳烯烃后加工 16

(一)乙烯的后加工 16

(二)丙烯的后加工 17

(三)混合C4的后加工 21

第五节 煤制烯烃工程安全与环境保护 22

一、安全评价 22

(一)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22

(二)评价结论 23

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23

(一)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23

(二)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 26

第六节 煤制低碳烯烃的可行性简要分析 27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总论 27

(一)项目基本情况 27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27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投资意义 27

(四)项目范围 27

(五)可行性研究结论 28

二、咨询单位的评估意见 28

(一)项目建设条件 28

(二)项目方案及技术可靠性 28

(三)项目产品市场及竞争力 29

(四)煤炭及水资源利用 29

(五)热电及总图运输、土建 29

(六)厂址及土地利用 30

(七)环境保护 30

(八)项目投资估算及财务评价 30

(九)国民经济评价及社会评价 30

(十)项目风险分析 31

三、项目总体优化及技术经济评价 31

第七节 包头煤制低碳烯烃示范工程的建设及运行 31

参考文献 32

第二章 煤炭气化 35

第一节 煤炭气化概论 35

一、地面气化 35

(一)固定床气化炉 35

(二)流化床气化炉 36

(三)气流床气化炉 37

二、地下气化 38

第二节 气流床气化技术 39

一、Texaco气化工艺 39

(一)Texaco气化工艺特点 39

(二)Texaco气化工艺流程 39

二、Shell气化工艺 40

(一)Shell气化工艺特点 40

(二)Shell气化炉工艺流程 40

三、GSP气化工艺 41

(一)GSP气化工艺特点 41

(二)GSP气化炉工艺流程 41

四、多喷嘴对置式气化工艺 41

(一)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 42

(二)多喷嘴对置式粉煤气化技术 44

五、四种气化工艺对比情况 45

(一)气化炉结构的区别 45

(二)进料方式不同 45

(三)冷却方式不同 45

(四)煤气化工艺参数一览表 45

(五)煤气化工艺技术对比 46

第三节 水煤浆气化及化学 47

一、水煤浆气化概述 47

二、水煤浆气化化学 48

(一)水煤浆气化的化学反应 48

(二)水煤浆气化的反应机理 49

第四节 原料及反应产物 54

一、水煤浆气化的原料及特性 54

(一)原料煤的介绍 54

(二)煤的质量及其对气化过程的影响 57

(三)发热量 58

(四)元素分析 59

(五)可磨指数 59

(六)煤的化学活性 59

二、水煤浆的性质及气化对其的要求 60

(一)较高的浓度 60

(二)较好的流动性 60

(三)较好的稳定性 60

(四)适宜的粒度分布 60

(五)适宜的pH值 60

三、水煤浆气化中的三剂应用 61

(一)煤浆添加剂 61

(二)絮凝剂 64

(三)分散剂 67

四、水煤浆气化的反应产物 69

(一)煤炭气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69

(二)粗水煤气 73

第五节 水煤浆气化工艺过程及主要工艺技术指标 74

一、水煤浆气化工艺流程 74

(一)煤浆制备单元 74

(二)气化单元 75

(三)渣水处理单元 77

二、水煤浆气化的影响因素 78

(一)煤质对气化系统的影响 79

(二)助熔剂的影响 81

(三)氧碳比的影响 81

(四)煤浆浓度的影响 81

(五)反应温度的影响 81

(六)气化压力的影响 82

(七)激冷水对气化系统的影响 82

三、水煤浆气化主要工艺技术指标 85

四、煤气化反应过程的工艺计算 88

(一)水煤浆煤气化物料衡算 88

(二)水煤浆煤气化能耗计算 89

(三)煤气化物理化学基础 89

第六节 主要设备 93

一、磨煤机 93

(一)棒磨机工作原理 93

(二)磨煤机结构组成 94

二、高压煤浆泵 95

