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关宏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208118836
  • 页数:450 页
图书介绍:其内容大致包括如下三方面:一是对政治学一般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的理解。从政治学的学科特点出发,作者重新探讨了政治、政治学以及国家、阶级、利益集团、政党、人民等政治主体的概念与内涵。此外,作者还就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以及民主、意识形态、政治发展等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虽然全书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逻辑为指导,但作者不囿于原有的结论,勇于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二是对中国政治与中国政治发展的思考与评析。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在“文革”结束及改革开放以来才从革命性阶段发展到建设性阶段,而中国政治也正从以斗争和运动为特征的传统政治,向以秩序和建设为特征的现代政治转换。以几十年的研究与教学为基础,作者在书中涉及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政治发展、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类现实问题。诸如从公共权威的视角考察公共权威的根源及运作,以及对“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认识;从民主政治的视角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基础、权力结构、制度安排与政治过程;从政治发展的视角,主张联系中国近代史,从宏观角度用文明转型理论来分析中国的政治发展问题,并认为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中的自由是政治文明

第一章 政治内涵的起源与变迁 1

第一节 从传统政治到现代政治的演变 2

一、追求公共生活的古希腊政治 2

二、赋予了经济含义的近现代政治 3

三、现代政治内涵的再思考 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视界中的政治内涵 11

一、马克思、恩格斯理解的政治内涵 11

二、列宁、毛泽东理解的政治内涵 14

三、邓小平的大局政治观 18

第三节 政治内涵在当代中国政治学中的演化 23

一、政治学教材的三个发展阶段 24

二、政治内涵的三个阶段性特征 26

三、对中国泛政治观现象的反思 29

四、政治观念的探索与现实政治的变迁 35

第二章 比较政治学与政治学研究方法 37

第一节 比较政治学 37

一、比较政治学的两种理解和三种基本路径 37

二、比较政治学的演变 43

三、体系比较与综合比较:从阿尔蒙德到奇尔科特 45

四、比较政治学的范式演变 47

五、比较政治学的文化意义 50

第二节 政治学研究方法论 55

一、方法论 55

二、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57

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对政治学研究的启示 59

四、西方政治学研究方法与路径的流变 63

第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65

一、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 65

二、现代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 67

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71

第三章 中国政治学研究 74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历程 74

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政治学的滥觞 74

二、新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79

第二节 中国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 82

一、关于中国政治学研究对象的三种主张 82

二、以公共权威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85

三、中国政治学的研究体系 87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政治学研究的走向 91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 91

二、中国政治学发展的条件 95

三、政治与政治学的互动 97

第四节 政治学的开放性与政治学的发展 101

一、政治学的科学性与政治性的张力 101

二、政治学理论的交流与沟通 105

三、现代性的反思 108

第四章 国家与社会 114

第一节 国家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115

一、国家的形成 115

二、国家的本质 118

三、国家的形式 120

四、国家的职能 122

第二节 社会是现代国家建设的决定性力量 126

一、现代国家的本质根植于市民社会 126

二、国家问题归根结底应从社会经济生活中解释 133

第三节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几个理论问题 137

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三种不同取向 137

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结构性要素 139

三、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142

四、马克思国家学说的精神 145

第五章 民族与人民 148

第一节 民族建设是国家建设的基础 148

一、现代国家是以民族为基础单位而建构起来的 149

二、国家建设对民族构建有着深刻的影响 152

三、民族后于国家消亡 155

四、中国国家建设与民族权利的整合 156

五、国族与国族认同 160

第二节 民族独立与国际联合 162

一、民族独立是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基础 163

二、反对民族压迫是国际团结的根本原则 165

三、民族自决是通向国际联合的正确途径 166

第三节 个体与集体及人民与国家 169

一、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170

二、人民与国家的关系 176

第六章 阶级、集团与政党 183

第一节 阶级、集团与政党的基本理论 183

一、阶级与阶级结构理论 183

二、阶级与集团:两种政党政治的观察视角 189

三、政党定义的再认识 193

第二节 中国各政党的性质与中国政党制度 197

一、从政党的定义看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性质 197

二、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 201

三、我国民主党派的政治自由 203

四、关于我国民主党派作用的思考 208

第三节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 212

一、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的切入点 212

二、关于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些思考 214

第七章 政府、企业与工会 220

第一节 政治学视野中的政企关系 220

一、政治学要重视政企关系的研究 220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关系的形成 222

三、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关系的运行 232

第二节 企业行政管理 246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理论基础 247

二、企业管理、企业行政和政府行政 247

三、企业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 250

四、企业行政的重要意义 252

五、企业行政的改革与发展 253

第三节 企业领导体制、党建与工会 256

一、企业领导体制的科学化 256

二、建构企业监督机制 258

三、我国国有企业的党建问题 262

四、企业工会的改革与发展 270

第八章 意识形态与现代政治 273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研究 273

一、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征 273

二、意识形态的幻想与意识形态终结论 280

三、意识形态与政治学研究 287

第二节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变迁 292

一、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总体变化 292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新变化 29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建设 298

一、列宁晚期的改革思想 298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300

三、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工作思维创新 303

第九章 民主与民主化 306

第一节 民主的内涵与类型 306

一、民主的内涵 306

二、民主的类型 309

第二节 现代民主的历史地位:社会主义与民主的承接 314

一、马克思的民主共和思想 314

二、列宁的“新型民主”论 316

三、考茨基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理论 319

四、毛泽东的人民民主理论 322

五、现代民主的不可逾越性 325

第三节 社会主义民主:中国的实验 326

一、中国民主的制度安排 326

二、“三个代表”思想与民主 334

三、“和谐社会”与民主 335

四、中国民主的演进与不足 338

五、中国民主的展望 342

第四节 民主化:条件和动因 346

一、民主化的条件、动因与障碍 346

二、韩国的民主化进程评析 351

第十章 政治发展理论与中国政治发展 354

第一节 政治发展的基本理论 355

一、政治发展理论的演变 355

二、革命、改良与改革 357

三、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模式 364

第二节 发展不平衡与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 368

一、发展不平衡与我国的民主建设 368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的多样性 381

第三节 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389

一、政治发展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389

二、后革命社会产生腐败的原因 391

三、克服官僚主义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 393

结束语:政治学研究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撑 402

一、加强个人道德人格修养 402

二、把政治学研究作为一项事业 403

三、学术性要与思想性相结合 405

四、写文章要有感情 409

附录 412

一、关于第一期全国政治学讲习班工作的汇报 412

二、在政治学教研室联谊晚会上的致词 420

三、自学考试赞 422

四、为教书育人挥洒心血——记复旦大学政治行政学教研室 423

五、在政治学教研室1996年新春茶话会上的致词 429

六、三年师生情 432

七、参观权?博士木屋有感 433

八、陈其人教授八十华诞贺诗一首 434

九、曹沛霖教授执教五十周年贺诗一首 436

十、在曹沛霖教授新书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437

十一、在1976届毕业生百年校庆返校聚会上的讲话 442

十二、在王邦佐教授新书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443

十三、一个老国关人心中的歌唱 447

十四、孙关宏学术生涯简介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