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理论法学 1
第一部分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
一、基本理论 1
(一)基本特征 1
(二)本质属性 2
(三)理论渊源 3
(四)地位和作用 4
二、基本内涵 5
(一)依法治国理念 5
(二)执法为民理念 8
(三)公平正义理念 9
(四)服务大局与党的领导理念 11
第二部分 法理学 12
第一章 法的本体 12
一、法的本质与特征 12
二、法的作用 14
三、法的价值 16
(一)法价值原理 16
(二)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 18
(三)价值冲突 19
四、法律规范 20
(一)法律规则 20
(二)法律原则 23
(三)法律语言 24
五、法的渊源 25
(一)法的正式渊源 25
(二)法的非正式渊源 27
六、法律体系 29
七、法的效力 30
(一)法的对人效力 30
(二)法的溯及力 30
八、法律关系 31
(一)法律关系一般理论 31
(二)法律关系主体 34
(三)法律关系内容:权利、义务 35
(四)法律关系客体 36
九、法律责任 36
第二章 法的运行 39
十、立法 39
十一、法的执行 41
十二、司法活动 41
(一)司法的概述 41
(二)司法的原则 42
(三)法律证成 43
十三、法律解释 46
(一)法律解释一般理论 46
(二)法律解释方法 47
(三)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体制 51
十四、法律推理 54
(一)法律推理原理 54
(二)法律推理方法 56
十五、法的演进 59
(一)法系 59
(二)法的继承与法的移植 61
第三章 法与社会 62
十六、法与社会的一般理论 62
十七、法与道德、宗教 66
(一)法与道德 66
(二)法与宗教 68
十八、法治与人权 68
(一)法治 68
(二)人权 69
十九、法律格言 71
第三部分 中外法制史 72
第一章 中国法制史 72
一、先秦法制 72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法制 74
三、唐宋法制 77
(一)唐宋立法 77
(二)唐刑法 78
(三)唐宋民法 79
(四)唐宋司法 80
四、明清法制 81
五、清末法制 84
(一)立法 84
(二)司法 86
第二章 外国法制史 87
六、罗马法 87
(一)罗马法的渊源 87
(二)罗马法的内容 89
(三)罗马法的复兴 89
七、英美法 90
(一)英国法的渊源 90
(二)英国司法制度 91
(三)美国法 92
八、大陆法 93
(一)德国法 93
(二)法国法 95
第四部分 宪法学 97
第一章 宪法基本理论 97
一、宪法特征 97
二、世界宪法发展历史 97
三、中国宪法发展历史 98
(一)中国宪法发展中的宪法性文件 98
(二)现行宪法修正案 100
四、宪法原则与宪法分类 102
(一)宪法原则 102
(二)宪法分类 103
五、宪政与宪法作用 104
六、宪法渊源与宪法典结构 104
七、宪法效力 105
第二章 国家基本制度 107
八、基本经济制度与文化制度 107
(一)经济制度 107
(二)文化制度 108
九、人大代表选举制度 108
(一)选举机构 108
(二)各级人大代表名额 109
(三)选民登记与代表候选人提出 110
(四)选举程序 111
(五)对人大代表的罢免 111
十、地方行政区域划分 112
十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13
十二、特别行政区制度 114
(一)特别行政区立法 114
(二)特别行政区司法 115
(三)特区基本法 116
十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17
第三章 公民基本权利 119
十四、公民基本权概述 119
十五、政治权利和监督权 119
十六、人身基本权 121
十七、经济社会文化基本权 122
第四章 国家机构 123
十八、国家机构概述 123
十九、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124
(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职权 124
(二)全国人大会议制度 126
(三)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 126
(四)提案 127
二十、国家主席、副主席 128
二十一、地方各级权力机关 129
(一)组织结构 129
(二)会议制度 131
(三)一般职权 131
(四)监督职权 132
二十二、各级人民政府 134