三、气化炉 96

(一)气化炉工作原理 96

(二)耐火砖 98

(三)烧嘴 104

四、洗涤塔 104

五、除氧器 105

六、事故氮气压缩机 106

七、煤称量给料机 106

参考文献 107

第三章 合成气变换与净化 111

第一节 合成气变换与净化概述 111

一、一氧化碳变换单元 111

二、低温甲醇洗单元 112

三、冷冻单元 112

第二节 一氧化碳变换的化学 114

一、变换反应概述及原理 114

(一)变换反应热 115

(二)变换反应的化学平衡 115

二、变换反应影响因素 117

(一)温度 117

(二)压力 117

(三)水气比 118

(四)催化剂装填量和空速 118

(五)二氧化碳的影响 118

(六)副反应的影响 119

三、变换反应机理 119

四、不同气化技术选择配套的变换工艺 119

(一)水煤浆加压气化 119

(二)Shell粉煤加压气化 120

(三)鲁奇炉加压气化 120

(四)航天炉气化 121

(五)等温低温CO变换技术 121

第三节 酸性气体的脱除 122

一、酸性气体的脱除方法 122

(一)化学吸收法 122

(二)物理吸收法 124

(三)物理化学吸收法 127

二、最为常见的几种脱除酸性气体方法及特点 127

三、脱除酸性气体方法的选择原则 128

(一)天然气蒸汽转化法制气脱CO2 128

(二)煤部分氧化法气化脱CO2 128

(三)煤焦为原料固定床常压气化脱CO2 129

(四)低压气回收CO2 129

(五)加压煤气化同时脱硫脱CO2 129

四、低温甲醇洗 129

(一)低温甲醇洗的吸收机理和原理 130

(二)主要的低温甲醇洗工艺流程 132

(三)林德和鲁奇低温甲醇洗工艺流程分析 133

五、压缩机制冷的工作原理 138

(一)节流膨胀制冷工作原理 138

(二)离心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 138

(三)汽轮机的工作原理 138

(四)离心式压缩机、汽轮机运行有关概念 138

第四节 催化剂 140

一、高温变换催化剂 140

(一)组成和性能 140

(二)催化剂的还原与氧化 141

(三)催化剂的中毒和衰老 142

(四)催化剂的维护与保养 142

二、低温变换催化剂 142

(一)组成和性能 142

(二)催化剂的还原与氧化 143

(三)催化剂的中毒 143

三、耐硫变换催化剂 143

(一)K8-11HR耐硫变换催化剂 144

(二)QCS系列一氧化碳耐硫变换催化剂 147

(三)耐硫催化剂硫化及判定报废的质量指标及更换办法 150

四、粉煤气化高、低水气比耐硫变换工艺 151

五、变换催化剂使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52

(一)目前国内Fe-Cr催化剂生产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52

(二)Co-Mo低变催化剂的失活 152

第五节 原料、反应产物及物料平衡 154

一、原料的组成及特性 154

二、产品的组成及特性 154

(一)产品净化气 154

(二)副产品CO2 155

(三)酸性气 156

三、一氧化碳变换及净化过程的物料平衡 156

第六节 变换反应化学热力学及变换催化剂反应动力学 158

一、变换反应化学热力学 158

二、变换催化剂和反应动力学 158

三、催化剂用量动力学计算 159

第七节 工艺过程及主要工艺技术指标 159

一、一氧化碳变换工艺 159

(一)粗水煤气的变换 159

(二)冷凝液回收 161

(三)锅炉水除氧 161

(四)催化剂升温 161

(五)变换单元汽提系统腐蚀问题 161

二、低温甲醇洗工艺 165

三、冷冻工艺 169

四、主要工艺技术指标 169

第八节 主要设备 170

一、变换炉 170

二、变换炉进口第一水分离器 171

三、汽提塔 173

四、缠绕管式换热器 173

五、低温甲醇洗单元塔设备 174

(一)甲醇洗涤塔 175

(二)CO2产品塔 175

(三)H2S浓缩塔 175

(四)热再生塔 175

(五)甲醇水分离塔 176

(六)CO2气提塔 176

(七)尾气洗涤塔 176

六、循环气压缩机 176

七、冷冻压缩机 178

参考文献 179

第四章 合成气制甲醇 181

第一节 概述 181

一、甲醇的理化性质和主要用途 182

(一)物理性质 182

(二)化学性质 182

(三)甲醇的用途 183

二、甲醇合成的技术简述 184

