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乳腺癌的流行病学 1
1.1引言 1
1.2地理影响 1
1.3辐射是致病因素之一 2
1.4电磁场 2
1.5环境污染 3
1.6生殖因素 3
1.7早年处于致癌环境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 4
1.7.1内分泌背景 4
1.7.2吸烟 4
1.7.3乙醇(酒精)影响神经内分泌的分泌 4
1.7.4光照对青春期和乳腺癌风险的影响 5
1.8结论 5
2乳腺器官发育 7
2.1引言 7
2.2产前和围生期发育 8
2.3出生后的发育 11
2.4妊娠 17
2.5泌乳后改变 20
2.6绝经期乳腺 21
2.7实质与间质的关系 23
2.8遗传因素对乳腺发育的影响 24
2.9细胞增生和与乳腺结构有关的激素受体 25
2.10正常乳腺中的细胞外基质蛋白表达 27
2.10.1小叶结构中的血管发生指数 27
2.10.2小叶结构中的弹性蛋白 27
2.10.3小叶结构中的黏蛋白 29
2.11未产妇和经产妇乳房小叶结构的基因组概况 30
2.12与新型分化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在小叶发育过程中上调 34
2.13乳房源性生长因子抑制剂 36
2.14结论 40
3激素调控乳腺发育 41
3.1引言 41
3.2类固醇受体,细胞增生和乳腺分化 43
3.2.1人类乳腺中增生与ERα阳性细胞的关系 45
3.2.2大鼠乳腺中的细胞增生,ERα和PgR含量 46
3.2.3生物学意义 48
3.3人绒毛膜促性腺素作为人类乳腺和啮齿类动物乳腺的一种分化因子 50
3.3.1人类乳腺上皮细胞中存在人绒毛膜促性腺素受体的证据 50
3.3.2大鼠乳腺中的hCG受体 50
3.3.3 LH/hCG受体的生物学意义 52
3.4 hCG对人乳腺上皮细胞的影响 53
3.4.1对蛋白合成和mRNA的体外翻译产物的影响 53
3.4.2对抑制素合成的影响 55
3.4.3激素对培养的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和乳腺上皮瘤变细胞的增生活性的影响 59
3.4.4 hCG-抑制素作用通路的生物学意义 60
3.5人乳腺上皮细胞hCG对同源框基因的表达和调节 62
3.5.1人乳腺上皮细胞系中Ⅰ类同源框基因的表达 62
3.5.2 hCG调节同源框基因的表达 64
3.5.3 hCG和HOX A2抑制AP-1 66
3.6 hCG和组蛋白的乙酰化 69
3.7结论 71
4雌激素在乳腺癌中的作用 73
4.1引言 73
4.2人类乳腺组织中的雌激素来源 74
4.3雌激素在人类乳腺增生中的作用 77
4.4雌激素在人类乳腺肿瘤形成中的作用 78
4.4.1受体介导通路 79
4.4.2雌激素的氧化代谢 81
4.4.2.1雌激素作为诱变剂 83
4.4.2.2雌激素诱导突变的机制 83
4.4.2.3其他因素促进雌激素的致癌作用 83
4.4.3雌激素作为非整倍性的诱导剂 84
4.5雌激素是人类乳腺致癌物的生物学论证 84
4.5.1原理循证 84
4.5.2细胞转化的体外模型 84
4.5.2.1雌激素在MCF-10F细胞中的转化作用 85
4.5.2.2雌激素代谢物的转化作用 89
4.5.2.3抗雌激素药在转化表型的表达中的作用 90
4.5.2.4 MCF-10F细胞中雌激素受体的检测 94
4.5.2.5雌激素的ERβ和代谢通路的激活在人乳腺上皮细胞的转化中的作用 95
4.5.3雌激素和它的代谢物诱导人乳腺上皮细胞发生基因组改变 96
4.5.4雌激素和它的代谢物诱导乳腺上皮细胞转化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基因改变 100
4.5.5雌激素和它的代谢物诱导的染色体改变 105
4.6雌激素在乳腺癌中作用的一致观点 107
5乳腺癌的发病机制 110
5.1引言 110
5.2乳腺癌的起源位点 110
5.3乳腺癌起源位点的支持证据 110
5.3.1体外研究 110
5.3.2乳腺结构是人类乳腺癌易感性高低的一个决定因素 115
5.3.3小叶的发育与家族性乳腺癌相关基因的关系 119
