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3
第一章 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3
一、布兹加林及其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3
二、辩证方法的平反和发展 10
三、人道主义历史哲学 15
四、“突变的社会主义”与苏联制度的实质 21
五、“另一种全球化”与自由王国的实现 34
第二章 反思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51
一、奥伊泽尔曼及其反思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51
二、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批判性思考 52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优缺点 63
四、马克思是乌托邦主义者吗? 82
五、作为卡里斯玛型领袖的列宁 88
六、为修正主义辩护 112
第三章 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127
一、科索拉波夫及其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128
二、苏联解体并非历史的必然 130
三、当代俄罗斯社会的资本主义性质 154
四、俄罗斯未来发展的三条道路 162
第四章 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168
一、斯拉文的新社会主义思想 169
二、马克思重新归来 170
三、马克思的社会理想 175
四、对“官僚社会主义”和“激进民主派”的批判 184
五、新社会主义的内涵和理论特征 188
第五章 文化学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194
一、梅茹耶夫及其文化学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194
二、马克思在当代俄罗斯的形象 195
三、马克思是研究历史、社会、文化的理论家 198
四、科学与意识形态的矛盾 214
五、作为文化空间的社会主义 224
第六章 文本学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236
一、巴加图利亚及其文本学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238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的文稿结构 241
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史 248
四、关于《共产党宣言》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265
下编 研究主题和共同关切 285
第一章 关于马克思学说的实质 285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传统 285
二、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的关系 291
三、暴力革命学说与和平过渡理论 299
第二章 关于苏联马克思主义问题 308
一、关于十月革命的性质 308
二、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历史地位 315
三、关于斯大林主义的实质 320
四、关于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332
五、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 343
第三章 关于当代俄罗斯社会的性质 347
一、俄罗斯新资本主义的畸变性质 347
二、俄罗斯新资本主义的依附性质 349
三、俄罗斯新资本主义的国家官僚主义性质 349
第四章 关于社会主义的内涵 353
一、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形态 353
二、社会主义是一种现实选择 354
三、作为过渡过程的社会主义 354
四、作为理论学说的社会主义 355
第五章 关于中国的改革与苏联的改革 357
一、关于改革的方式与路径 358
二、关于经济改革的优先性 359
三、关于人的权益和利益 362
四、关于改革的方向和未来 365
五、关于党员的作用和抉择 367
结语 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启示 371
一、马克思主义并非不可“退场” 371
二、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创新 373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需要“数任兼当” 374
主要参考文献 377
后记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