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关于重庆移民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1
第一节 移民与重庆区域移民史研究 1
第二节 历史文献中的“巴蜀”与当代重庆政区及交通 18
第三节 重庆移民史的阶段性及移民高潮 26
第四节 重庆移民史的特点 36
一 具有比较明显的历史规律和周期性 37
二 重庆地区的移民规模大,历次移民在全国影响广泛 39
三 政府的政策性移民在历次移民中占有很大比例 41
四 重庆地区移民大都是举族远徙,导致重庆移民的宗族观念、同乡情节较强 43
五 重庆峡江地区作为历代官员、士人贬黜、流寓的地方,长期以来,形成富有特色的峡江流寓文化 46
六 重庆文化的开放性、兼容性,使外来移民容易与本地土著相融合 50
第五节 重庆移民的乡籍、族籍特征及会馆情结 52
第六节 移民推动着历史上重庆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56
第一章 重庆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 70
第一节 重庆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特殊性 70
一 重庆的地理位置与地质地貌 70
二 生态特征 71
三 人类有史以来的环境变迁 72
四 与周围地区的环境比较 76
第二节 自然生态环境与资源条件 78
一 农业与农特产品 79
二 渔猎资源 85
三 药材与林木资源 89
四 盐丹资源 91
五 桑蚕资源 96
六 畜牧与果茶资源 97
第三节 重庆自然概况与移民的关系 100
一 资源环境与移民的关系 100
二 经济地理与移民的关系 103
三 交通位置与移民的关系 105
第二章 原始社会时期重庆的人类活动与迁徙 108
第一节 重庆的原始人类 108
一 重庆地区的早期人类 108
二 与中国南北区域广泛交流的重庆原始人群 112
第二节 重庆地区的原始人类对居住址的选择 118
一 重庆早期原始人类对居住址的选择 118
二 古代人们的住房情况 121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重庆的氏族部落 122
一 新石器时代早期重庆的氏族部落 122
二 新石器时代中期重庆的氏族部落 124
三 新石器时代晚期重庆的氏族部落 127
第四节 文献中重庆的原始先民 137
一 巫山十巫据峡江 137
二 宝源山盐泉与巫咸国 137
三 由中原而来的巫臷国 139
第五节 重庆地区远古人类与周邻地区民族文化的关系 140
一 东来的古移民与本地民族的结合 140
二 溯嘉陵江而上向川东北地区迁徙的远古居民 142
三 西迁到川西地区的远古居民 144
第六节 原始社会晚期重庆地区的人口移动 147
一 远古时期活动在重庆地区的巴族 147
二 巴族与传说中的南方三苗民族 150
三 关于三苗民族西迁 155
四 余论 158
第三章 夏、商、西周时期重庆的人口流动与移徙(公元前21世纪一公元前771年) 161
第一节 巴族在三峡中兴盛与外迁 161
一 因盐而兴的巴族 161
二 巴族的外迁与扩张 164
第二节 巴人巴蛇部的北迁西移 165
一 巴人巴蛇部的形成 165
二 巴人巴蛇部的北移 167
三 巴人巴蛇部西迁 170
第三节 巴人白虎部的迁移 175
一 巴人部民东迁清江及白虎部落的形成 175
二 白虎巴人西迁川渝 179
三 巴子国的建立 183
第四节 其他三支巴人的西移 186
一 鱼凫巴人的西迁 186
二 弓鱼巴人的西迁 190
三 鳖灵巴人的南迁 192
第五节 南方鬼族的西迁 193
一 南方鬼族的历史存在 193
二 鬼族的西迁 195
第六节 中原部民的南迁 196
一 中原向南边的征战 196
二 华夏内部的战争 197
三 华夏部民的南下 198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期重庆的人口流动与迁徙(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21年) 201
第一节 巴楚相争与重庆人口移动 201
一 楚人西进 201
二 “楚子灭巴”与巴人的东归 206
第二节 秦灭巴蜀后重庆地区的人口移动 210
一 秦军灭巴 210
二 秦楚之战 214
三 秦占巴地与向巴地移民 217
第三节 鳖灵巴人的西迁与开明王朝的建立 218
一 鳖灵巴人的西迁 218
二 开明蜀国的建立 220
第四节 濮人、卢人的西迁 221
一 濮人的西迁 221
二 卢人的西迁 223
第五章 秦汉时期重庆的移民 224
第一节 秦汉时的重庆政区及交通 224
一 秦汉时期的重庆政区 224
二 秦汉时期的巴蜀交通 228
第二节 秦灭巴蜀与巴人外迁 234
第三节 秦移民入巴 236
第四节 西汉巴地的移民活动 246
一 西汉前期与民休息政策与移民入巴蜀 247
二 武帝开边与北人入巴 250
三 移民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 252
四 巴人的外迁 255
五 西汉移民对巴地的影响 256
第五节 两汉之际巴地的移民活动 261
一 公孙氏集团入川 261
二 北方民众的迁入 262
第六节 东汉后期巴地的人口移动 263
一 三辅和中原移民入巴蜀 263
