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华夷秩序,东方曾经的“国际法” 1
1.华与夷 1
2.册封与朝贡 3
3.中、朝、日的渊源 5
第一章 波谲云诡东北亚 9
一、自古,日本叛服无常 9
1.日本溯源 9
2.好战的幕府时代 12
二、日本“躺枪”,列强撞开国门 16
1.“大航海”与并发症 16
2.“拍门”引发的变故 18
3.从幕府政治走向维新 22
三、求补偿,打朝鲜的主意 27
1.朝鲜,不冷不热的西邻 27
2.李鸿章强势对日 29
四、剑指台湾,踩大清后脚跟 32
1.可做文章的琉球国 32
2.登陆台湾,投石问路 33
3.一着软棋,遗患无穷 36
五、清廷筹议海防 39
1.恭亲王与丁日昌的真知 39
2.王爷们排拒,上谕折中 40
六、李鸿章惨淡经营 42
1.海防经费怎么出? 42
2.铁甲舰,李鸿章的底牌! 44
七、日本染指朝鲜 47
1.朝鲜的“幸福生活”与日本的投石问路 47
2.日本与大清的文字游戏 49
3.“上国”不“铲事儿”,日本摆平朝鲜 50
八、一叶障目,永失琉球 51
1.日本再次瞄准琉球 51
2.向德宏,琉球的鲠骨之臣 52
3.心虚的悔约?为时已晚 57
九、垂饵虎口,列强再也Hold不住了 57
1.手把手,李鸿章开讲 57
2.朝鲜失去原色 59
十、“壬午”、“甲申”之变 60
1.兵变!日本“合理”涉足朝鲜 60
2.党争,双方谁的后台硬? 62
3.大清与日本“坐下谈” 64
4.《天津条约》遗患连连 67
十一、巨文岛斡旋 69
1.大清与日、俄、英“推手” 69
2.美国插手,朝鲜开眼了 70
十二、海军衙门开张 72
1.法国炮舰引发清廷鼓噪 72
2.“国控”海军的尴尬 74
十三、长崎争杀 77
十四、北洋成军 80
十五、洋员无实缺 82
1.北洋水师用洋总查 82
2.刘琅冲突的根由与辐射力 84
十六、北洋海军访日 88
第二章 焦烟烈火罩碧海 93
十七、朝鲜党乱 93
1.金玉均之死与东学党起义 93
2.日本军界血脉贲张 94
十八、太阳旗飘上朝鲜半岛 97
1.宗主国受邀,日军不请自来 97
2.内乱自定,不速之客不想走了 98
3.日本要把水搅浑,混水摸鱼 100
十九、以夷制夷 103
1.俄、英、日、清,各为小算盘忙 103
2.俄国掉链子,英国拉偏手儿 109
二十、丰岛海战 113
1.丰岛,日舰开炮了 113
2.牙山、成欢,清军兵败朝鲜 119
3.奇特的外交“单干户” 121
二十一、清日宣战 123
1.李鸿章要保船 123
2.丁汝昌巡洋 126
3.北洋水师天生的软肋 128
二十二、平壤之战 129
二十三、鏖战大东沟 132
1.鸭绿江口,驳船运兵登陆 132
2.9月17日,冤家终聚头 133
3.烟云火海大东沟 137
4.收官之战,铁甲舰痛失良机 143
二十四、善后的疑窦 144
1.战报的说法 144
2.斩首与晋升 147
第三章 从旅顺到马关 151
二十五、慈禧太后的人事调整 151
二十六、北洋放弃制海权 152
1.修竣舰船的工期 152
2.功赏恤赐的隐情 154
二十七、日军登陆 155
1.从鸭绿江到花园口 155
2.金州踏板与六十大寿 156
二十八、再伤北洋海军 158
1.镇远舰触礁 158
2.诸管带可用否? 159
二十九、国人不给力,洋人来“相助” 161
1.李鸿章孤掌难鸣 161
2.“洋中介”运转起来 162
三十、旅顺大屠杀 164
1.血案,铁板钉钉 164
2.信口雌黄的沐冠之猴 165
三十一、清廷乞和,日本内讧 167
1.大清国完全放下了架子 167
2.日本元老掰腕子 169
三十二、二次乞和,再度被拒 171
1.未授全权的“全权委员” 171
2.均非“全权”,客方遭拒 174
三十三、清廷内耗不绝 177
1.弹劾丁汝昌 177
2.日本瞄准威海卫 179
3.淮军、湘军叫板,威海卫坐困 181
三十四、日军荣成登陆 184
1.硝烟未起,胜负已分 184
2.藏头露腚,自掣其肘 185
三十五、北洋军巷,门户洞开 189
1.日军迭胜,攻陷南帮炮台 189
2.北帮炮台无兵可守 193
三十六、苦斗与挽歌 195
1.半夜,定远舰遭袭 195
2.“鱼雷艇之逃” 196
3.北洋海军的绝境 198
4.在丁汝昌的身影里 201
三十七、字字血泪说“马关” 206
1.李鸿章出马 206
2.双方都会打太极 208
3.转机乍现,孤忠老臣血 211
4.步履维艰与步步为营 214
5.《马关条约》并发症 218
三十八、台湾自主抗日 223
1.割让台湾 223
2.守台义军的血勇与崩溃 227
附 主要参考书目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