5.3.4共识 120
5.4乳腺癌起始和进展过程中的分子变化 121
5.4.1人类铁蛋白H链基因的差异表达和乳腺癌 121
5.4.2作为肿瘤起始标记物的S100P钙结合蛋白 125
5.4.3细胞无限增生和细胞转化过程中细胞内钙离子的作用 130
5.4.4细胞内钙和S100蛋白表达在乳腺癌前病变和癌性病变中微钙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36
5.5与乳腺癌起始和进展相关的基因改变 138
5.5.1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 138
5.5.2显微切割的乳腺病灶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的丢失 141
5.5.3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揭示的乳腺癌遗传异质性实例 142
5.6总结和结论 145
6人类乳腺癌的动物模型 146
6.1引言 146
6.2总体概念 146
6.3化学诱导的乳腺肿瘤形成 147
6.4射线诱导的乳腺肿瘤形成 148
6.5遗传背景和乳腺肿瘤形成 149
6.6大鼠乳腺肿瘤的发病机制 150
6.7乳腺分化是致癌反应的调节因素 155
6.7.1大鼠乳腺癌的起源细胞 158
6.7.2细胞动力学和乳腺致癌作用 159
6.7.3乳腺癌发病机制中间质的作用 167
6.8大鼠乳腺肿瘤的病理分类 172
6.8.1上皮来源肿瘤 172
6.8.1.1导管内乳头状瘤 172
6.8.1.2乳头状囊腺瘤 172
6.8.1.3腺瘤 172
6.8.1.4癌前期病变:导管内增生 173
6.8.1.5原位癌 173
6.8.1.6浸润性导管癌 173
6.8.2间质来源肿瘤 178
6.8.2.1纤维瘤 178
6.8.2.2纤维肉瘤 178
6.8.3上皮-间质来源肿瘤 178
6.8.3.1纤维腺瘤 178
6.8.3.2癌肉瘤 178
6.8.4非肿瘤性病变 178
6.9乳腺肿瘤的鉴别诊断 180
6.9.1肉眼标准 180
6.9.2组织病理学标准 181
6.9.3生物学标准 181
6.10化学致癌物诱导大鼠乳腺肿瘤模型的生物学的重要意义 181
6.11基因工程建立的小鼠模型 181
6.11.1小鼠乳腺解剖 183
6.11.2基因工程建立小鼠乳腺病变的分类 184
6.11.3模型系统的比较病理学 184
7人类乳腺癌的体外模型 186
7.1引言 186
7.2正常人类乳腺上皮细胞的体外生长特性 186
7.3 MCF-7细胞作为人类乳腺癌的体外模型 189
7.3.1 MCF-7细胞的形态学和生长特点 189
7.3.2 MCF-7细胞在三维间质中的生长 191
7.3.3 MCF-7细胞在无胸腺小鼠体内的生长 195
7.4体外人类乳腺上皮无限增生细胞的生长特性 199
7.4.1端粒酶的激活 200
7.4.2细胞周期调控的阻断 200
7.4.3细胞无限增生过程中优先表达的基因 205
7.5原代培养的人类乳腺上皮细胞受化学致癌物的转化效应 207
7.6细胞转化的体外模型 209
7.6.1 c-Ha-ras致癌基因对人类乳腺上皮细胞的转化作用 209
7.6.2化学致癌物对人类乳腺上皮细胞的转化作用 217
7.6.3 Ha-ras可增强化学致癌物对人乳腺上皮细胞的转化 223
8乳腺癌的基因基础 228
8.1引言 228
8.2乳腺癌中观察到的基因改变 228
8.3微卫星不稳定性是乳腺癌起始的早期基因事件 229
8.4与无限增生、转化和肿瘤发生有关的其他基因改变 234
8.4.1抑癌基因p53 234
8.4.2癌基因 235
8.4.2.1 c-Ha-ras 235
8.4.2.2 c-neu, int-2和c-myc致癌基因 236
8.4.3 mdm2基因 236
8.4.4染色体17p荧光原位杂交分析和杂合性丢失 237
8.5探索基因改变的特定的功能关联 239
8.5.1逆转无限增生表型 239
8.5.2转化但非无限增生化表型的回复 247
8.6肿瘤形成的起始事件中错配修复的作用 252
8.7统一概念 254
9乳腺癌的预防对策 256
9.1引言 256
9.2物理干预——预防性的乳房切除术 258
