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通志32 第四典制度文化 土地赋役志》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7208090309
  • 页数:521 页
图书介绍:

导言 1

第一章 土地制度(上):从三代井田到五朝均田 17

第一节 上古社会:各种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的共同体所有制 17

一、中华农业文明的独立起源和多元发生 17

二、人地关系的发端:新石器时代的共有共耕制和共有分耕制 21

三、从商周时期的家族公社看共有分耕制的历史特征 23

四、三代井田:两种不同类型的村社共同体形态 25

五、春秋“五霸改制”:井田制的弛解及其向国家授田制的转化 42

六、“王有”、“国有”、“贵族等级所有制”、“封建领主制”和“共同体所有制”:关于井田实质诸说的比较分析 49

七、村社土地所有制在后世的若干遗存 53

第二节 战国秦汉:村社共同体所有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过渡和土地所有制三极结构的确立 56

一、战国授田制的普遍推行 56

二、国家授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进和小农阶层的形成 61

三、秦汉时期土地所有制三极结构的确立 71

第三节 三国、两晋和南朝:屯田制、占田制的相继出现和南方大土地所有制的迅猛发展 102

一、三国屯田制的盛行及其在两晋南朝的余波 103

二、西晋占田制和小土地所有制的短暂复苏 108

三、品官等级占田制和荫客制:国家对于封建依附关系的正式承认 110

四、六朝时期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迅猛发展和门阀世族的形成 112

五、两晋南朝的州郡公田和禄田 116

第四节 北朝隋唐:均田制的实施状况及运行机制 118

一、均田制的背景分析 118

二、五朝均田令的主要内容 124

三、均田制的实施状况及其运行机制 134

四、从五朝均田令文的变化看均田制的演进轨迹 146

五、五朝均田制对小土地所有制的维护及其在中唐的弛解 149

第二章 土地制度(中):大土地所有制优势地位的确立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衰变 157

