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战略的三个支柱 1
俄罗斯是资源大国 1
能源重新国有化 3
新型资本的两大种类 5
整治霍多尔科夫斯基 6
尤科斯石油公司国有化 9
收购罗斯石油公司 10
作为经济、政治和外交手段 13
第二章 排挤外国资本 17
关键的2006年 17
“萨哈林2号”项目 19
合资企业魅力全失 21
产品分配协议(PSA) 22
开发费用激增 25
环境问题 28
具体要求 30
第三章 “萨哈林2号”事件 32
普京政权的目的 32
交易失败之谜 35
环境破坏是否被当做借口? 37
米特沃利作为先锋 39
针对萨哈林能源投资公司的抗议活动 41
最终结局 43
强硬的俄罗斯和束手无策的壳牌石油公司 46
在天然气项目争夺战中盲目乐观的日本 48
下一个目标——“萨哈林1号” 50
第三个目标——BP石油公司 54
清除外国资本的意义及其评价 56
第四章 东西伯利亚输油管线——竞争的日中两国被置于天平两端 59
为何决定如此艰难 59
经济因素 62
日中争夺战 66
锲而不舍的中国 67
小泉政权的困惑 69
反思日本所采取的对策 71
第五章 小泉内阁的目的所在——是否关系到北方四岛 76
政治与经济的关联 76
积极意义的关联——日本方面的期待 78
采用“连环战术” 79
“积极参与”——德国统一带来的经验 82
消极性关联——日本的担忧 83
发送错误信息 85
俄罗斯方面的态度 87
俄罗斯的“摘樱桃”行动 88
第六章 东西伯利亚输油管线——俄罗斯的策略与目的 91
中国方案的利害得失 91
“铁路方案”的出现 93
被置于天平两端的日中两国 95
贝加尔湖的环境保护 98
最后决定急转直下 100
不透明的结局 102
第七章 中止向乌克兰供应天然气 105
事件的过程 106
事件的意义 107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 110
与克里姆林宫若即若离的关系 112
普京与梅德韦杰夫的关系 114
普京政权的目的 116
经济制裁与政治制裁 119
乌克兰的软肋 122
乌克兰的地理优势 124
“能源运输大国” 126
黑海舰队基地的租赁费用 128
胜负局势及今后的趋势 129
第八章 政治力量的平衡 133
两种评价 133
乌克兰复杂的政治局势 135
乌克兰的议会选举 137
真实目的是否在于各个击破 139
外交败笔 141
对欧洲的影响 143
欧洲的反击 145
主席国的失态 147
来自欧美高官的批评 149
克里姆林宫的外交失误 151
白俄罗斯的相同遭遇 154
第九章 里海输油管线之争 158
摆脱负遗产+“α” 158
里海“大博弈” 160
石油出口大动脉——BTC输油管道 163
哈萨克斯坦成为关键 166
普京的对抗攻略 168
关于输油管线计划的对抗性提案 170
第十章 欧盟、中亚各国和中国的介入 173
欧盟的反击 173
普京的反击攻势 177
精明的中亚各国 179
再次反击 181
亚洲市场的需求与威胁 183
复杂的“中国因素” 186
第十一章 今后的课题——俄罗斯能否脱离能源供应国行列 189
“能源至上主义”的陷阱 189
“荷兰病”综合征 191
资源的幸福狂想症 193
产业多元化——易说难做 195
民间竞争不可或缺 197
重归国家管理 199
作为租赁经纪人的普京 201
作为外交手段的局限性 204
“能源宪章”重于“天然气OPEC” 205
普京和俄罗斯的“单一力量” 207
致谢 211
译后记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