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终身学习视角下的自主学习 1
1.1 新时代背景下的学习景观 1
1.1.1 景观横跨:正规教育主导下非正式学习的不断繁荣 1
1.1.2 景观纵深:终身学习渗透下学习的全方位和深度化演进 4
1.1.3 数字变革冲击下的未来学习 6
1.2 自主学习及其时代发展 8
1.2.1 自主学习简介 8
1.2.2 自主学习的新时代价值 11
1.2.3 终身学习视角下自主学习的认知转变 14
1.3 未来的自主学习者 16
1.3.1 数字原住民的网络行为一瞥 16
1.3.2 未来学习者的行为转变 17
1.3.3 未来核心学习技能 18
1.4 未来自主学习的技术给养 20
1.4.1 Web 2.0、Web 3.0的理念与技术 21
1.4.2 教育云中学习的无限可能 23
2 PLE作为未来的自主学习环境 27
2.1 自主学习与自主学习环境 27
2.1.1 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环境因素 27
2.1.2 自主学习环境的构成 29
2.1.3 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环境 29
2.2 一窥当前自主学习环境:问题与挑战 32
2.2.1 自主学习环境发展现状 32
2.2.2 自主学习环境面临的挑战 34
2.3 自主学习环境发展的新机遇:PLE 36
2.3.1 PLE发展溯源 36
2.3.2 PLE的相关概念 39
2.3.3 PLE的环境建构视角 41
2.4 PLE与自主学习结合的必然 42
2.4.1 学习文化必然:PLE表达了一种自主学习所需的面向学习者的环境建构理念 43
2.4.2 技术方法必然:PLE提供了一种契合自主学习的个性化聚合的环境架构方式 44
2.5 个人学习环境中开展自主学习的转变 46
2.5.1 从技术增强学习到技术使能学习 46
2.5.2 PLE中的自主学习: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 48
3 建构基于PLE的自主学习模型 51
3.1 模型设计的相关理论 51
3.1.1 联通主义与学习网络 51
3.1.2 社会性学习与集体智慧 52
3.1.3 活动理论与层级组织 53
3.1.4 教学传通与环境要素 54
3.1.5 根茎学习与碎片关联 56
3.1.6 Zimmerman模型与自主调控 57
3.2 模型设计的技术思考 58
3.2.1 平台架构的设计要素 58
3.2.2 平台发展的三类取向 60
3.2.3 平台实现的三种技术途径 62
3.2.4 不同平台上自主学习的实现 65
3.3 基于PLE自主学习模型的建构 67
3.3.1 PLE-SRL的概念模型 67
3.3.2 个人视角下模型的解读 69
3.3.3 技术视角下模型的解读 69
3.4 模型在开放网络世界中的意义 71
3.4.1 个人自主学习网络的建构 71
3.4.2 对不同学习形态的融通 72
4 PLE中自主学习的组织建设 74
4.1 PLE中自主学习的组织模型 74
4.2 学习组织的五类元素对象及其关系 76
4.2.1 五类元素对象 76
4.2.2 元素对象之间的关系 81
4.3 学习组织的三级逻辑层次及过程 82
4.3.1 第一层:目标主题层 82
4.3.2 第二层:行动方案层 84
4.3.3 第三层:活动操作层 87
4.3.4 PLE-SRL模型的典型学习过程 89
4.4 自主学习活动的建构与导航 90
4.4.1 学习环境的四种建设方式 90
4.4.2 学习活动的“记忆式”导航 92
5 PLE中自主学习的调控运作 94
5.1 PLE中自主学习的调控模型 94
5.2 技术参与下的自主调控 96
5.2.1 技术参与调控的两种形式 97
5.2.2 技术支持下三类主要的调控表征 97
5.2.3 不同阶段的调控行为 100
5.3 调控运作的感知基础 101
5.3.1 感知信息的类型 101
5.3.2 感知信息的过滤 103
5.3.3 感知的线索设计 105
5.3.4 感知的可视化 105
5.4 调控支持的提供时机 106
5.4.1 调控支持设计:活性系统模型 107
5.4.2 学习调控支持的切入点 108
5.5 调控实现的工具集 109
5.5.1 学习计划器 110
5.5.2 学习空间管理器 111
5.5.3 过程跟踪器 111
5.5.4 学习关联网络工具 112
5.5.5 消息时间轴 112
5.5.6 可视化论坛 113
5.5.7 提问与回答器 113
5.5.8 时间分配显示器 114
5.5.9 自主学习技能评价器 114
6 PLE中自主学习的关联共享 116
6.1 关联共享的发展 116
6.2 关联建立及其影响因素 117
6.2.1 SALT机制及其常见应用 118
6.2.2 PLE中关联的实现 124
6.2.3 关联建立的影响因素 125
6.3 关联类型及其解读 126
6.4 分享与准入规则 127
6.5 参与共享激励机制 128
7 PLE中自主学习的支持设计 131
7.1 PLE中学习支持的认识转变 131
7.1.1 对学习支持的一般认知 131
7.1.2 PLE中学习支持的新认知 132
7.2 认识集体智慧与社会导航 135
7.2.1 集体智慧及其作用机制 135
7.2.2 社会导航及其实现过程 137
7.3 建构社会关联支持机制 139
7.3.1 社会关联支持的发展必然 140
7.3.2 从社会导航到社会关联支持 144
7.3.3 基于集体智慧的学习支持建构 145
8 PLE中自主学习的支持实现 147
8.1 社会关联支持实现建模 147
8.1.1 学习支持的运作过程 147
8.1.2 学习支持实现的三层模型 148
8.2 学习活动流及情境分析 149
8.2.1 学习行为与学习活动流 150
8.2.2 学习活动流描述 152
8.2.3 学习活动流中的情境分析 156
8.3 关联推送与支持策略 159
8.3.1 学习支持与关联推送 159
8.3.2 常用关联推送方式梳理 161
8.3.3 关联推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64
8.3.4 关联推送策略矩阵 168
8.4 推送评价与关联优化 170
9 基于PLE自主学习的教育应用 171
9.1 不同风格自主学习者的学习开展 171
9.2 教师指导、同伴合作的整合体现 173
9.3 与正式学习活动的融合设计 174
9.4 与常规学习系统的结合方式 175
10 基于PLE的自主学习系统开发 178
10.1 PLE-SRL系统与现有自主学习系统的比较 178
10.2 PLE-SRL系统的功能架构 179
10.2.1 系统各功能模块 179
10.2.2 部分关键实现技术 182
10.3 PLE-SRL系统的交互界面 187
10.3.1 PLE-SRL模型的信息建构要求 187
10.3.2 关键交互界面 187
10.4 一个典型的PLE-SRL案例系统 189
10.4.1 系统的学习过程 189
10.4.2 系统的学习调控 192
附录 195
1.简介 195
2.TELE-SRL量表 195
3.TELESTUDENTS-SRL量表 199
参考文献 202
英文部分 202
中文部分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