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传世经典国医大师贺普仁临床点评丛书 针方六集》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贺普仁总主编;王麟鹏,黄龙祥执行主编;(明)吴崐撰;陈艳明,郝海燕,杨光点校;王丽平,李志亮,衣华强点评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30468197
  • 页数:193 页
图书介绍:本丛书选取明清时期针灸经典著作12种,包括:《针灸大成》、《针灸聚英》、《针灸节要》、《针灸问对》、《针灸逢源》、《御纂医宗金鉴·编辑刺灸心法要诀》、《普济方·针灸门》、《神灸经纶》、《针方六集》、《经络全书》、《重楼玉钥》、《秘传眼科龙木论》。每种书后均附点评一篇。

卷之一 神照集 1

手足三阴三阳流注总论 一 1

十二藏相使贵贱 1

手足六阴经及任脉经穴起止详后 1

手足六阳经及督脉经穴起止详后 2

正人明堂经穴总图 二 3

伏人明堂经穴总图 三 4

《灵枢》骨度 四 5

《明堂》取穴法 五 6

正人脏腑图 六 7

伏人脏腑图 七 7

手太阴肺经图穴 八 7

手太阴肺经 8

手太阴肺经所发十一穴 8

肺经穴法分寸歌 9

手阳明大肠经图穴 九 9

手阳明大肠经 9

手阳明大肠经所发二十穴 10

大肠经穴法分寸歌 11

足阳明胃经图穴 十 12

足阳明胃经 12

足阳明胃经所发四十五穴 13

足阳明经穴法分寸歌 16

足太阴脾经图穴 十一 17

足太阴脾经 17

足太阴脾经所发二十一穴 18

脾经穴法分寸歌 19

手少阴心经图穴 十二 20

手少阴心经 20

手少阴心经所发九穴 21

心经穴法分寸歌 21

手太阳小肠经图穴 十三 22

手太阳小肠经 22

手太阳小肠经所发一十九穴 22

小肠经穴法分寸歌 24

足太阳膀胱经图穴 十四 25

足太阳膀胱经 25

足太阳膀胱经所发六十三穴 26

膀胱经穴法分寸歌 30

足少阴肾经图穴 十五 32

足少阴肾经 32

足少阴肾经所发二十七穴 32

肾经穴法分寸歌 35

心主手厥阴包络经图穴 十六 35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经 36

手厥阴心包络脉所发九穴 36

心包络经部穴分寸歌 37

手少阳三焦经图穴 十七 37

手少阳三焦经 37

手少阳三焦经所发二十三穴 38

三焦经部穴分寸歌 39

足少阳胆经图穴 十八 40

足少阳胆经 40

足少阳胆经所发四十四穴 41

胆经穴法分寸歌 44

足厥阴肝经图穴 十九 45

足厥阴肝经 46

足厥阴肝经所发一十三穴 46

肝经穴法分寸歌 47

督脉图穴 二十 47

肾脉 47

督脉所发二十七穴 48

督脉经穴分寸歌 50

任脉图穴 二十一 51

任脉 51

任脉所发二十四穴 52

任脉穴法分寸歌 54

冲脉 二十二 54

《针经》冲脉所发一十二穴 54

冲脉经穴歌 54

带脉 二十三 54

《针经》带脉所发二穴 55

带脉穴歌 55

阳蹻脉 二十四 55

《针经》阳蹻脉所发一十穴 55

阳蹻穴歌 55

阴蹻脉 二十五 55

《针经》阴蹻脉所发二穴 56

阴蹻穴歌 56

阳维脉 二十六 56

《针经》阳维脉所发一十三穴 56

阳维穴歌 56

阴维脉 二十七 56

《针经》阴维脉所发七穴 56

阴维穴歌 57

附 《针经》不载诸家奇穴二十八 57

睛中穴主治内障 二十九 59

龙木居士金针拨转瞳人妙诀 59

