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动机与范围 3
第二节 研究资料和研究状况简介 8
第三节 理论方法 15
第二章 农村形成的基础:农业人口的出现与农业经济的形成 19
第一节 农业人口的构成:农业移民和蒙古牧民的农业化 22
一、农业移民 22
二、农业化的蒙古人 33
第二节 农村经济的形成:农垦与牧业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型 35
一、自然转型阶段 36
二、强制转型阶段 47
第三章 农村社会单位的出现:农业村落的形成及其初始形态 53
第一节 农业村落的形成 55
一、农业村落的形成类型 55
二、农业村落形成的特点 69
第二节 农业村落的初始形态 88
一、村落名及所反映的村落特征 88
二、村落的规模和布局 95
第四章 农村的土地形态:农村土地的占有类型及使用类别 105
第一节 土地占有类型 107
一、内仓地 107
二、外仓地 109
三、闲散王公、台吉、塔布囊的占有地 111
四、生计地或福分地 112
五、庙地 114
六、旗属官员和王府差民领有的土地 115
七、无租三园地和黑地 117
第二节 土地的使用类别 121
一、农耕地的使用类型 121
二、三园地的形成与使用 130
三、村民公用地的形成和使用形式 132
第五章 社会分层与流动:农村的阶级和阶层 135
第一节 地东及其阶级属性 137
一、蒙古王公 138
二、台吉、塔布囊 146
三、蒙古僧侣贵族 151
四、蒙古平民和箭丁 153
五、公主陪嫁人 157
第二节 揽头的种类及其与地东和租户间的关系 159
一、揽头的构成 159
二、揽头承揽土地的方法 162
三、揽头的种类 164
四、揽头与地东和租户之间的关系 167
第三节 地户的构成与阶级分析 174
一、大粮户 176
二、佃户中的中等阶层 178
三、佃户中的贫困阶层 180
四、租户 183
第四节 耪青与雇工 184
一、耪青的种类及其阶级属性 184
二、雇工的种类与性质 189
第五节 行商、匠人与铺户 192
一、行商的种类与性质 192
二、匠人 197
三、铺户的构成与阶级属性 199
第六章 农村的社会组织:组织类型与功能 205
第一节 官方组织 207
一、乡牌组织的设立及其职能 208
二、辅助性的官方基层组织——太平社与团练会 213
三、清末新政后设立的官方基层组织——警务局 218
第二节 民间组织 219
一、村民自卫组织 219
二、会道门组织 222
第七章 交流与摩擦:农村的民族 229
第一节 农村的民族构成与分布 231
一、农村的民族构成 231
二、农村的民族分布 232
第二节 农村的民族关系 234
一、蒙汉人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34
二、蒙汉民族间的矛盾及其实质 236
第八章 对立与调适:农村社会的矛盾运动 253
第一节 各族封建剥削阶级与各族劳动人民的矛盾 255
一、蒙古族农牧民抗暴政、抗官差和反摊派斗争 257
二、抗垦斗争 263
三、汉族农民的反增租和反清丈斗争 264
第二节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阶层的矛盾和斗争 268
一、清廷与蒙古王公贵族在土地问题上的博弈 268
二、蒙古王公贵族内部在土地权益上的争夺 271
三、蒙汉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273
第九章 兼容与互渗:农村的精神文化 277
第一节 宗教信仰与宗教活动 279
一、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279
二、宗教活动的多样化 283
第二节 文化教育 293
一、义学与书院 293
二、私塾与学堂 295
三、农村中蒙古人的教育 297
参考文献 300
后记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