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2
1.2 概念的界定 4
1.2.1 贸易失衡与经常账户失衡 4
1.2.2 贸易失衡的结构 5
1.2.3 跨时贸易与跨期方法 5
1.3 本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6
1.4 本书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8
1.5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9
2 文献综述 11
2.1 国外文献综述 12
2.1.1 内、外均衡理论 12
2.1.2 国际收支失衡成因的理论分析 13
2.1.3 国际收支失衡的实证分析 18
2.2 国内文献综述 20
2.2.1 全球经济失衡的成因分析 20
2.2.2 关于中国贸易失衡成因的研究 22
2.2.3 中国贸易失衡的实证检验 26
2.2.4 中国贸易失衡的治理 26
2.3 本章小结 28
3 跨时贸易理论分析 31
3.1 跨时贸易的模式 32
3.2 跨时贸易的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 36
3.3 跨时贸易的效应 40
3.3.1 跨时贸易所得 40
3.3.2 跨时贸易的风险 43
4 我国贸易失衡的现状与结构分析 45
4.1 我国贸易失衡的现状 46
4.2 我国贸易失衡的历史背景 49
4.3 我国贸易失衡的结构 53
4.3.1 贸易失衡的贸易方式结构 54
4.3.2 贸易失衡的主体结构 56
4.3.3 贸易失衡的商品结构 59
4.3.4 贸易失衡的国别结构 62
4.3.5 贸易失衡的形态结构 64
4.4 本章小结 65
5 贸易失衡的国际比较 67
5.1 英国的贸易失衡 68
5.1.1 英国贸易失衡历史的演进 68
5.1.2 金本位制下英国的贸易失衡 71
5.2 美国的贸易失衡 74
5.2.1 美国贸易失衡历史的演进 74
5.2.2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的贸易失衡 77
5.3 德国的贸易失衡 82
5.3.1 德国贸易失衡历史的演进 82
5.3.2 牙买加体系下德国的贸易失衡 84
5.4 日本的贸易失衡 87
5.4.1 日本贸易失衡历史的演进 87
5.4.2 牙买加体系下日本的贸易失衡 90
5.5 本章小结 93
6 我国贸易失衡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97
6.1 实证模型 98
6.2 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99
6.3 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 100
6.4 结果分析 102
6.5 稳健性检验 103
6.6 格兰杰因果检验 104
6.7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ECM模型) 106
6.8 本章小结 108
7 我国贸易失衡的影响因素的传导机制分析及趋势预测 109
7.1 储蓄率的影响因素与传导机制分析 110
7.2 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与传导机制分析 112
7.3 我国贸易失衡的其他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分析 116
7.3.1 我国贸易失衡的其他内部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分析 116
7.3.2 我国贸易失衡的其他外部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分析 120
7.4 我国贸易失衡的发展趋势 122
7.4.1 我国贸易失衡发展的总体趋势 122
7.4.2 我国贸易失衡发展的结构趋势 123
7.5 本章小结 124
8 我国贸易失衡的经济效应 125
8.1 贸易发展的经济效应 127
8.1.1 经济增长 127
8.1.2 扩大就业及增加要素的报酬 128
8.1.3 提高生产率与资源配置效率 129
8.1.4 提高对外投资能力与国际地位 130
8.2 贸易总量失衡的经济效应 131
8.2.1 总量失衡引发贸易条件恶化 131
8.2.2 总量失衡引发国内货币政策的困难 134
8.3 我国结构性贸易失衡的经济效应 135
8.3.1 贸易方式结构失衡引发能源价格上涨 135
8.3.2 商品结构失衡导致环境污染 137
8.3.3 国别结构失衡引发贸易摩擦 138
8.3.4 贸易形态结构失衡导致未来竞争优势堪忧 139
8.4 外部风险 140
8.5 本章小结 141
9 结论与建议 143
9.1 本书的主要结论 144
9.2 正确认识贸易收支平衡 145
9.3 日本和德国处理贸易顺差的措施及启示 149
9.4 正确处理我国贸易失衡的政策建议 152
参考文献 156
附录 167
致谢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