针内障秘诀歌 60

针内障要歌 60

卷之二 开蒙集 61

窦太师《标幽赋》 吴注 一 61

八法针方直诀八句 训义 二 73

八法主治配合八条 三 74

五门针方说 四 75

十二经井荥俞原经合一览图 五 76

六十六穴日时主治 六 76

胆王甲日 76

肝主乙日 76

小肠主丙日 77

心主丁日 77

胃主戊日 77

脾主己日 77

太肠主庚日 77

肺主辛日 77

膀胱主壬日 77

肾主癸日 78

《难经》五门主治 七 78

十二经为病补母泻子成法 八 79

卷之三 尊经集 82

《灵枢》九针 一 82

候气 二 83

见气 三 83

取气置气 四 83

不得气 五 83

定气 六 83

受气 七 83

调气 八 83

邪气谷气 九 84

守形 十 84

守神 十一 84

守关 十二 84

守机 十三 84

先后治 十四 84

刺其病之所从生 十五 84

阴深阳浅,以数调之 十六 84

闷针 十七 85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十八 85

有急治,有无攻 十九 85

导有余,推不足 二十 85

迎稽留 二十一 85

出陈菀 二十二 85

迎随补写 二十三 85

疾徐补写 二十四 86

母子补写 二十五 86

动伸推内补写 二十六 86

导气同精,以调乱气 二十七 86

阴深阳浅 二十八 86

先阳后阴 二十九 86

脉气浅者独出其邪 三十 86

先补虚后写实 三十一 87

病在营在卫 三十二 87

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 三十三 87

刺实须其虚,刺虚须其实 三十四 87

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营 三十五 87

热厥寒厥,留针功异 三十六 87

外内难易 三十七 87

疾之留之 三十八 88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三十九 88

间甚刺法不同 四十 88

专深刺法 四十一 88

二刺、一刺、深刺、间日刺 四十二 88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 四十三 88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四十四 88

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 四十五 89

知迎知随 四十六 89

东方实,西方虚;写南方,补北方 四十七 89

实实虚虚为害 四十八 89

写实针方 四十九 89

补虚针方 五十 90

摇针 五十一 90

三刺则谷气至 五十二 90

写必用方,补必用员 五十三 90

离合真邪补写针方 五十四 90

去浊血 五十五 91

刺因于形 五十六 91

刺因于病 五十七 91

刺因于脉 五十八 91

刺因于时 五十九 91

上实下虚针方 六十 92

上寒下热,上热下寒针方 六十一 92

五病五取 六十二 92

五主 六十三 92

足阳明 六十四 92

刺留呼则度 六十五 92

当刺井者以荥写之 六十六 93

春夏致一阴,秋冬致一阳 六十七 93

下针之后,或气先针行,或气与针逢,或针出而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气逆,或数刺病益甚 六十八 93