(一)甲醇合成技术方法 184

(二)甲醇生产技术新进展 184

三、我国甲醇生产现状 188

第二节 甲醇合成化学 189

一、甲醇合成的化学反应 189

二、甲醇合成的反应机理 190

(一)一氧化碳机理 190

(二)二氧化碳机理 190

(三)混合反应机理 191

三、甲醇合成反应热力学 192

(一)理想气体状态甲醇合成反应热力学 192

(二)非理想气体状态甲醇合成反应热力学 193

四、甲醇合成反应动力学及温度、压力效应 194

(一)甲醇合成反应动力学 194

(二)温度效应 194

(三)压力效应 195

五、甲醇合成的化学平衡 195

(一)理想气体状态甲醇合成反应的平衡常数 195

(二)非理想气体状态甲醇合成反应的平衡常数 196

(三)温度和压力对甲醇合成反应平衡常数的影响 197

第三节 催化剂 198

一、铜基催化剂的组分 199

(一)氧化铜 199

(二)氧化锌 200

(三)氧化铝 200

(四)微量杂质的影响 200

二、铜基催化剂的制备 200

三、国内甲醇合成催化剂的发展 201

(一)南化院C型低压甲醇合成催化剂 201

(二)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甲醇合成催化剂 202

四、JM催化剂 202

(一)催化剂主要物理性质 203

(二)催化剂化学组成 203

(三)催化剂的活性 203

(四)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204

(五)催化剂的使用条件 204

五、催化剂的装填 204

(一)催化剂的装填方法及技术要求 204

(二)装填程序、步骤 204

六、铜基催化剂的还原 204

(一)还原的原理 204

(二)还原的方法 205

(三)还原过程组分的要求 207

七、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失活 207

(一)甲醇合成催化剂中毒失活 207

(二)甲醇合成催化剂热失活 211

(三)甲醇合成催化剂阻塞失活 211

八、催化剂的钝化 212

九、铜基催化剂的保护 212

(一)硫中毒的防护 212

(二)氯中毒的防护 217

(三)羰基化合物中毒的防护 217

(四)有机硫的转化和脱除 218

第四节 原料和反应产物 220

一、甲醇合成反应的原料 220

(一)合理控制原料气的组分 220

(二)原料气中惰性气体的含量 221

(三)入塔气中的甲醇含量 221

(四)原料气中的毒物与杂质 222

二、反应产物 222

(一)杂质的种类 222

(二)神华包头煤制烯烃项目甲醇装置反应产物 223

三、结蜡问题 224

(一)石蜡的性质和产生条件 224

(二)石蜡生成的原因 225

(三)结蜡现象对甲醇生产的影响 227

(四)防护石蜡生成的措施 227

(五)结蜡后的处理 228

四、MTO级甲醇 228

第五节 甲醇合成的工艺过程 228

一、甲醇合成主要技术简介 229

(一)英国Davy技术 229

(二)德国Lurgi技术 231

(三)丹麦Topsoe技术 232

(四)日本东洋技术 233

(五)瑞士Casale技术 234

(六)华东理工大学技术 237

(七)杭州林达技术 237

二、神华包头甲醇装置合成系统 238

(一)合成单元 238

(二)氢气分离单元 238

(三)MTO级甲醇系统 244

(四)其他系统 244

第六节 操作变量及其影响因素 244

一、反应温度 245

(一)温度的影响 245

(二)温度的控制 246

二、反应压力 247

三、空速 248

四、催化剂颗粒尺寸 248

五、其他变量的控制 249

(一)汽包液位的控制 249

(二)粗甲醇闪蒸罐V106液位的控制 249

(三)稳定塔T101的控制 250

(四)再沸器E109负荷和稳定塔T101回流量的控制 250

(五)粗甲醇排放槽V107和粗甲醇罐V401的控制 252

(六)预精馏塔T301的控制 254

(七)精馏塔T302的控制 254

(八)泵P305A/B回流量的控制 256

(九)精馏塔T302的产品提取量和进料量的比值控制 256

(十)精馏塔T302的回流量控制 257

六、甲醇合成装置主要联锁 257

第七节 甲醇合成装置的主要设备 258

一、甲醇合成塔 258

(一)工艺对合成塔的要求 258

(二)甲醇合成塔的分类 259

(三)Davy甲醇合成塔的基本结构 259

二、气气换热器 260

三、空气冷却器 260

(一)结构型式 261

