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绪论&袁行霈 1
绪论 3
第一节 甘肃的自然地理与建制沿革 3
第二节 甘肃地域文化形成发展的特征 5
第三节 甘肃文化的基本特点 9
第四节 甘肃文化的地位和意义 11
上编 17
第一章 文明发端 周秦创业——先秦时期 17
第一节 旧石器文化遗存 17
第二节 新石器文化遗存 20
第三节 伏羲氏的传说与人文开端 25
第四节 周秦先祖在甘肃的活动 29
第五节 商周时期文化遗存 33
第六节 氐族羌族及其活动 35
第七节 神话与诗歌交相辉映的文学 37
第二章 名将天马 文艺标映——两汉时期 45
第一节 陇右多名将 45
第二节 畜牧业和汗血马 52
第三节 王符的《潜夫论》与周生烈 55
第四节 文人诗赋创作与民间歌谣 59
第五节 书法与篆刻艺术 66
第三章 重教崇文 学术播扬——魏晋南北朝时期 74
第一节 空前昌盛的五凉学术 74
第二节 佛教传播与佛经的翻译 83
第三节 诗歌与文言小说创作 88
第四节 墓室画与书法音乐杂技等艺术 98
第五节 医学与天文历法 103
第四章 华戎交汇 文化多元——隋唐五代时期 110
第一节 教育与学术成就 110
第二节 甘肃四大高僧及道士张果老 115
第三节 异彩纷呈的文学创作 123
第四节 饱含西域风情的音乐艺术 137
第五章 政权革替 民族交融——宋夏金元时期 144
第一节 独具民族特色的番汉教育 144
第二节 多元化的民族宗教文化 148
第三节 珍贵的碑刻文献 152
第四节 陇籍文人及流寓诗人的创作 161
第五节 西夏文书 166
第六节 《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与凉州会盟 168
第七节 《马可波罗游记》中的河西走廊 174
第六章 学人济济 宗教勃兴——明清时期 182
第一节 儒学教育与科举书院 182
第二节 经堂教育与寺院教育 187
第三节 伊斯兰门宦与组织制度 189
第四节 传统学术与佛道学术成就 193
第五节 题材多样的文学创作 203
第六节 清代关陇艺术家 220
第七章 新学初兴 学人奋发——近代时期 227
第一节 左宗棠办学 227
第二节 公车上书与请愿呈文的回民举子 231
第三节 品行高尚的教育家 235
第四节 铁骨谏官吴可读和安维峻 241
第五节 史学家及代表著作 246
第六节 近代陇右诗人王权等人的文学创作 249
第七节 甘肃留日学生创办的《秦陇报》 254
下编 261
第一章 彩陶文化 261
第一节 彩陶的分布和类型 261
第二节 彩陶反映的社会形态、礼仪及生产生活 270
第三节 彩陶艺术 274
第二章 简牍文化 282
第一节 甘肃秦简 282
第二节 甘肃汉简 287
第三节 简牍特点 295
第三章 长城文化 301
第一节 战国秦长城和秦朝长城 301
第二节 汉长城与明长城 304
第三节 长城的辅助系统及类型 314
第四节 长城文物与传说 319
第四章 丝路文化 326
第一节 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 326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丝绸之路 332
第三节 北宋时期的丝绸之路 336
第四节 丝绸之路的路线 341
第五章 石窟文化 347
第一节 甘肃石窟文化概述 347
第二节 河西石窟 353
第三节 炳灵寺石窟及陇中石窟 369
第四节 麦积山和陇东南石窟 374
第五节 陇东石窟 381
第六章 敦煌文化 386
第一节 敦煌文化概说 386
第二节 宗教文化 394
第三节 社会文化 406
第四节 文学与艺术 417
第五节 科学技术 434
第六节 文化多元的敦煌 450
第七章 生态与古绿洲文化 457
第一节 生态与水利建设 457
第二节 古绿洲 471
第八章 古城遗址和名镇文化 482
第一节 河东地区古城址 482
第二节 河西地区古城址 493
第三节 历史文化名镇 502
第九章 民俗文化 510
第一节 生产习俗 510
第二节 衣饰与居住 515
第三节 特色饮食 517
第四节 戏曲歌舞 523
第五节 岁时节庆 528
第六节 人生礼仪 531
第十章 特有少数民族及其文化 538
第一节 裕固族及其文化 538
第二节 保安族及其文化 552
第三节 东乡族及其文化 562
附录:甘肃石窟寺名录 577
主要参考文献 584
索引 589
后记 600
跋 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