第一节 晚唐两宋:土地私有化潮流的扩大和地权结构的变动 157

一、土地私有化潮流的不断扩大 157

二、国家官田种类及其经营状况 158

三、有偿转化与无偿转化:官田转化为民田的两种途径 161

四、土地私有化潮流的“流向”分析和土地私有化政策的性质判断 166

五、大土地所有制优势、合法地位的确立和不抑兼并政策的推行 171

六、宋代“下户”阶层属性的判别和小土地所有制的逐步萎缩 176

七、土地关系中国家干预的方向性转折 181

八、土地兼并大门的敞开——两宋土地买卖法规分析 187

第二节 辽金元:官田的畸形膨胀和土地关系的异动 190

一、“斡鲁朵”和“投下州军”:带有封建领主制色彩的辽朝土地关系 191

二、“牛头地”制和猛安谋克屯田:金代中原土地关系的变动 193

三、“裂土分民”和官田膨胀:元朝统治在中原土地关系上打下的烙印 195

第三节 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衰变 200

一、两次圈地运动和领主农奴制的死灰复燃 200

二、绅权的扩张及其削弱:明清大地产性质的部分嬗变 211

三、明清小土地所有制的短暂繁盛及其再度萎缩 215

四、明清官田比重的变动及其向私田的转化 225

五、明清时期人口数量的激增和人均耕地面积的急剧下降 233

第四节 承袭和变异:封建土地所有制在近代的延续和农村资本主义经济要素的艰难生长 237

一、经济结构、社会性质和人地比例关系的变化 237

二、封建国家官田的衰落及其终结 238

三、大土地所有制的封建特质及其若干变异 240

四、农村雇佣关系的扩大和经营地主、佃富农经济的兴起 243

五、昙花一现的农牧垦殖公司和各类农场 250

六、近代小农日趋艰难的生存困境及其比重 258

第三章 土地制度(下):寺产和族田——具有经济共同体形式的两种封建土地所有制 263

第一节 东晋以降寺院经济的发生和发展 264

一、寺院经济的产生:从消费共同体向经济共同体的转进 264

二、寺产来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掠夺的飞跃 265

三、“三武之厄”:从逃避税役的“法外之地”到“照章纳税” 266

四、寺产经营方式:从庄园制向租佃制的过渡 269

五、寺院“常住田”的属性:封建质核和它的集体所有制外壳 270

六、宗教性集体经济的一个范例:民国时期临潭道堂经济实体 272

第二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宗族地主:宗法、理学和族田 273

一、族田溯源:汉代为“利子弟”而设的“宗家田庐” 273

二、需要与可能:族田义庄在宋代兴起的背景分析 274

三、宋明理学:族田创置、推广的指导思想与推动力量 276

四、政府扶植:族田制度的守护神 277

五、性质判定:具有封建质核的宗族经济共同体 279

六、族田特征:族田产权的僵化凝固 281

第四章 租佃经济的历史行程:租佃形式、地租形态和佃农的身份地位 283

第一节 租佃关系溯源 283

一、三种不同类型的租佃关系 283

二、两汉不甚发达的古典租佃关系 284

三、汉唐之间封建租佃关系的两种类型及其缓慢生长 286

第二节 唐宋之际契约租佃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前提 290

一、第一个前提:大土地所有制优势合法地位的确立 290

二、第二个前提:佃农、半佃农成为农民阶级的主体构成 291

三、第三个前提:超经济强制的弱化和多数佃农迁徙、退佃自由的获致 294

第三节 宋元时期租佃经济的基本形式及其首度受挫 297

一、“租种”与“分种”:租佃契约的达成与租佃方式的区分 297

二、辽金元时期租佃经济的首次受挫及其逐步恢复 299

第四节从“一田两主”到“一田三主”:明清租佃经济的曲折发展 301

一、明清时期契约租佃经济曲折发展的大致历程 301

二、从“一田两主”到“一田三主”:明清永佃制的形成及其两种类型 304

三、永佃权在近代部分地区的顽强延续 308

第五节 近代租佃制度的多种形式及其封建特质 310

一、封建租佃经济在近代的延续 310

二、近代租佃制度的多种形式 310

三、近代租佃制度的封建特质 312

第六节 地租形态、地租剥削率和佃农身份的考察 315

一、定额实物租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315

二、明清以来货币地租比重的缓慢上升 318

三、地租剥削率居高不下及其成因 319

四、两宋以来的佃户身份及其法律地位 320

第五章 赋役制度:从赋役并征的双轨制向摊丁入亩的单轨制转进 324

第一节 先秦井田制下的剥削方式:从贡、助、彻到税赋合流 325

一、井田制下的剥削方式:“贡、助、彻” 325

二、从贡赋到军赋:赋制的制度化演进 329

三、土地税的萌芽:从“相地而衰征”到“初税亩” 332

四、兵役和力役 336

第二节 战国秦汉:以人头税和徭役为主体的赋役征取 338

一、“夫家之征”:赋役征取单位从邑、井到夫、家的转换 338

二、“田租”和“刍稾”:从轻征取的土地税 339

三、户赋、算赋和口赋:沉重不堪的人头税 342

四、更卒、戍卒和践更、过更:农民的徭役负担 345

五、以人头税和徭役为主体的赋役结构 349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课田制和户调式的确立 350