(二)空气冷却器的基本部件 261

(三)空气冷却器的操作和维护 263

(四)空气冷却器操作中常见故障及处理 263

四、稳定塔 264

(一)稳定塔结构上的要求 264

(二)稳定塔的结构和形式 264

(三)稳定塔的种类 265

五、合成气压缩机 265

(一)离心式压缩机结构 265

(二)油系统 266

(三)干气密封 267

(四)喘振 269

参考文献 269

第五章 甲醇制低碳烯烃 272

第一节 甲醇制低碳烯烃概述 272

一、MTO反应系统 273

(一)原料加热、汽化及过热 273

(二)反应器系统 273

二、MTO再生系统 274

(一)再生器系统 274

(二)余热回收系统 274

三、反应产物冷却和脱水系统 274

(一)急冷塔系统 274

(二)水洗塔系统 275

(三)反应水汽提塔系统 275

第二节 甲醇制烯烃化学 275

一、甲醇制烯烃的化学反应 275

二、甲醇制烯烃的反应机理 276

(一)烃池机理 277

(二)串联反应机理 286

三、甲醇制烯烃反应热力学 289

(一)基础数据及反应平衡常数 291

(二)热力学计算结果的分析 292

第三节 甲醇制烯烃催化剂 297

一、SAPO-34分子筛的研究与开发 299

(一)SAPO-34分子筛的合成步骤 299

(二)SAPO-34分子筛的组成 300

(三)SAPO-34分子筛的结构和酸性 300

(四)SAPO-34分子筛的晶粒尺寸及影响 302

(五)SAPO-34分子筛合成的影响因素 304

二、SAPO-34分子筛的测征 316

(一)SAPO-34分子筛的结构 317

(二)SAPO-34分子筛的组成 317

(三)SAPO-34分子筛的孔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 318

(四)SAPO-34分子筛的表面酸性 318

(五)SAPO-34分子筛的晶体外貌 319

(六)SAPO-34分子筛的热稳定性和水热稳定性 320

三、MTO工业催化剂的生产与控制 320

(一)MTO工业催化剂的生产 320

(二)新鲜催化剂的含碳 327

(三)新鲜催化剂的保护 328

四、MTO工业催化剂的测征与评价 329

(一)密度 329

(二)比表面积和孔体积 329

(三)磨损指数 330

(四)粒度分布 330

(五)X射线衍射(XRD)分析 331

(六)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 331

(七)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332

(八)催化剂的微反活性评价 332

(九)催化剂碳含量 335

五、SAPO-34分子筛和催化剂的热稳定性与水热稳定性 336

六、MTO工业催化剂的应用 338

七、MTO工业装置平衡催化剂 339

八、MTO催化剂的失活 340

(一)催化剂积炭对MTO反应的影响 340

(二)焦炭的特征与分类 341

(三)焦炭的生成原因 342

(四)积炭对催化剂的影响 343

(五)影响催化剂积炭失活的主要因素 344

(六)延缓结焦失活影响的措施 345

(七)MTO催化剂的永久性失活 346

九、MTO催化剂的破碎与跑损 348

十、MTO工业装置催化剂细粉的再利用 350

十一、SAPO-34/ZSM-5复合催化剂 352

第四节 原料、反应产物及物料平衡 354

一、甲醇制烯烃的原料及特性 354

二、甲醇制烯烃的反应产物 355

(一)主产物 356

(二)副产物 357

(三)产物中的微量杂质 358

三、甲醇制烯烃(MTO)反应过程的物料平衡 360

四、甲醇制烯烃(MTO)反应过程的元素平衡 361

(一)碳平衡 361

(二)氢平衡 362

(三)氧平衡 362

第五节 甲醇制烯烃反应动力学 362

一、MTO反应动力学 363

(一)集总动力学模型 363

(二)反应器模型 371

二、MTO的结焦失活动力学 381

(一)基于Voorhies方程的动力学模型 382

(二)基于Froment方程的机理模型 384

第六节 甲醇制烯烃工艺过程 386

一、MTO代表性工艺 386

(一)大连化物所DMTO工艺 387

(二)中石化SMTO工艺 390

(三)UOP/Hydro MTO工艺 391

(四)其他MTO工艺 392

二、MTO循环流化反应再生工艺过程 394

(一)流态化与气固分离 395

(二)两器循环流化反应过程 398

(三)催化剂不完全再生和余热回收 399