五藏已伤,针不可治 六十九 93

宜甘药 七十 93

藏府有病皆取其原 七十一 94

十二原不同 七十二 94

六府所合 七十三 94

膺俞背俞 七十四 94

五刺五应针方 七十五 94

络脉会者皆见于外,刺甚血方 七十六 94

十五络为病针方 七十七 95

刺寒热方 七十八 95

络气不足经气有余,经气不足络气有余 七十九 96

调神针方 八十 96

调气针方 八十一 96

调血针方 八十二 96

调形针方 八十三 96

调志针方 八十四 97

藏府胀论 八十五 97

胀家针不陷肓则气不行 八十六 97

刺头痛方 八十七 97

治欬针方 八十八 97

疟疾为四末束乃取血者 八十九 97

治痿针方 九十 98

痿厥为四末束 九十一 98

八虚受病发拘挛 九十二 98

痹聚藏府针方 九十三 98

筋痹针方 九十四 98

骨痹针方 九十五 98

守筋守骨 九十六 98

恢筋摩骨 九十七 99

肌痹针方 九十八 99

三痹 九十九 99

痹痛针有先后 一百 99

三刺 一百一 99

寒痹热痹 一百二 99

痛止针方 一百三 99

久痹不去出血 一百四 100

经筋寒急用燔针 一百五 100

燔针劫刺 一百六 100

筋引筋纵 一百七 100

病在筋 一百八 100

病在骨 一百九 100

病不知所痛 一百十 100

缪刺 一百十一 101

巨刺 一百十二 101

微刺 一百十三 101

分刺 一百十四 101

针戒 一百十五 101

救失针方 一百十六 101

六经气血不同 一百十七 101

针灸各有所宜 一百十八 102

结络坚紧,火之所治 一百十九 102

寒厥先熨后针 一百二十 102

火调针方 一百二十一 102

陷下则灸 一百二十二 102

火补火写 一百二十三 102

灸寒热二十九穴 一百二十四 102

灸疮不发 一百二十五 103

诸病在内取八会 一百二十六 103

热病气穴 一百二十七 103

热病宜寒 一百二十八 103

待时 一百二十九 103

止汗针方 一百三十 103

又方 一百三十一 104

热病五十九刺 一百三十二 104

热病九不针 一百三十三 104

水俞五十七穴灸之所宜 一百三十四 104

大风针方 一百三十五 105

又方 一百三十六 105

食戒 一百三十七 105

天忌勿犯 一百三十八 105

六脱不刺 一百三十九 105

死生、可治、易治、难治、难已、益甚、不治 一百四十 105

病脉相左 一百四十一 106

六经终不刺 一百四十二 106

察鱼际 一百四十三 106

望知 一百四十四 106

夭寿当知 一百四十五 106

面部主藏府支局 一百四十六 107

附七传者死,间藏者生说 一百四十七 107

附 人有两死而无两生说 一百四十八 107

卷之四 旁通集 108

针药无二致 一 108

针药兼有 二 108

针药正治 三 108

针药并因于病 四 108

针药短长 五 108

两不精良 六 109

上古用针,曲尽其妙 七 109

作用相符 八 109

针药治同 九 110

针药自然之理 十 110

针药犹兵 十一 110

针药勿过 十二 110

针药再施 十三 110

戒实实虚虚 十四 110

救实实虚虚 十五 111

针药审气 十六 111

针药保元 十七 111

奉天时 十八 111

修人事 十九 111

针药调剂 二十 112

以气为主 二十一 112

针药所长 二十二 112

六经八法 二十三 112

主脾胃重升阳 二十四 112

针药方宜 二十五 113

明热俞五十九穴 二十六 113

明水俞五十七穴 二十七 114

药有炮炙,针有作用 二十八 114

作用同方 二十九 114

针药阴阳反佐 三十 114

针药有序 三十一 115

针药不治 三十二 115

针药待时已病 三十三 115

不知医 三十四 115

因病制宜 三十五 115

针药不可为 三十六 116

针药可为 三十七 116

药审三因 三十八 116

针惟揆一 三十九 116

揆八法一 四十 116

揆八法二 四十一 117

揆八法三 四十二 117

揆八法四 四十三 118

八法内训 四十四 118

八法外训 四十五 118

附 修《金针赋》 119

金针赋 一 119

候气议 二 119

裁赋下针法 三 119

针知 四 119

浅深 五 119

赋传补泻议 六 120

赋传左捻气上,右捻气下议 七 120

使气 八 120

补泻 九 120

不足有余 十 120

通经接气 十一 120

飞经走气四法议 十二 121

出针 十三 121

八诀训义 十四 121

次二 十五 121

次三 十六 122

次四 十七 122

并结 十八 122

次五 十九 122

次六 二十 122

次七 二十一 123

次八 二十二 123

并结 二十三 123

久患偏枯,通经接气,定息寸数议 二十四 123

卷之五 纷署集 124

头直鼻中发际,傍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 124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124

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125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125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126

头后发际,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 126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行至脊骶,凡十三穴第七 126

背自第一椎两傍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四穴第八 127

背自第二椎两傍侠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凡二十八穴第九 129

面部凡三十九穴第十 130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131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132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132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133

