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理论与方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建明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112154531
  • 页数:290 页
图书介绍:当今中国,处于空前的转型期、发展期、矛盾期和竞争期,正在迎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黄金契机。市场化趋势下,新体制的引入和运行使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独立性日益强化,原体制下不合理的区际关系及区域利益格局因此振荡和裂变。全球化环境中,作为国家宏观规划与地方各层次规划之间最有效的中间管制手段,区域规划正在成为协调社会经济的先进形式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是故,如何重塑我国区域关系的新格局已成为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书尝试从中观尺度的区域开发出发,在评析传统开发理论的作用时,探寻其突破口。本书思路是从构筑中观尺度的地域组织理论入手,并与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和区域内部结构调整相结合,寻求区域与国家,区域与区域联系协调的同时,区域开发的优化途径。

引言 1

第一章 区域规划与开发 3

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开发 3

一、区域 3

二、经济区与开发区域 5

三、区域开发 10

第二节 区域规划的构成因子 11

一、宏观经济环境 11

二、地域尺度 12

三、区位因子 12

四、空间结构因子 13

五、区域经济构成因子 13

第三节 区域规划的类型与层次 13

一、区域规划的类型 13

二、区域规划的层次 15

第四节 区域规划三大特征 16

一、区域性 16

二、综合性 17

三、战略性 17

第五节 区域开发的过程和机制 17

一、技术的空间传递与市场的空间转移 17

二、区域的外部冲力与适应能力 18

三、技术吸纳、创新培育、产业升迁的模式 19

四、地域空间集聚与扩散的时空演化 20

五、区域开发的时空演化机制 21

第二章 区域规划的理论模式 25

第一节 区域开发的理论脉络 25

一、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26

二、均衡发展理论 27

三、非均衡发展理论 28

四、中心—外围模型 29

五、依附论 29

六、循环累积因果原理 30

七、出口基地理论 31

八、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战略 32

九、倒U型曲线规律 32

十、区域发展阶段理论 33

十一、长波理论 33

十二、产业集群理论 36

十三、创新—扩散理论 36

十四、IMD区域竞争力模型 37

十五、波特区域竞争力模型 38

十六、田园城市理论 38

十七、中心地理论 39

十八、区位论 39

十九、圈层结构理论 40

二十、区域协同理论 40

二十一、区域城市结构理论 41

二十二、大都市带理论 41

二十三、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41

二十四、核心—边缘理论 42

二十五、扩散理论 43

二十六、梯度推移学说 43

二十七、增长极理论 44

二十八、发展轴理论 44

二十九、点—轴开发理论 44

三十、二元结构论 45

三十一、麦吉Desakota理论 45

第二节 区域规划研究与实践 46

一、国际区域规划的研究与实践脉络 46

二、国内区域规划的实践历程 48

三、国内区域规划的理论进展 52

第三节 区域开发的趋势导向 56

一、区域规划与区域研究的方法论 56

二、区域规划与区域研究的新趋势 57

第四节 我国区域规划与开发的现状与思考 59

一、区域发展政策变化趋势 59

二、区域发展差距形成原因 61

三、区域发展的问题、思考与展望 62

第五节 本章小结与全书框架 62

第三章 区域发展模式与机制 64

第一节 区域经济系统特征分析 64

一、经济系统的特征指标 64

二、地域经济增长过程 67

第二节 区域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70

一、宏观经济效益 71

二、社会公平 73

三、生态环境改善 75

四、政治稳定 75

第三节 区域发展条件系统分析 75

一、区域条件分析的理论发展 75

二、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子分析 76

第四节 区域产业体系的结构与优化 84

一、区域产业分析的理论基础 85

二、宏观产业政策指向 90

三、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设计 95

第五节 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模式规划案例 98

一、海西经济区产业规划 98

二、黄河三角洲产业规划 103

第四章 区域竞争力提升路径 114

第一节 区域竞争力研究的起源 114

第二节 区域竞争力的概念内涵 117

一、国外对于区域竞争力的定义 117

二、国内对于区域竞争力的定义 118

三、小结 120

第三节 理论基础竞争理论 121

