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崔军著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305122347
  • 页数:311 页
图书介绍: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实现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转变。然而,课程是教育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工程教育改革若不深入到课程层面,工程师的培养质量难以保证。本书选择“回归工程实践”作为当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切入点,梳理中外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演进脉络,洞察国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揭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的现状与问题,探寻当前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诉求,提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重构的方向、趋势、战略思路与举措。这可为工程教育工作者对工程教育课程的历史、现状与改革趋势有一个系统、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为大学工程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学术指导和实证依据。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实际问题与研究意义 1

一、宏观背景 1

二、实际问题 3

三、研究意义 4

第二节 文献综述 5

一、国内研究现状 5

二、国外研究现状 14

三、中外研究述评 32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模型 33

一、研究问题 33

二、概念模型 34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35

一、实用主义知识观 35

二、混合并行的研究策略 35

三、具体研究方法与设计 36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47

一、研究思路 47

二、内容结构 47

第六节 术语定义与研究定界 48

一、工程与工程实践 48

二、高等工程教育 49

三、课程 50

第二章 工程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的偏离与回归 52

第一节 国外工程教育的起源 52

一、工程教育面向工程实践 52

二、面向实践的课程 56

三、工程教育起源阶段的特点 61

第二节 国外工程教育的转型 63

一、工程教育偏离工程实践 63

二、科学主导的课程 66

三、工程教育转型阶段的特点 69

第三节 国外工程教育的超越 71

一、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实践的趋势 71

二、螺旋式地回归到“整体工程观”的实践 76

第四节 我国工程教育的偏离与回归 82

一、早期我国工程教育面向工程实践 82

二、当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偏离与回归 83

本章小结 86

第三章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改革探索 87

第一节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CDIO课程模式 87

一、课程改革愿景与目标 88

二、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 89

三、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95

四、课程特点与改革经验 97

第二节 丹麦奥尔堡大学PBL课程模式 100

一、课程改革愿景与目标 101

二、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 102

三、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108

四、课程特点与改革经验 111

第三节 英国伦敦帝国学院ELED课程模式 114

一、课程改革愿景与目标 114

二、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 116

三、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123

四、课程特点与改革经验 125

第四节 回归工程实践:跨案例的聚类分析 127

一、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影响因素 127

二、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必要性 129

三、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指向性 131

四、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多样性 133

本章小结 135

第四章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偏离工程实践的现状与问题 136

第一节 课程设计层面的调查与分析 136

一、教育目标与学习结果 136

二、课程结构及实践环节 139

三、学习经验与学习评价 143

四、与工程实践的关联度 144

第二节 课程实施层面的调查与分析 144

一、教育目标与课程结构 146

二、学习结果与课程效果 149

三、教学方式与学习经验 153

四、与工程实践的关联度 155

第三节 课程现状隐含的问题及成因 158

一、课程目标脱离工业需求 158

二、课程结构分离工程能力 159

三、课程内容偏离工程实践 160

四、学生学习游离中心地位 162

五、课程改革缺乏观念指导 163

第四节 回归工程实践:中外课程现状的比较 164

一、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必要性 164

二、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广度 165

三、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深度 166

四、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方式 167

本章小结 170

第五章 当前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改革诉求 171

第一节 我国大四毕业生对课程改革的诉求 171

一、工程思维与薄弱环节 171

二、学习经验与学习场所 173

三、课程类型与课程要素 174

四、课程评论与改革意见 175

第二节 我国企业雇主对课程改革的诉求 177

一、对工程能力的评价 179

二、对工程能力的期望 181

三、对工程实践的认识 185

四、对课程改革的建议 189

第三节 工程专业组织对课程改革的诉求 195

一、美国的工程专业组织 196

二、英国的工程专业组织 197

三、欧盟的工程专业组织 199

四、亚洲的工程专业组织 201

第四节 回归工程实践:利益相关者对课程改革的期待 202

一、课程需回归“整体型”工程实践 202

二、非技术能力与技术能力并重 207

三、我国工程课程现状与目标的差距 209

本章小结 212

第六章 回归工程实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的重构 213

第一节 课程理念的更新 213

一、工程观:整体工程观视域下工程实践的新特征 213

二、人才观:当代及未来工程师职业的新形象 216

三、课程观:回归“整体型”工程实践的“工程范式”课程 218

第二节 课程目标的重建 225

一、以培养“工程专业能力”为课程目标 225

二、工科毕业生“工程专业能力”框架 227

三、课程目标重建的策略 229

第三节 课程内容的重组 231

第四节 课程结构的优化 237

一、课程结构优化的方向 237

二、课程结构优化的要素 240

三、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模型设计 244

第五节 学习经验的设计 246

第六节 教学模式的选择 248

一、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CDIO模式 249

二、基于工程问题的PBL模式 250

三、基于工程项目的Pj BL模式 250

四、基于工业经验的ELED模式 253

五、基于工作环境的校企合作Co-op模式 255

六、基于综合工程训练中心的平台模式 257

本章小结 260

第七章 结论 262

第一节 研究的回顾 262

第二节 主要结论 263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 267

第四节 相关建议 269

第五节 研究的局限 270

参考文献 271

附录 291

附录A国外支持性文献清单 291

附录B学生和雇主调查问卷 298

附录C国内外专家访谈提纲 307

后记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