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土地问题:当今中国第一热论 2
第一节 “土地财政”的真问题与假问题 2
第二节 地价与房价:面粉与面包的关系? 7
第三节 承包地能为农民养老吗? 9
第四节 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 11
第五节 鼓励土地交换是否会产生严重的兼并问题? 17
第六节 农民失地补偿:两种观点及批评 27
第二章 中国土地制度逼近改革临界点 34
第一节 鸟瞰当代中国土地制度 34
第二节 “中国奇迹”:来自土地的贡献 36
第三节 逼近变革“临界点”:土地制度扭曲的后果 40
第三章 中国土地制度何以与众不同? 50
第一节 上古时期:相似的中外土地制度 50
第二节 貌合神离:当代中国与海外土地制度比较 51
第三节 中外土地制度的历史分岔:一个初步概括 61
第四章 农耕社会、国家与土地制度形成 70
第一节 农耕社会起源 70
第二节 土地制度萌芽 72
第三节 大禹治水与国家的产生 75
第四节 土地制度具体化 83
第五节 商代土地制度的完善 85
第五章 周代三次土地制度变革:从“分封建制”到“不籍千亩” 91
第一节 周代第一次土地制度变革:“分封建制” 91
第二节 周代第二次土地制度变革:“厉始革典” 101
第三节 周代第三次土地制度变革:“不籍千亩” 109
第六章 春秋时代:过渡时期的土地制度变革 115
第一节 齐国:“相地而衰征” 115
第二节 鲁国:从“初税亩”到“用田赋” 120
第三节 郑国:“作封恤”与“作丘赋” 121
第四节 晋国:“作爱田” 124
第五节 楚国:“书土田”与“量入修赋” 126
第七章 战国时代:封建土地制度全面崩溃 130
第一节 李悝变法 130
第二节 吴起变法 135
第三节 商鞅变法 139
第八章 王莽改制:昙花一现的“王田制” 148
第一节 王莽其人 148
第二节 王莽改制与土地兼并 150
第三节 王莽改制的社会经济背景 151
第四节 王莽土地制度变革的内容 157
第五节 王莽土地制度变革失败缘由检讨 158
第九章 北魏:“太和改制” 162
第一节 时代背景 162
第二节 “太和改制”的直接诱因 166
第三节 “太和改制”的内容 170
第四节 “太和改制”成功的缘由及意义 172
第五节 “太和改制”的不足 174
第十章 唐代土地制度变革:从均田制到两税法 180
第一节 “关陇集团”与“关中本位政策” 180
第二节 “关陇集团”的衰落 185
第三节 安史之乱与均田制的彻底破坏 186
第四节 杨炎的土地制度变革:两税法 189
第五节 两税法成功推行的经济缘由 192
第六节 唐末民变与土地兼并 193
第十一章 宋代土地制度变革:王安石变法 198
第一节 宋朝:积弱与经济繁荣并存 198
第二节 王安石变法内容检视 203
第三节 王安石变法与土地兼并 208
第四节 “南北之争”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210
第十二章 明代土地制度变革:一条鞭法 217
第一节 黄册和鱼鳞册制度 217
第二节 靖难之役 222
第三节 张居正的土地制度变革 225
第四节 张居正改革得以推行的缘由 230
第五节 “一条鞭法”的功与过 231
第十三章 清代土地制度变革:摊丁入地 240
第一节 清初土地制度:承续明朝体制 240
第二节 清代土地制度变革的背景 245
第三节 雍正的土地税制变革:“摊丁入地” 250
第四节 “摊丁入地”变革的检讨 252
第十四章 国民党:大陆土改的失败与台湾土改的成功 264
第一节 中华民国初期的土地制度沿革 264
第二节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主张 268
第三节 蒋介石政府在大陆的土地制度变革 270
第四节 国民党的第一次台湾土地改革 277
第五节 国民党的第二次台湾土地改革 281
第六节 国民党的第三次台湾土地改革 285
第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土地制度变革:重构底层政权服务工业化 295
第一节 中共早期的土地思想与政策源流 295
第二节 中共第一次土地改革 301
第三节 中共第二次土地改革 319
第十六章 打破僵局:对未来中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建议 331
第一节 改变政绩考核,以国民幸福为执政落脚点 331
第二节 将农民土地产权“做实” 333
第三节 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 335
第四节 推进农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 337
第五节 配套措施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