胸自输府侠任脉两傍各二寸,下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134

胸自气户侠输府两傍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134

胸自云门侠气户两傍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 134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135

腹入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 135

腹自幽门侠巨阙两傍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第二十 136

腹自不容以下侠幽门两傍各二寸五分,自天枢至气冲侠足少阴各一寸五分,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一 137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侠不容两傍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138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三 138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四 139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五 140

手阳明大肠凡二十八穴第二十六 140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七 141

手太阳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八 142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二十九 143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144

足少阴及股并阴蹻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一 145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二 146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三 147

足太阳及股并阳蹻六穴凡三十六穴第三十四 148

季胁凡十二穴第三十五 149

卷之六 兼罗集 151

玉龙歌 一 151

中风不语 二 151

鼻流浊涕 三 151

头风呕吐眼昏 四 151

项痛牙疼 五 152

头风一 六 152

头风二 七 152

口眼歪邪 八 152

鼻塞不闻香臭 九 153

耳聋瘰疬 十 153

耳聋二 十一 153

失音 十二 153

眉间痛目昏 十三 153

眼睛红肿 十四 154

血贯目睛 十五 154

两眼火赤 十六 154

脊膂强痛 十七 154

肾虚腰痛 十八 155

腿股风 十九 155

腿膝无力难以移步 二十 155

偃偻 二十一 155

腿疼膝头红肿 二十二 156

寒湿脚气 二十三 156

足跟红肿 二十四 156

脚背疼 二十五 156

行步艰难 二十六 157

鹤膝风 二十七 157

腕中无力 二十八 157

两胛疼痛 二十九 157

肩胛风气 三十 158

两肘拘挛 三十一 158

肩端红肿 三十二 158

腹中气块 三十三 158

腹中疼痛 三十四 159

脾寒 三十五 159

九种心痛 三十六 159

痔瘘 三十七 159

三焦热壅 三十八 159

中风不省 三十九 160

手背红肿 四十 160

心病 四十一 160

时疫疟疾 四十二 160

牙疼翻胃 四十三 160

乳鹅 四十四 161

瘾疹瘰疬 四十五 161

咳嗽痰涎 四十六 161

呆痴五痫 四十七 161

虚烦面赤,心中惊惧怔忡 四十八 161

风沿烂眼 四十九 162

妇人吹乳 五十 162

发热盗汗 五十一 162

咳嗽腰疼,黄疸 五十二 162

老人小便多 五十三 162

九般痔疾 五十四 163

咳嗽痰多 五十五 163

虚损失精 五十六 163

腠理不密,咳嗽常频 五十七 163

胆寒心惊,遗精白浊,夜梦鬼交 五十八 164

肝虚目昏 五十九 164

翻胃吐食 六十 164

伤寒无汗汗多 六十一 164

大便不通 六十二 164

小腹胀满,气上攻心,小便急痛,下身水肿 六十三 165

七疝偏疼 六十四 165

传尸痨病 六十五 165

浑身疼痛 六十六 165

满手生疮,心胸大闷,气攻心腹 六十七 165

哮喘 六十八 166

五痫 六十九 166

气喘又方 七十 166

疝气又方 七十一 166

水病腹膨 七十二 166

肾气冲心 七十三 167

妇人带下 七十四 167

气喘风痰咳嗽 七十五 167

伤寒过经未解 七十六 167

脾泄 七十七 167

口气 七十八 168

玉龙赋 七十九 168

天元太乙歌 八十 169

百症赋 八十一 171

肘后歌 八十二 172

通玄指要赋 八十三 174

灵光赋 八十四 175

流注指微赋 八十五 176

拦江赋 八十六 176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 八十七 177

四总穴歌 八十八 179

《千金翼》十三鬼穴歌 八十九 179

杂病十一条歌 九十 180

崔氏灸骨蒸劳热,定取患门四花六穴法 九十一 181

《千金方》论取膏肓腧穴法 九十二 182

隔蒜灸痈毒法 九十三 183

点评 185

附录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