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言 1
1.1 白云化作用模式研究进展 1
1.1.1 近地表(浅埋藏)白云化作用模式 2
1.1.2 中-深埋藏白云化作用模式 6
1.1.3 热液白云化作用模式 10
1.1.4 微生物白云化作用模式 11
1.1.5 小结 12
1.2 四川盆地白云岩研究进展 13
1.2.1 前寒武系和下古生界白云岩 16
1.2.2 上古生界白云岩 16
1.2.3 三叠系白云岩 17
1.3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8
1.3.1 选题依据 18
1.3.2 研究意义 19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9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2.1 三叠系地层简述 22
2.1.1 飞仙关组 22
2.1.2 嘉陵江组 23
2.1.3 雷口坡组 23
2.1.4 须家河组 23
2.2 构造与沉积演化简述 25
2.2.1 四川盆地构造与沉积演化 25
2.2.2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期构造与沉积演化 26
2.3 主要涉及的钻井和剖面 28
第3章 白云岩及相关岩石的岩石学特征 30
3.1 白云岩分类方案 30
3.2 白云岩主要类型 31
3.2.1 微晶白云岩 31
3.2.2 粒屑白云岩 31
3.2.3 结晶白云岩 32
3.2.4 成分上过渡的岩石类型 33
3.3 不同白云岩类型的分布特征 34
3.3.1 时间(层组)分布特征 34
3.3.2 空间(区域)分布特征 36
第4章 白云岩及相关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 38
4.1 分析方法与分析数据 38
4.2 灰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45
4.2.1 碳酸盐矿物和微量元素组成 45
4.2.2 同位素组成 50
4.3 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57
4.3.1 碳酸盐矿物和微量元素组成 57
4.3.2 同位素组成 61
第5章 白云化流体的温度 65
5.1 区域埋藏史与热史 65
5.1.1 埋藏史 65
5.1.2 热史 67
5.2 流体包裹体温度计 68
5.2.1 白云石中流体包裹体 68
5.2.2 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 70
5.2.3 小结 71
5.3 氧同位素温度计 71
5.3.1 基本原理与方法 72
5.3.2 计算结果 72
5.3.3 小结 86
第6章 白云化流体的来源 88
6.1 Ca/Mg比 88
6.1.1 基本原理 88
6.1.2 计算结果 89
6.2 流体包裹体盐度 91
6.3 微量元素 94
6.3.1 Mn、Fe元素 94
6.3.2 Sr元素 97
6.4 碳、氧同位素 99
6.4.1 碳同位素 99
6.4.2 氧同位素 102
6.5 锶同位素 106
第7章 白云化系统与白云化机制 112
7.1 白云化系统 112
7.1.1 不同白云化系统的白云化过程 112
7.1.2 不同白云化系统的地球化学特征差异 113
7.2 白云化机制与模式 115
7.2.1 白云化机制 115
7.2.2 白云化作用模式 118
主要认识 124
Abstract 126
参考文献 128
图版说明及图版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