二 汉末巴地的外迁移民 265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庆移民 269
第一节 刘焉集团与东州人士入川 269
一 结构性移民——“州”成为行政区域 269
二 东州兵与移民主体 273
第二节 刘备集团及荆州人进入益州 275
一 刘备主政益州 275
二 蜀汉政权对移民的吸引 280
三 蜀汉灭亡之后刘氏皇族等的外迁 283
第三节 六郡流民进入巴蜀 283
一 “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 283
二 流民的分布和生活状况 285
第四节 獠人出山与永嘉南渡后的侨州郡 288
一 獠人生活区域 288
二 永嘉南渡后的侨置州郡 289
第五节 移民的社会影响 290
一 打通了重庆连接外界的交通要道 291
二 巴蜀“东州士”的活动加快了区域性的社会流动,促进了不同地区群体间的融合和进步 291
三 巴蜀地区在稳定的国家政权统治下,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291
四 民族融合 292
第七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重庆移民 293
第一节 隋唐五代政治与巴蜀人口概况 293
第二节 隋代重庆移民 295
一 隋时重庆政区 296
二 隋时重庆地区的移民 297
第三节 唐代的重庆移民 299
一 唐代重庆政区 299
二 唐代重庆地区的移民类型 300
三 唐末五代十国的重庆移民 312
第四节 隋唐五代移民对重庆地区的影响 314
一 对学术文化的影响 314
二 对经济的影响 318
第八章 宋元时期的重庆移民 319
第一节 宋元时期重庆移民的背景——宋元政治形势与重庆政区和人口 320
一 宋元时期的政治形势 320
二 宋元时期重庆政区与人口 322
第二节 两宋时期的重庆移民 326
一 宋初与宋辽对峙时期的重庆移民 326
二 两宋之际与宋金对峙时期的重庆移民 333
三 宋蒙(元)战争时期重庆移民 341
第三节 元朝统治时期的重庆移民 354
一 大量民屯的外地流民迁入重庆 354
二 元朝大量军屯和驻军迁入重庆 358
三 因仕宦而移民重庆的官员 360
四 元朝末年的重庆移民 363
第四节 宋元时期重庆移民的类型、原因及特点 372
一 移民类型、原因及性质 372
二 移民方式 373
三 移民方向与路线 374
四 移民的构成成分 375
五 宋元时期重庆移民的特点 376
第五节 移民与宋元时期的重庆社会 377
一 移民与宋元时期重庆的社会生活 377
二 移民与宋元时期重庆的经济 379
三 移民与宋元时期重庆民族融合 380
四 移民与宋元时期重庆文化 381
第九章 明代的重庆移民 384
第一节 明代“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385
一 明代重庆地区战乱与人口损耗 385
二 明代重庆的自然灾害与移民 387
三 宋元以来重庆的社会环境与人口流动 390
第二节 明代“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及其特点 393
一 明代“湖广填四川”诸问题的认识 393
二 明代重庆的移民活动 396
第三节 明代重庆的特殊移民群 456
一 明代重庆的军籍移民 456
二 明代重庆地区少数民族的迁入 464
三 流民、流寓、流贬、流罪等类移民 466
第四节 明代重庆地区的外迁移民 470
一 明官府强制性外迁 470
二 明中后期避难求生存外迁 472
三 明代仕宦外迁现象 474
第五节 明代移民对重庆经济社会的贡献 476
一 移民推动重庆社会秩序的重建 476
二 移民推进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 477
三 移民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 478
四 移民对重庆姓氏文化构成的影响 480
五 形成特有的移民文化现象 481
第十章 清初“湖广填川”中的重庆大移民(上) 482
第一节 清初大移民的社会环境 482
一 清初巴蜀的社会环境 482
二 清初湖广、闽、粤、赣等移出地的社会环境 488
第二节 清政府招民垦荒政策与移民 490
一 清初从中央到地方对巴蜀情况的认识 490
二 清政府移民垦荒政策的演变 492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作为与中央的调控 499
一 移民原籍地与移居地的矛盾 499
二 地方和中央认识的偏差与中央的调控 501
第四节 移民考察 505
一 移民类型分析 505
二 移民历史的时段考察 519
三 移民原籍考察 524
四 移民线路考察 526
五 移民迁移方式考察 529
六 移民获取土地方式的考察 530
七 移民人口考察 532
第五节 巴渝移民社会 535
一 重庆移民会馆 535
二 硐寨与安全共同体 543
三 移民婚姻 553
四 麻城孝感现象 563
五 巴渝移民社会特征 571
第十一章 清初“湖广填川”中的重庆大移民(下) 576
第一节 移民与巴渝经济的繁荣 576
一 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576
二 传统商业的恢复与发展 580
