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倭国的成立 1
第一节 水稻耕作技术的传入与农耕社会的形成 3
一、绳文时代的展开 3
二、农耕技术的发达与弥生集落的诸类型 11
三、弥生人的墓葬与信仰 18
四、战争与区域性诸国联合体的出现 24
第二节 中国古籍记载的早期倭国 29
一、倭国的初见 29
二、卑弥呼的倭国 31
第二章 倭王权的形成 39
第一节 大型前方后圆坟的出现 40
一、弥生墓葬向古坟的发展 40
二、前方后圆坟的结构 44
三、前方后圆坟的意义 47
第二节 4—5世纪倭王权的内政与外交 50
一、4—5世纪的东亚情势 50
二、倭王权的对宋外交 56
三、“治天下”的大王 62
四、大陆系移民 69
第三节 6世纪的大王与有力豪族 74
一、6世纪的大王系谱 74
二、朝鲜半岛的情势与磐井之乱 78
三、佛教的传入与苏我氏的登场 81
第四节 6世纪倭王权的统治体系 85
一、部民制 85
二、氏姓制 87
三、屯仓制和国造制 89
第三章 倭王权的发展 93
第一节 推古王朝的内政与外交 94
一、推古女王的即位 94
二、“三驾马车”的政治 97
三、冠位十二阶的制定 101
四、“十七条宪法”的理念 104
五、遣隋使的派遣 107
六、对朝鲜半岛的外交方针 110
七、王宫的建造与礼仪的引入 113
第二节 “乙巳政变”与大化年间的改革 117
一、苏我氏的专权 117
二、“乙巳政变” 120
三、新政权的起步与诸项内政政策的推出 123
四、迁都难波 129
第三节 对朝鲜半岛政策的失败与王权的强化 132
一、齐明女王的重祚与白村江战役 132
二、白村江战败后的内政建设 136
三、武力夺位的“壬申政变” 140
四、天武时期的中央集权化措施 143
五、持统即位与净御原令的颁布 148
六、藤原京的建造 152
第四章 律令制国家的成立 157
第一节 律令制国家的基本结构 158
一、大宝律令的制定 158
二、中央官僚机构 162
三、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 167
第二节 平城迁都 173
一、元明即位 173
二、平城迁都 177
三、平城京的布局 180
第三节 王权与诸政治势力的消长 185
一、藤原氏的兴起 185
二、长屋王之变 187
三、藤原广嗣之乱 191
四、藤原仲麻吕与道镜的时代 197
五、桓武天皇的即位与平安迁都 206
六、平安京的布局 213
第五章 律令制国家的经济 219
第一节 律令制的土地政策 220
一、户籍·计帐 220
二、班田制的实施 228
三、开发垦田的政策 232
第二节 律令制国家的租税体制 236
一、田租与公出举 236
二、调、庸 241
三、徭役 245
第三节 生产与流通 250
一、农业生产 250
二、织物生产 254
三、铜的生产与消费 257
四、商品的流通 262
第六章 律令制国家的对外交流 269
第一节 遣唐使时代 271
一、7世纪的遣唐使 271
二、8世纪的遣唐使 276
三、遣唐使的停派 283
四、唐使的待遇 288
第二节 日本、新罗间的往来 291
一、遣新罗使与新罗使 291
二、征讨新罗计划 295
三、9世纪以后的日本与新罗的往来 298
第三节 日本与渤海国的交流 302
一、渤海使的初现 302
二、“商旅性”的渤海国使节团 306
三、渤海国的灭亡与古代日本对外关系的变化 309
第七章 律令制国家的变貌 315
第一节 摄关政治体制的确立 316
一、平城太上天皇之变 316
二、“承和之变” 320
三、“应天门之变”与外戚摄政的诞生 323
四、“阿衡事件”与关白的确立 325
第二节 摄关时代的变迁 329
一、延喜·天历时代 329
二、“安和之变” 333
三、藤原道长时代 337
第三节 摄关时期的政务处理 342
一、“政”的体系 342
二、阵定 345
第四节 平安时代的官制变化 350
一、权官 350
二、藏人所与检非违使 353
三、受领的成立 358
第五节 征税制度的变化 364
一、赋税的地税化 364
二、中央财政的变化 369
三、课税体系的转化 373
第八章 律令制国家时期的文化 377
第一节 文字的始用 378
一、汉字的传入与学习 378
二、日语的文字化 381
第二节 古典的编纂 387
一、史书的修撰 387
二、歌集 393
第三节 技能的世界 405
一、绘画 405
二、佛像 409
三、乐舞 412
附录 423
日本古代史大事年表 424
遣唐使表 441
古今地名对照表 447
日本古今度量衡换算表 450
插图 452
主要参考文献 458
后记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