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1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1
二、研究概说 7
第一章 重庆与文学 15
第一节 重庆的崛起与重庆文学的繁荣 15
一、抗战:重庆的辉煌时期 16
二、重庆:大后方的文化中心 18
三、重庆的文学地形图 21
第二节 重庆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24
一、城市的空间 24
二、山城文化的本土性 26
三、码头文化的混杂性 29
四、意识形态的角力场 32
第三节 文学对重庆的反映 35
一、重庆在小说中的镜像 36
二、身份各异的作家 38
三、不同的书写方式 41
第二章 大家笔下的重庆:在政治与文学之间 44
第一节 茅盾:作为延安的“她者”的重庆 44
一、从属于党派的作家 44
二、罪恶深深的“魔都” 47
三、延安的“她者” 51
第二节 巴金:平民百姓的重庆 53
一、巴金与重庆 54
二、华美而悲凉之城 56
三、主要活动场景:“家” 60
第三节 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重庆 62
一、与“文协”共进退 63
二、痴情的怀乡者 65
三、问题重庆 68
第三章 通俗作家笔下的重庆:在消闲与责任之间 72
第一节 在巴山渝水之间的张恨水 72
一、面对北京、上海和重庆 73
二、家国忧思犹在肩 76
三、报人视野下的重庆 79
第二节 雾重庆的一个惊梦 81
一、魍魉鬼怪之世界 81
二、文人的没落与挣扎 85
三、商人的奢华与气势 88
第三节 重庆的文化符号 90
一、雾中风景:作为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 90
二、传统建筑:从视觉的奇观到生存空间 92
三、公共空间: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 96
第四章 “边缘”作家笔下的重庆:在浪漫与现实之间 99
第一节 端木蕻良:飘荡在轻风香雾中的新都 99
一、忧郁的东北人在嘉陵江畔 100
二、轻风香雾中的重庆 103
三、一塌糊涂的乱世男女 106
第二节 徐訏:春意荡漾的重庆小镇 109
一、穿越在抗日大潮中的“鬼才” 110
二、战乱之下的春意荡漾 113
三、小议《歌乐山的笑容》 117
第五章 年轻作家笔下的重庆:在激情与理智之间 120
第一节 谜样的雾都重庆 120
一、希望之城 120
二、失望之城 123
三、驿站:重庆的历史命运 126
第二节 重庆的“边缘”世界 129
一、举起生命的呼喊 129
二、激情燃烧的荒地 132
三、芜杂强悍的乡场 135
第三节 城市中的儿童与少年 137
一、作为城市象征的儿童 137
二、孩童:受难的符号 140
三、教育机构:文明或罪恶 143
结语:意义与缺失 147
一 147
二 149
参考文献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