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选题意义 2
1.2相关概念的界定 4
1.2.1产业转移的内涵 4
1.2.2产业转移研究的对象 5
1.3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6
1.3.1研究方法 6
1.3.2结构安排 7
1.4创新之处 10
第2章 产业转移理论评述 12
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 12
2.1.1马克思的产业转移理论 12
2.1.2马克思产业转移理论的发展 17
2.1.3马克思产业转移理论的现实意义 19
2.2产业转移的理论评述:宏观层面 21
2.2.1雁行模式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发展 22
2.2.2边际产业扩张论和大山模式 29
2.3产业转移的理论评述:微观层面 33
2.3.1国际生产综合理论 34
2.3.2企业跨区域发展理论 36
2.4产业转移的新经理地理学分析框架 44
第3章 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动因和模式 48
3.1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 48
3.1.1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48
3.1.2我国产业转移的历史及现状分析 52
3.2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 58
3.2.1产业转移的宏观机理 58
3.2.2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 59
3.3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研究 63
3.3.1资源开发型产业转移模式 63
3.3.2低成本型产业转移模式 65
3.3.3市场拓展型产业转移模式 66
3.3.4集群吸引型产业转移模式 67
第4章 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潜在规模 69
4.1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 69
4.1.1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态势 69
4.1.2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与产业转移 75
4.1.3发达地区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 78
4.2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潜在规模 81
4.2.1产业转移趋势的衡量方法 82
4.2.2计算结果及分析 84
4.3发达地区产业转型的思路:价值链重构和价值链转换 92
4.3.1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结合——国内价值链的构建 93
4.3.2发达地区继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向价值链高端挺进 96
第5章 欠发达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及产业选择 99
5.1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内涵 99
5.1.1凝聚转移产业的吸引力 99
5.1.2准确选择转移产业的鉴别力 101
5.1.3顺利承接转移产业的支撑力 102
5.1.4实现承接产业的发展力 103
5.2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影响因素 105
5.2.1要素资源 106
5.2.2市场潜力因素 107
5.2.3产业配套能力 107
5.2.4技术研发水平 108
5.2.5地区发展水平 109
5.3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09
5.3.1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09
5.3.2指标选取及构成 111
5.3.3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评价方法 116
5.3.4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结果 118
5.4欠发达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 132
5.4.1欠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分析 132
5.4.2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 138
第6章 欠发达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效应 147
6.1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147
6.1.1产业转移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升级作用机制 148
6.1.2产业转移对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分析 154
6.2技术溢出效应 157
6.2.1技术溢出效应的含义 158
6.2.2承接产业转移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主要途径 159
6.2.3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的一般性分析 163
6.2.4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174
6.3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 180
6.3.1产业转移的就业规模增加效应 180
6.3.2产业转移就业布局调整效应 184
6.4城市化效应 188
6.4.1产业转移城市化效应的路径分析 188
6.4.2产业转移城市化效应的实证分析 190
第7章 推进欠发达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原则及对策 196
7.1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则 196
7.1.1坚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197
7.1.2坚持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的原则 197
7.1.3坚持关联强度原则 198
7.1.4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原则 199
7.2推进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199
7.2.1产业转移应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 200
7.2.2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推进产业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201
7.2.3发达地区应积极促进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203
7.2.4欠发达地区应积极主动有重点地承接产业转移 204
7.2.5欠发达地区应加强区域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承接格局 207
附录 210
参考文献 244
后记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