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构造沉积与成藏》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丕龙,冯建辉,陆永潮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116064317
  • 页数:340 页
图书介绍:本书研究重点为准噶尔盆地中新生界地层、沉积、烃源岩,以及盆地区域地质背景、构造演化、超压和油气成藏。在构造研究方面,提出了准噶尔盆地不同时期盆地成因类型新的划分方案;在成藏研究方面,重点对准噶尔盆地已发现的重要含油气区带进行典型解剖;在烃源岩研究方面,对烃源层、生烃演化和盆地不同层位油源贡献进行了探讨;在超压研究方面,探讨了超压在盆地腹部的分布和成因,并尝试研究了超压和油气运聚之间的偶合关系。

第一章 准噶尔盆地区域地质背景及盆地构造演化 1

第一节 区域大地构造及盆地构造单元 1

一、区域地质背景 1

二、区域大地构造演化 10

三、盆地构造单元 18

第二节 准噶尔盆地构造系统及其形成演化 20

一、盆地南缘冲断褶皱系统 20

二、盆地西缘冲断系统 27

三、车-莫古隆起构造带 31

四、盆地东部及东北边缘断裂系统 35

第三节 地质时期的准噶尔盆地原型及其演化 38

一、盆地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依据 39

二、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划分及盆地性质厘定方案 41

三、地质时期准噶尔盆地原型 43

四、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模式 46

五、侏罗纪盆地古构造特征 48

第二章 中新生界层序地层与储集砂体预测 52

第一节 中新生界主要等时界面及其地质特征 52

一、一级和二级层序界面——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及其地质特征 54

二、层序界面——局部古构造运动界面及其地质特征 59

第二节 中新生界层序划分 65

一、各级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准则 65

二、中新生界层序划分及其特征 67

第三节 中新生界层序地层格架及层序形成机理 74

一、中新生界层序地层格架 74

二、层序体系域的二元结构特征 75

三、“二元”体系域的形成机理 79

第四节 典型构造单元层序构型 82

一、盆地边缘型层序构型 82

二、盆地斜坡带型层序构型 84

三、盆地凹陷型层序构型 87

第三章 中新生界沉积充填与古地貌演化 90

第一节 中新生界古湖泊特征及其演化 90

一、生物相标志及环境模式 90

二、生物相类型及分布 99

第二节 中新生界主要沉积类型及其特征 108

一、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108

二、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114

三、下切谷沉积体系 119

四、滩坝砂沉积体系 123

第三节 中新生界等时框架中沉积体系的时空配置和演化 127

一、八道湾组三段(J1b3) 128

二、八道湾组二段(J1b2) 128

三、八道湾组一段(J1b1) 131

四、三工河组三段(J1s3) 131

五、三工河组二段下砂组(J1s22) 134

六、三工河组二段上砂组(J1s21) 134

七、三工河组一段(J1s1) 135

八、西山窑组(J2x) 135

九、头屯河组(J2t) 140

十、齐古组(J3q) 140

十一、清水河组(K1q) 140

十二、呼图壁组(K1h) 144

十三、胜金口-连木沁组(K1s+K11) 144

第四节 中、新生界主要等时界面古地貌恢复及其对沉积的控制 147

一、古地貌恢复研究重点与流程 147

二、古地貌特征与三维可视化建模 148

三、古地貌对沉积充填的影响 154

第五节 储层成岩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157

一、储层岩石学特征 157

二、储层成岩演化及次生孔隙成因机理 162

第四章 烃源岩分布、演化及其成藏贡献 171

第一节 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 171

一、石炭系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 172

二、二叠系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 174

三、中、新生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 180

第二节 烃源岩热演化史及有效烃源岩分布特征 189

一、准噶尔盆地热演化特征 189

二、烃源岩生烃演化史 191

三、有效烃源岩的形成环境与分布特征 210

第三节 准噶尔盆地不同层位烃源岩的油源贡献 215

一、盆地西北缘不同层位烃源岩的油源贡献 215

二、盆地南缘不同层位烃源岩的油源贡献 226

三、盆地腹部-陆梁地区不同层位烃源岩的油源贡献 231

四、盆地东部地区不同烃源岩油源贡献分析 240

第五章 超压的发育演化及其成藏效应 244

第一节 超压的形成与分布 244

一、钻井实测地层压力分析 245

二、腹部地区单井地层压力结构 248

三、腹部地区2D地层压力结构 251

四、腹部地区超压系统分布特征 253

五、腹部地区异常超压成因分析 261

六、超压发育演化历史 263

第二节 超压与油气关系 276

一、盆地腹部隐蔽输导系统与超压耦合关系 276

二、流体压力演化与油气充注时期耦合关系 283

三、有利油气聚集区带评价 288

第六章 油气成藏机理与富集模式 294

第一节 叠合型盆地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思路 294

第二节 油气输导体系构成与组合类型 296

一、输导体系构成 296

二、输导体系组合类型 309

第三节 油气充注历史与油气藏调整改造 315

一、典型油气藏充注历史与调整改造 315

二、准噶尔盆地油气充注历史的空间差异性 324

第四节 油气富集模式与主控因素 325

一、近源强充注、复式阶梯状高效输导、同源多期继承性叠加型 326

二、远源强充注、复式侧向阶梯状高效输导、同源多期继承-强化性叠加型 327

三、远源中等充注、复式侧向汇聚、多灶多源多期继承性叠加型 329

四、晚期断裂垂向输导、中等充注型 331

五、多源叠加、充注-破坏-调整-再聚集型 331

参考文献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