9.3遗传性乳腺癌的生物干预 259
9.4对应体细胞突变型乳腺癌的化学干预 259
9.4.1化学致癌物的限制性累积 261
9.4.2增强异生素的排泄 262
9.4.2.1有机硫化合物 262
9.4.2.2吲哚-3-甲醇 264
9.4.2.3植物抗毒素 264
9.4.2.4三萜系化合物 265
9.4.3消除氧化应激 265
9.4.3.1类胡萝卜素 265
9.4.3.2维生素E和硒 267
9.4.3.3茶和多酚抗氧化剂 268
9.4.3.4黄酮类化合物 269
9.5遗传外改变的化学预防 271
9.5.1限制脂肪或热量消耗 271
9.5.2维持合适的内分泌环境 272
9.5.2.1类固醇 272
9.5.2.2芳香化酶抑制剂 273
9.5.2.3雌酮硫酸酯酶抑制剂 274
9.5.2.4脱氢表雄酮 275
9.5.2.5染料木黄酮 275
9.6褪黑素 276
9.7类花生酸 277
9.8雌激素拮抗药 279
9.8.1抗雌激素药物 279
9.8.2芳香烃类受体激动药 281
9.9阻断致癌信号转导 281
9.9.1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 281
9.9.2 p21 RAS法呢化抑制剂 282
9.9.3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284
9.9.4单萜 284
9.9.5二十碳五烯酸 285
9.10诱导乳腺细胞分化 285
9.10.1维A酸 285
9.10.2妊娠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287
9.11肿瘤生长的N-化学预防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287
9.11.1维生素D和钙 287
9.11.2鸟氨酸脱羧酶抑制剂 289
9.12抑制新血管形成或血管生成 289
9.13乳腺癌的社会预防 290
9.14总结和展望 291
10乳腺癌预防的新模式 292
10.1新模式的基本原理 292
10.2新的模式 292
10.3新模式的流行病学和临床基础 293
10.4实验动物研究的数据 293
10.4.1妊娠 293
10.4.2胎盘性激素 294
10.4.3雌激素和孕酮试剂 298
10.4.4妊娠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乳腺分化和肿瘤起始中的作用 300
10.5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乳腺癌进展过程中的效应 301
10.5.1 hCG影响下的乳腺发育 304
10.5.2 hCG导致的激素概况 305
10.5.3 hCG对终末芽、导管内增生和导管原位癌的影响 308
10.5.4 hCG处理对DMBA诱发肿瘤渐进的影响 309
10.6 hCG对抑制素表达的作用及其与早期反应基因激活的关系 311
10.7 hCG对程序性细胞死亡基因表达的作用 312
10.7.1 hCG在用DMBA诱导的动物乳腺中的作用 312
10.7.2 hCG在DMBA诱导的乳腺癌中对凋亡基因表达的治疗作用 313
10.7.3 hCG治疗对卵巢凋亡基因表达的作用 319
10.7.4 hCG治疗对细胞凋亡的作用 319
10.8 hCG直接作用于乳腺上皮细胞的证据 321
10.8.1 hCG对切除卵巢的实验动物具有抑制DMBA诱发乳腺癌的作用 321
10.8.2 hCG对体外的人类乳腺上皮细胞的作用 321
10.9 hCG对恶性乳腺上皮细胞异源宿主转移的抗肿瘤作用 326
10.10重组hCG对原发性乳腺癌的作用 326
10.11 hCG诱导的新基因的分离和特性 328
10.11.1 hCG诱导体外培养人乳腺上皮细胞产生的基因 329
10.11.2大鼠乳腺中hCG诱导的基因 332
10.11.2.1尿hCG和重组hCG诱导的形态学表型变化 334
10.11.2.2差异显示技术和RNA印迹法分析 334
10.12 hCG和妊娠诱导的基因组特征 339
10.13统一概念 340
参考文献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