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设计参与简述 1
出发点 1
设计参与框架 4
设计参与并非孤立的存在 6
从框架到影响因子 9
各学派的观点 14
回顾与展望 18
小 结 19
第二章 为什么采用叙事研究法? 23
叙事 23
定义叙事研究法 25
引导叙事结构 26
整体性系统研究方法 28
支持循证设计 30
叙事研究法的前提 31
设计叙事的类型 33
趣闻逸事型叙事 34
启发性叙事 36
研究性叙事 38
视觉传达叙事 41
设计学习、研究与实践中的叙事研究法 44
小 结 46
第三章 影响因子:参与 49
自我参与 57
看待设计的方式 58
设计思维方式 58
创造性思维 59
批判性思维 60
因果思维 61
可视化、成形和建造 61
设计团队参与 62
致力于共同的目标 67
互信问责 69
理解设计中的紧张感 69
小 结 72
第四章 影响因子:情境公民性 75
情境公民性简介 75
相关主题文献 82
安全与保障 94
社区服务、非营利性服务与服务学习 100
情境公民性结语 104
小 结 105
第五章 影响因子:移情 109
移情的起源 110
相关主题文献 123
设计感知 127
移情的结语 135
小 结 135
第六章 影响因子:场所认同 139
探究场所认同 139
真实性的范围 145
本土化设计 147
相关主题文献 148
超越地理情境的场所认同 150
探寻历史名胜 153
主题设计中的场所认同 159
小 结 162
第七章 影响因子:创新 165
探究创新 165
相关主题文献 171
跨越式创新与适应性创新 173
创新参与形式 179
个人创造力和创新 180
团队创造力和创新 180
创造力环境和创新环境 182
小 结 185
第八章 影响因子:成熟 189
设计成熟的起源 189
用户和公众影响 203
新晋设计师的发展问题 206
小结 209
第九章 尾声:整合影响因子 211
我们从这里去住何方 211
影响因子总结 212
拥抱反对者以实现平衡 214
新兴问题和空白 215
设计思维总结 218
推进设计学科的十大方法 220
小 结 221
第十章 叙事研究法的应用 225
叙事类型回顾 226
确定主题 232
案例筛选原则 232
综合应用多种方法 233
撰写有根有据的叙事 235
参考文献的作用 237
小 结 237
尾注 241
参考文献 247
译后记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