三 手工业的兴盛 582
四 城镇发展 591
第二节 移民与巴渝文化的勃兴 595
一 移民文化习俗杂存、内容丰富 595
二 神祇信仰的多元化 598
三 文化的融合 606
四 川剧的兴起 608
五 教育的兴起 618
第三节 移民带来的社会和生态冲突 621
一 移民与土著的冲突与调节 621
二 移民与原籍地的冲突与调节 624
三 过度开发引起的生态冲突与调节 626
四 人地矛盾及其对策 627
第四节 移民的本土化和传统社会的形成 629
一 地方行政体系的建立 630
二 传统经济秩序的恢复发展 631
三 宗族伦理秩序的形成 636
四 文化习惯的形成 647
第十二章 近现代重庆的移民 649
第一节 近代重庆工商业发展与移民的组织化 649
一 重庆开埠与工商业的发展 649
二 重庆人口变动与外来移民的组织化:会馆 651
第二节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与移民 657
一 参谋团入川与战略大后方的经营 657
二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与公务员群体的移入 659
三 高校 工厂的内迁与各类人才的迁徙 662
四 抗战移民与重庆人口结构的变动 664
五 人口剧增与社会问题 669
第三节 重庆大轰炸与移民 671
一 日本的战略轰炸与人口疏散 671
二 疏建区的建设与人口流动 674
三 重庆城市的扩展与人口分布的调整 681
第四节 川军出川·国府还都与人口迁移 683
一 川军出川抗战与军事性人口迁移 683
二 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与行政性人口迁移 686
三 重庆人口构成的变化及其影响 689
第五节 抗战时期移民对重庆的影响 691
一 重庆经济结构的变化与移民 692
二 重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移民 693
三 重庆移民与社会的组织化:同乡会 699
四 移民文化的融合与巴渝文化的发展 703
第十三章 当代重庆的人口迁移(上) 707
第一节 当代重庆人口迁移及界域辨析 707
第二节 重庆西南服务团的移民及其文化 716
一 西南服务团的组织建设 717
二 西南服务团在重庆的接管工作 720
三 西南服务团员在重庆的守望 724
四 西南服务团形成的文化氛围 727
第三节 重庆三线建设移民及文化 729
一 “三线建设”带来的工厂及人口的内迁 730
二 重庆的“三线建设”及其人口迁移 733
三 “三线建设”移民的守与留 738
四 “三线建设”移民的文化形态 741
第四节 重庆知识青年的人口迁移 743
一 一场广泛而持久的政策性移民 744
二 重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式的人口迁移 747
三 重庆知青的回归与眷恋 753
四 重庆知青及其文化形态 755
第五节 重庆的农民工移民研究 758
一 对重庆农民工移民的认识 759
二 经济大潮下的重庆农民工移民 761
三 农民工移民的荣耀与困境 764
四 重庆的农民工移民文化 769
五 对重庆农民工问题的再思考 771
第六节 对当代重庆移民文化的反思 773
一 移民自身固有文化的渐变 773
二 移民对移居地文化的吸收 775
三 新文化形态的产生 775
四 对移居地文化的影响 776
第十四章 当代重庆的人口迁移(下) 777
第一节 百万大移民:三峡工程成败之关键 778
一 三峡工程规划沿革 778
二 三峡工程的关键在移民 782
三 三峡移民中的政府主导与社会保障 784
四 三峡工程百万移民的艰巨性 788
五 三峡工程百万移民的可行性 792
第二节 三峡百万大移民的原则、方针以及政策 793
一 三峡百万移民的原则、方针 793
二 三峡移民的政策条例 796
三 三峡移民的有关政策 798
四 三峡库区百万移民的投资与补偿 799
第三节 关于三峡移民模式的探讨——从后靠式移民到开发式移民 807
一 “后靠式移民” 807
二 “开发式移民”理论的出台 808
第四节 三峡库区百万移民规划制定与实施概略 812
一 三峡百万移民的四个阶段规划 813
二 三峡百万移民的具体安置规划 813
三 三峡移民的迁移实施过程 817
第五节 三峡人的三峡移民精神 821
一 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 823
二 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 823
三 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 824
四 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 826
第六节 三峡移民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 828
一 三峡移民区域的经济发展 828
二 三峡移民区域的文化发展 832
第七节 三峡后移民时期的社会问题 843
参考文献 850
一 典籍与文献 850
二 档案资料 856
三 学术著作及论文 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