(一)国务院 134
(二)地方政府 135
二十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136
第五章 宪法保障与立法 137
二十四、宪法制定、实施及其保障 137
(一)宪法制定 137
(二)宪法修改 137
(三)宪法实施 138
(四)宪法监督 138
二十五、国家立法权与法律 139
(一)国家立法权 139
(二)法律 139
二十六、行政法规和规章 140
(一)行政法规 140
(二)规章 141
二十七、地方权力机关立法 142
二十八、法的冲突适用规则 143
二十九、立法监督 146
(一)监督处理权限 146
(二)监督处理程序 147
第二编 行政法 149
第一部分 行政组织与公务员 149
一、行政法原则与行政组织 149
(一)行政法原则 149
(二)国务院行政机构 152
(三)地方行政机构 153
(四)编制管理 154
二、行政机关公务员 155
(一)职务与录用 155
(二)交流与回避 156
(三)辞职与辞退 157
(四)聘任制公务员 157
(五)处分 158
(六)申诉 160
第二部分 行政行为 161
一、具体行政行为效力 161
二、行政许可 163
(一)行政许可设定与具体规定 163
(二)行政许可的审查、决定及决定期限 164
(三)行政许可的听证 165
(四)行政许可的延续 167
(五)行政许可的撤销 168
(六)行政许可的注销 169
三、行政处罚 170
(一)行政处罚的种类和设定 170
(二)行政处罚的管辖与适用 171
(三)行政处罚的决定与执行 172
(四)治安管理处罚的决定 173
(五)行政拘留的暂缓执行 176
四、行政强制 178
(一)行政强制措施 178
(二)行政机关强制执行 180
(三)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182
五、政府信息公开 186
第三部分 行政复议 191
(一)复议申请及撤回 191
(二)复议管辖 193
(三)行政复议中的附带审查 195
(四)行政复议和解与调解 196
(五)行政复议审理中的特殊规则 197
(六)行政复议决定 199
(七)行政复议决定的执行 199
第四部分 行政诉讼 201
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201
(一)刑事司法行为不可诉 201
(二)不影响权利义务的行为不可诉,但实际影响权利义务的行为可诉 202
(三)行政调解不可诉,但行政裁决可诉 206
(四)内部行为不可诉 206
(五)行政诉讼审理对象 206
二、行政诉讼管辖法院 207
(一)级别管辖 207
(二)地域管辖 209
(三)提级管辖与指定管辖 213
三、诉讼当事人 214
(一)原告资格的确定 214
(二)被告的确定 218
(三)第三人 220
四、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的衔接关系 221
(一)自然资源权属案件 222
(二)税收案件 227
五、起诉 228
(一)起诉期限 228
(二)受理不作为 230
(三)受理后提出新的诉讼请求 231
六、撤诉 232
(一)对撤诉后作出的新行为可诉 232
(二)被告改变原行为的处理 233
(三)按撤诉处理 234
七、行政诉讼与民诉、刑诉的关系 234
八、行政诉讼证据 236
(一)举证责任与举证期限 236
(二)提出证据的要求 238
(三)调取证据 241
(四)证据的对质辨认和核实 241
(五)证据的审核认定 242
九、行政诉讼裁判 244
(一)维持判决与驳回判决 244
(二)撤销判决 245
(三)情况判决 247
(四)确认判决 247
(五)行政诉讼二审裁判 248
十、行政诉讼裁判的执行 250
(一)先予执行 250
(二)生效行政裁判的执行 251
第五部分 国家赔偿 252
一、行政赔偿 252
(一)行政赔偿范围 252
(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 253
(三)行政赔偿程序 254
二、司法赔偿 256
(一)刑事赔偿范围 256
(二)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范围 258
(三)刑事赔偿义务机关 258
(四)司法赔偿程序 259
三、国家赔偿方式与计算标准 261
(一)人身损害赔偿 261
(二)财产损害赔偿 261
(三)精神损害赔偿 263
第三编 理论法学与行政法主观题解析 265
一、2012年 265
二、2011年 267
三、2010年 270
四、2009年 272
五、2008年 274
六、2007年 278
七、2006年 280
八、2005年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