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区域经济与资源配置理论述评 5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区域经济与资源配置理论 5
一、马克思恩格斯区域经济理论 5
二、马克思恩格斯资源配置理论 9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与资源配置理论 31
一、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理论 31
二、西方经济学资源配置理论 37
第二章 区域资源整合模式及中国资源配置效率解析 54
第一节 相关概念释义解读 54
一、资源 54
二、资源整合模式 56
三、资源配置效率 59
第二节 区域资源整合模式类型 60
一、自然资源主导型与社会资源主导型 60
二、直线型与循环型 64
三、开放型与封闭型 67
四、政策试验型与知识驱动型 69
第三节 资源整合模式形成的机理 72
一、权力取向与政府规制 72
二、资源制约与市场牵引 73
三、结构惯性与路径依赖 75
四、价值观念与文化传承 77
第四节 资源整合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 79
一、掠夺性资源整合与区域经济起飞 79
二、培育性资源整合与区域经济持续繁荣 82
三、刚性化资源整合与区域经济成长风险 84
四、多维度资源整合与区域经济统筹发展 87
第五节 中国区域资源配置效率 89
一、自然资源的配置效率 89
二、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96
三、资本资源的配置效率 99
四、潜在资源的配置效率 102
第三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资源整合模式抉择 105
第一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105
一、珠江三角洲的率先突破 107
二、长江三角洲的异军突起 110
三、环渤海区域的借势发力 112
四、欠发达地区的开放开发 115
第二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趋势 119
一、经济发展质量和代价 119
二、区域差距与产业同构 122
三、产业集中度及协作力 125
四、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向 127
第三节 中国资源整合模式选择的内隐偏好 130
一、以增长速度为优先考虑 130
二、以短期利益为抉择导向 131
三、以招商引资为主要目标 134
四、以行政权力为调控手段 135
第四节 中国区域资源整合模式的选择误区 138
一、重视产出总量而忽视付出代价 138
二、乐于传承先例而惰于调整创新 140
三、自然资源利用多于社会资源开发 142
四、现实资源供给优于制度环境建设 143
第四章 区域资源整合模式的实证效应分析 146
第一节 中国区域资源整合模式的典型案例 146
一、上海:高效整合的样板 146
二、佛山:区划改革先行者 150
三、介休:煤炭经济小循环 153
四、乌海:工业重型化代表 156
第二节 国外区域资源整合模式的经验借鉴 161
一、底特律:关键资源失控 161
二、北九州:资源循环典范 164
三、鲁尔区:创新实现转型 169
第三节 资源整合模式的区域经济效应及启示 173
一、资源均衡配置有助持续繁荣 173
二、行政樊篱打破利于要素流动 175
三、资源比较优势伴生资源诅咒 177
四、关键资源效率决定经济成效 179
五、行为惯性影响资源循环利用 180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资源整合模式的建构路径 182
第一节 突破传统资源整合模式的限制 182
一、打破单极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 182
二、统筹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的配置 184
三、提升潜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186
第二节 在循环经济视角下整合区域资源 188
一、颠覆传统的资源线性利用模式 188
二、利用国家强制力推动产业环保化 190
三、构建促进环境产业化的动力机制 191
第三节 运用政策杠杆引导并调控资源整合 193
一、依据产业边界规划行政辖区调整 193
二、重构政绩标准以引导资源合理开发 195
三、优化利益相关者的资源分享机制 197
第四节 注重资源配置的外部性与环境承载 199
一、通过政府规制促进外部性内部化 199
二、制定环境代际外部性的考量标准 200
三、在环境容量范围内发展区域经济 201
主要参考文献 203
名目索引 216
后记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