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感、喻志、缘情、玄思、游观到兴会——论中国古典诗歌所开显「人与自然关系」的历程及其模态&颜昆阳 1
一、引论 1
二、「应感模态」的发生因素、性相特征与存在意义之诠释 7
三、「喻志模态」的发生因素、变迁轨迹、性相特征与存在意义之诠释 17
四、「缘情模态」的发生因素、变迁轨迹、性相特征与存在意义之诠释 24
五、「玄思模态」的发生因素、变迁轨迹、性相特征与存在意义之诠释 30
六、「游观模态」的发生因素、变迁轨迹、性相特征与存在意义之诠释 43
七、「兴会模态」的发生因素、变迁轨迹、性相特征与存在意义之诠释 50
八、结语 65
「山水」是怎麽发现的——「玄化山水」析论&杨儒宾 75
一、前言 75
二、〈兰亭集序〉与〈兰亭诗〉 81
三、质有而趣灵 90
四、理来情无存 102
五、新理日出 112
六、结论:元嘉遗韵 119
陶渊明的新自然说——人境的自然&蔡瑜 127
一、「新自然说」的兴起 127
二、从「人间」到「人境」 133
三、两种自然场域:园田与山水 140
四、两种真境:人境与净土 150
五、在儒道之际的「新自然说」 157
谢灵运诗文中的「赏」和「情」——以「情用赏为美」句的解释为线索&佐竹保子 167
一、迄今为止对于「情用赏为美」句的解释 167
二、「情用赏为美」的句子结构 169
三、谢灵运〈述祖德〉诗中的「情」及他三十多岁时所写诗文中的「情」 172
四、谢灵运四十岁左右及四十多岁时所写诗文中的「情」 177
五、当时佛教徒文章中的「情」 182
六、〈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的构造及其最后四句诗中的「情」和「赏」 186
七、「情」之去向 190
何逊诗的风景——与谢朓诗之比较&堂薗淑子 197
一、前言 197
二、黄昏的风景 200
三、「时」与「场」 205
四、何逊诗的抒情 220
五、结语 226
王维与山水诗由主玄趣向重禅趣的转化&赵昌平 229
一、后期王维的心理特征、处世哲学及其历史文化内涵 230
二、玄禅之辨——玄禅自然观辨 236
三、玄禅之辨二——玄禅山林意识辨 238
四、王维前期诗的成就与转化的契机——兼论王孟异同 242
五、《辋川集》——山水诗史上的又一次升华 249
巴修拉诗学中的寓居与孤独——一个诗的场所论&黄冠闵 259
一、独立意象与诗的瞬间 262
二、孤独的力量 268
三、寓居于孤独之中 272
四、跨文化的对比:陶渊明诗中的孤独感 282
五、结论 291
万物——关于中西自然之漫想&沃夫冈·顾彬(Wolfgang Kubin) 299
人名索引 315
主题索引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