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抗日战争爆发后鄂豫边地区的形势(1937.7 ——1938.11) 1
第一节 武汉沦陷及国民党地方政权系统的崩溃 2
第二节 鄂豫边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准备与发动 9
共产党组织的恢复与重建 9
“三大战略支点”的形成 13
各地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动 26
第二章 各地国共合作政权的建立与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1938.11——1939.11) 40
第一节 信罗边、安应根据地的初创 41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与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挺进武汉外围 41
信(阳)罗(山)边、安(陆)应(山)抗日根据地的创立 43
第二节 国共合作政权的纷纷建立 46
豫鄂边区抗敌工作委员会的成立 46
信阳、应山、汉川、英山等地方政权的改造 50
第三节 “抗日十人团”及其活动 54
第四节 抗日游击根据地初具规模 59
养马畈会议 59
各地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创 61
第三章 豫鄂边区抗日政权的初步统一(19391.1 ——1941.1 ) 66
第一节 建立统一的党和军队组织 66
组建新的豫鄂边区党委 66
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建军 70
第二节 豫鄂边区宪政促进总会成立 72
第三节 各地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与民选运动的开展 76
第四节 豫鄂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成立 82
第五节 根据地的各项建设的展开 86
颁布规章条例,继续推行宪政 86
抗战动员与拥军支前 88
加强财经工作 92
逐步发展生产与局部改善人民生活 97
初步开展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101
第四章 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政权的统一与根据地建设事业的发展(1941.11——1942.1 2) 108
第一节 豫鄂边区行政公署的成立 109
新四军第五师建军 109
第二次军政代表大会的召开与边区行政公署的成立 110
颁行各项法令 119
健全办事机构 125
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各级地方政府 127
第二节 边区渡过严重的经济困难 133
第三节 《豫鄂边区施政纲领》的颁布 141
首届抗日人民代表大会与《豫鄂边区施政纲领》的颁布 141
第四节 根据地建设的发展 147
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147
发展副业、手工业、工业生产 153
统制对外贸易 158
减租减息 162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164
建立医疗卫生体系 176
健全司法机构,确立司法原则,厉行廉洁政治 177
大力发展地方军和民兵 181
第五章 强化政权与根据地的大发展(1943.1 ——1944.3 ) 185
第一节 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 186
蒋家楼子会议 186
强化政权 190
军事建设计划的完成 194
第二节 拥政爱民和拥军优抗 196
拥政爱民 196
拥军优抗 197
第三节 根据地的大发展 199
粉碎日伪军的“扫荡”、“清乡”,打破顽军的“清剿” 计划 199
发展襄南根据地,恢复襄西根据地 202
开辟赣北根据地 204
创建石公华根据地 206
第四节 根据地建设的全面加强 207
大生产运动 207
普遍推行减租减息 210
加强贸易统制,发展合作事业 212
实行合理负担 215
加强法制建设 217
精兵简政 219
大力发展国民教育事业 221
第六章 鄂豫皖湘赣边区行署成立 225
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944.3 ——1945.8 ) 225
第一节 边区政权工作会议 226
边区整风运动 226
边区政权工作会议 231
成立临时参议会 233
召开农救会代表大会 235
第二节 鄂豫皖湘赣边区行署的成立 239
开辟豫中、豫南根据地 239
创建鄂皖边、赣北游击根据地 247
发展襄河根据地 249
成立鄂豫皖湘赣行署 250
第三节 第359旅南下与湘鄂赣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253
第四节 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而奋斗 257
克服财政经济困难 257
彻底推行减租减息 267
加强各项经济建设 268
收复白兆山、四望山根据地 272
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74
结束语 279
附录: 291
鄂豫边区的县级政府是如何行使政权职能的——以抗战后期的黄安县政府为例 291
鄂豫边区政权建设大事记 298
《鄂豫边区政权建设史》组织序列 379
主要参考文献 391
日军在鄂暴行录 393
后记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