(四)反应气脱过热和洗涤 400

(五)MTO主要工艺指标 400

第七节 反应再生系统热平衡和装置能量平衡 400

一、反应-再生系统热平衡 401

(一)反应器热平衡计算 401

(二)再生器热平衡计算 404

(三)拟建装置热平衡计算 406

二、MTO工业装置能耗计算 407

(一)装置用能分析 407

(二)MTO工业装置能耗分析 409

(三)MTO工业装置节能潜力分析 411

第八节 主要操作变量及其影响 412

一、反应再生系统的主要操作变量 412

(一)MTO反应的主要操作变量 412

(二)催化剂再生的主要操作变量 425

二、急冷水洗汽提系统 429

(一)急冷塔主要操作变量 429

(二)水洗塔主要操作变量 429

(三)反应水汽提塔主要操作变量 429

三、再生烟气热量回收系统 430

(一)CO焚烧炉主要操作变量 430

(二)余热锅炉主要操作变量 430

第九节 甲醇制烯烃工业装置主要设备 430

一、反应器及辅助设备 430

(一)反应器 430

(二)内取热器 432

(三)反应器待生催化剂汽提器 433

二、再生器及辅助设备 434

(一)再生器 434

(二)外取热器 434

(三)辅助燃烧室 435

三、急冷塔 436

四、水洗塔 436

五、反应水汽提塔 436

六、旋风分离器 437

(一)旋风分离器的工作原理 438

(二)旋风分离器型式 438

七、主风机 439

(一)设备概述 439

(二)机组配置及布置 440

(三)工艺流程设备简介 440

(四)工艺设备技术数据及结构特征 440

八、CO焚烧炉及余热锅炉 441

(一)CO焚烧炉 441

(二)余热锅炉 441

九、开工加热炉 441

参考文献 442

第六章 烯烃分离与纯化 453

第一节 烯烃分离技术概述 453

一、原料气压缩系统 453

二、原料气净化系统 453

三、产品分离和精制系统 454

(一)脱甲烷系统 454

(二)脱乙烷及乙炔加氢系统 455

(三)前脱丙烷系统 455

(四)乙烯精馏系统 456

(五)丙烯精馏系统 456

(六)脱丁烷系统 456

四、丙烯制冷系统 457

(一)制冷压缩机概述 457

(二)丙烯制冷工艺 458

第二节 工艺过程及主要技术指标 459

一、烯烃分离典型工艺流程 459

(一)LUMMUS工艺 459

(二)KBR工艺 459

(三)惠生工艺 459

二、压缩与净化过程 461

(一)压缩与净化工艺 461

(二)压缩过程的离心式压缩机 462

(三)净化过程的碱洗法脱除酸性气体 467

三、产品分离流程的设置 470

(一)烯烃分离装置后分离流程简述 470

(二)烯烃分离装置后分离流程设置 471

四、产品中杂质脱除工艺 478

(一)乙烯产品中的乙炔脱除工艺 478

(二)丙烯产品含氧化合物脱除工艺 481

(三)原料气中的水脱除工艺 482

五、烯烃分离主要技术指标 485

(一)原料消耗和生产能力 485

(二)产品指标 486

(三)乙烯损失率、丙烯回收率 486

(四)公用工程物料消耗 486

(五)辅助材料、催化剂和化学品消耗 487

第三节 原料气、产品及物料平衡 487

一、烯烃分离原料气及特性 487

二、烯烃分离产品及特性 490

(一)乙烯 490

(二)丙烯 491

(三)混合碳四 491

(四)混合碳五 492

(五)燃料气 492

三、烯烃分离过程物料平衡 493

第四节 烯烃分离过程能耗分析 494

一、烯烃分离过程能耗分析 494

(一)压缩过程的热力学计算和能耗分析 494

(二)分离过程的计算和能耗分析 502

二、烯烃分离能耗计算及指标 511

(一)烯烃分离能耗计算 511

(二)烯烃分离能耗指标 513

第五节 烯烃分离过程操作参数及操作技术 513

一、主要操作参数 513

(一)丙烯制冷系统 513

(二)压缩及净化系统 513

(三)分离系统 514

二、原料气压缩系统主要操作变量及其操作技术 514

(一)原料气压缩系统 514

(二)原料气净化系统 516

(三)原料气干燥系统 517

(四)前脱丙烷系统 518

三、精馏系统主要操作变量及其操作技术 519

(一)脱甲烷系统 519

(二)脱乙烷和加氢系统 521

(三)乙烯精馏系统 522

(四)丙烯精馏系统 524

(五)脱丁烷系统 525

四、丙烯制冷系统主要操作变量及其操作技术 526

五、烯烃分离装置主要控制回路 528

(一)压缩机组的控制回路 528

(二)精馏系统的控制回路 530

六、烯烃分离装置主要联锁 532

(一)压缩机组停车联锁 532