一、田租:从按亩计征到按丁计征的土地税 351

二、户调式的确立及其向人头税的演变 355

三、“九品相通”制度:政策意图与实施效果的逐步背离 357

四、十六国和北魏前期的租调制度 358

五、与民户身份等级相配套的分类徭役制 359

第四节 北朝至隋唐:均田制时期的租庸调制 362

一、北魏后期的租调改革:租庸调制的原型 363

二、西魏、北周:剥削量的调整和三等混通 364

三、东魏、北齐:三枭法和义租的初现 365

四、北朝徭役:兵役和力役的合流 365

五、隋朝:租庸调制的正式确立 367

六、唐朝前期:庸制的普遍化和徭役的减轻 367

七、北朝隋唐义仓税从备荒措施向正税的演进 371

第五节 晚唐两宋:两税法的演进和摊丁入亩趋势的初现 372

一、晚唐杨炎两税法的推行及其利弊 372

二、两税向单纯地亩税的演进和税负不均问题 377

三、晚唐两宋的力役和职役 380

四、摊丁入亩趋势的初现 384

第六节 辽金元:赋役制度的异动及其民族、区域特征 389

一、辽朝赋役制度的区域特征 389

二、金朝赋役制度的民族特征 392

三、元朝:并行于不同地域的复合式赋役体制 393

四、游牧文化与农业文明的冲突和交融 399

第七节 明清:摊丁入亩的达成和赋役双轨制的终结 401

一、经纬交织的黄册、鱼鳞册制度——明清专制政权重建赋役制度的努力 401

二、以二税法为模式的赋税课征体制 408

三、明代徭役中的摊丁入亩趋势 416

四、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赋役并轨在全国的实现 422

第八节 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地丁银体制的延续及其若干变化 427

一、晚清田赋制度的若干变化 427

二、太平天国的田赋征收:从“着佃交粮”到“照旧交粮纳税” 430

三、民国时期的税制整顿和田赋征收 431

四、新民主主义税收的沿革及其特征 435

第六章 土地赋役思想: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解决土地、赋役问题的不同方案及其价值取向 440

第一节“百亩一守”和“轻徭薄赋”:我国土地、赋役思想的先秦源头 440

一、生存空间及其范围界定:新石器时代处于朦胧状态的部落领地观念 440

二、三代井田时代土地观念的萌生 441

三、战国诸家土地观念的不同特色 443

四、千古圣训:富民为本与“轻徭薄赋” 446

第二节 限田、占田和均田:汉唐间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三种方案及其得失 449

一、“井田”议论中的不同取向 449

二、“限田”和“王田”:汉代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方案及其短命实践 452

三、以扶持自耕农经济为主旨的占田思想和土地私有观念的逐步深化 454

四、北魏李安世的《均田疏》及五朝均田思想 455

五、轻徭薄赋思想的延续和赋役思想的演进 457

第三节“不抑兼并”和“方田均税”:晚唐以降土地、赋役思想的大转折 459

一、两宋政府缓解土地兼并、兼增赋税收入的田制设想 459

二、中唐以降士大夫们对大土地所有制合法地位的确认 462

三、“主佃相资”和裁减租率:开明士大夫对主佃关系的认识 466

四、围绕“据地出税”原则的争论和解决赋役不均问题的种种努力 470

五、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抨击和“耕者有其田”思想的萌动 474

第四节 平均主义的思想光辉及其悲剧性实践:农民阶级的土地要求及其深层心态 477

一、汉代农民的“万年太平”思想及其革命实践 477

二、从“均平”到“均田免粮”:晚唐以降起义农民平均思想的具体化历程 478

三、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农民平均主义理想的顶峰及其悲剧意义 480

四、平均主义思想在近百年中国社会变动中的作用与影响 485

第五节 大同社会、平均地权和土地革命:近代新旧思潮的对立与互动 486

一、从龚自珍的“农宗说”到康有为的《大同书》: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土地赋役主张 487

二、从土地国有论到耕者有其田:近代民主革命派孙中山的改革方案 490

三、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思想 492

第七章 土地改革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终结 497

第一节“打土豪,分田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南方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展开 497

一、闽西、赣南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兴起 498

二、土地革命在湘鄂西、鄂豫皖、赣东北、湘鄂赣根据地的展开 499

三、《中华苏维埃土地法》:共产国际的批评和土地革命政策的“左”转 501

四、革命根据地的查田运动:“左倾”错误进一步扩大 502

第二节“减租减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转折和地权关系的变化 503

一、共产党土地革命政策的历史性转折 503

二、减租减息政策在各抗日根据地的贯彻实施 504

三、减租减息政策的巨大成效 505

第三节 土地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终结和“耕者有其田”的达成 507

一、《五四指示》:减租减息运动向土地革命的转进 507

二、《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土地革命的深入及其经验教训 510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 511

参考文献 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