一、竞争理论 121

二、国际贸易理论 121

三、区域经济理论 122

四、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理论 123

第四节 区域竞争力评价模型 124

一、主观权重法 125

二、层次分析法 125

三、主成分分析法 125

四、因子分析法 125

五、灰色关联法 126

六、熵值法 126

第五节 区域竞争力理论模型 126

一、国外区域竞争力模型 126

二、国内区域竞争力模型 129

三、小结 131

第六节 区域竞争的提升路径 131

一、区域竞争力提升的不同视角 131

二、区域竞争力提升的不同途径 136

第七节 区域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138

一、国外 138

二、国内 146

第五章 区域竞合 150

第一节 区域竞合的理论架构 150

一、竞合理论 150

二、三种博弈 151

三、竞合路径 153

第二节 国内区域竞合现状问题 154

一、过度竞争效应 155

二、合作发生障碍 156

三、困境发生机制 158

第三节 竞合(C-C)模式 160

一、基础条件 160

二、竞合体系结构 161

三、竞合模式理论及应用 162

第六章 区域空间组织 198

第一节 空间组织概念 198

第二节 空间结构研究 199

一、空间结构研究的内容 199

二、空间结构研究的发展 200

三、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201

第三节 区域空间组织的理论源流 202

一、系统论思想 202

二、协同发展理论 203

三、共生理论 203

四、区域分工理论 203

第四节 区域空间组织思想的形成 204

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204

二、盖迪斯的区域协同理论 204

三、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204

四、区域经济理论 205

五、都市圈、城市群、都市带研究相关理论 205

六、城市区域与都市区区域主义 205

第五节 区域空间组织理论、模式与应用 206

一、增长极(Growth Pole)理论 206

二、点-轴理论 207

三、核心-边缘理论 208

四、梯度推移学说 210

五、空间集聚理论 210

第六节 有效竞争空间的概念与构筑 213

一、区位优势分析 213

二、有效竞争空间的概念与特征 215

三、有效竞争空间的功能 216

四、有效竞争空间的时空演化模式与机制 220

五、有效竞争空间的组成形式 222

六、有效竞争空间的划分原则 222

七、有效竞争空间的构筑形式 223

第七节 多视角下区域空间组织研究进展 223

一、经济协作导向下的区域空间组织研究 223

二、生态环境治理导向下的区域空间组织研究 224

三、旅游合作与旅游资源的区域空间组织 224

四、城镇体系视角下的区域空间组织 225

五、社会学视角下的空间组织 226

第八节 近期区域空间组织发展研究趋向 227

一、旅游合作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227

二、城市功能的协调发展研究 228

三、区域发展的空间优化整合研究 229

四、跨界城市发展研究 230

五、区域空间组织的多中心化趋势 232

六、主体功能区发展研究 233

第九节 我国区域空间组织实证研究 235

一、京津协同发展研究 235

二、山东半岛地区城市协同发展研究 235

三、苏锡常合作发展研究 235

四、长株潭协同发展研究 236

五、长春—吉林整合发展研究 236

六、粤港合作研究 236

第十节 新因素对区域空间组织的影响 236

一、知识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36

二、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37

三、信息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37

四、其他新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37

第七章 区域规划技术支撑系统 238

第一节 空间信息技术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238

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239

二、遥感技术(R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240

三、虚拟现实和仿真技术(VR)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241

第二节 空间信息提取 241

一、信息提取的内容与方法 241

二、地物类别信息的提取 242

三、定量信息提取 244

四、变化信息提取 247

第三节 空间分析与辅助决策 250

一、区域规划中的空间分析 250

二、简单空间分析 251

三、复杂空间分析模型 256

第四节 小城镇旅游信息服务系统设计 263

一、小城镇旅游信息服务系统设计 263

二、小城镇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数据库内容 265

三、系统结构与主要功能 266

参考文献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