(二)脱丙烷塔停车联锁 533

(三)脱乙烷塔停车联锁 533

(四)乙烯精馏塔停车联锁 533

(五)丙烯精馏塔停车联锁 533

(六)脱丁烷塔停车联锁 533

(七)乙炔加氢反应器停车联锁 533

第六节 烯烃分离装置主要设备 534

一、离心式压缩机组 534

(一)离心式压缩机 534

(二)蒸汽透平 536

(三)临界转速 540

(四)性能曲线 542

(五)干气密封 546

(六)润滑油系统 548

(七)复水真空系统 548

二、精馏塔 550

(一)塔器的分类 550

(二)板式塔概述 551

(三)烯烃分离主要板式塔 554

(四)填料塔概述 561

(五)烯烃分离主要填料塔 565

三、丙烯产品精制床 569

四、乙炔加氢反应器 569

第七节 烯烃分离装置节能和低投资技术 571

一、烯烃分离装置的节能措施 572

(一)压缩单元的节能措施 572

(二)分离单元的节能措施 574

二、烯烃分离装置节能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578

参考文献 579

第七章 环境保护 581

第一节 工艺装置环境保护 581

一、煤气化装置 581

(一)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582

(二)水煤浆气化装置三废实际排放 582

二、合成气CO变换及净化装置 583

(一)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583

(二)CO变换及合成气净化装置三废实际排放 584

三、甲醇合成装置 584

(一)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584

(二)甲醇合成装置三废实际排放 585

四、甲醇制烯烃装置 585

(一)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585

(二)甲醇制烯烃装置三废实际排放 586

五、烯烃分离装置 586

第二节 废碱液的处理 587

一、废碱液湿式氧化处理技术 588

(一)湿式氧化处理原理 588

(二)湿式氧化处理单元流程 588

(三)湿式氧化处理单元进水水质 589

(四)湿式氧化处理单元出水水质 589

(五)湿式氧化处理单元排放尾气组成 589

二、废碱液焚烧处理技术 589

(一)废碱液焚烧处理技术的难点 589

(二)烟气余热回收对锅炉受热面的影响 590

三、废碱液生化处理技术 591

(一)原理 591

(二)技术特点 592

(三)工艺流程简图 592

(四)LTBR工艺进水水质 593

(五)LTBR工艺出水水质 594

四、酸碱中和法 594

(一)硫酸中和法 594

(二)二氧化碳中和法 594

五、氧化法 594

(一)空气氧化法 594

(二)光氧化法 595

(三)中和后氧化 595

第三节 燃煤锅炉及自备电站环境保护 595

一、除盐水站 595

二、锅炉烟气除尘 596

三、锅炉烟气脱硫 596

四、锅炉烟气脱硝 597

第四节 全厂性气体处理 597

一、酸性气处理及硫黄回收 598

二、全厂性火炬 600

(一)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601

(二)全厂性火炬三废实际排放 601

(三)全厂性火炬噪声实际产生 602

第五节 全厂性污水处理 602

一、清污分流 602

(一)高污染污水处理 603

(二)低污染污水处理 603

二、紧急事故池 603

(一)事故缓冲池概况 603

(二)生产排水水质波动 603

(三)事故废水 603

(四)事故缓冲池运行情况 604

三、污水处理装置 604

四、中水回用 605

第六节 全厂性固体处理 607

第七节 环境监测结论与建议 608

一、结论 608

(一)废气监测结果 608

(二)废水及地下水监测结果 609

(三)厂界噪声监测结果 610

(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610

(五)固体废物 610

(六)公众意见调查 610

二、建议 610

第八节 二氧化碳排放 610

一、煤制烯烃工业示范工程物料平衡 610

二、煤制烯烃工业示范工程碳平衡 611

三、煤制烯烃工业示范工程CO2排放分析 611

参考文献 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