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西厢记》对远源相关题材作品的继承与超越 2
1.“西厢”故事的远源:“文君私奔”与“韩寿偷香” 2
2.《西厢记》中的人文精神与婚姻观念 4
二、《西厢记》对近源通俗文学市民文化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7
1.《莺莺传》中的莺莺与张生 7
2.崔张故事的吟咏与传唱 11
3.《王西厢》蓝本《董西厢》 13
4.《王西厢》的舞台艺术 21
三、元明时期《西厢记》的接受与研究 25
1.元代《西厢记》的接受与研究 25
2.明代《西厢记》研究中的继承与发展 25
第一章 《西厢记》的创作及其文化氛围 34
第一节 王实甫及其《西厢记》的创作年代 34
1.《西厢记》作者王实甫(1258?—1338?) 34
2.《西厢记》的创作年代 38
第二节 王实甫《西厢记》在元代的接受与传播 43
第二章 元代《西厢记》研究 52
第一节 《西厢记》研究的文化背景 52
第二节 周德清《中原音韵》对《西厢记》的研究与评价 56
1.周德清《中原音韵》的撰写缘由与目的 57
2.《中原音韵》对王实甫地位的认识 59
3.《中原音韵》对《西厢记》意旨的研究、评价 62
4.《中原音韵》对《西厢记》艺术的研究、评价 65
第三节 《录鬼簿》对王实甫《西厢记》的载录 74
1.钟嗣成与《录鬼簿》 75
2.《录鬼簿》对王实甫作品的载录 81
第四节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崔丽人》及其他 89
1.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崔丽人》 89
2.《西厢记》称《春秋》或《崔氏春秋》 97
第三章 明初期《西厢记》研究的继承与开拓 100
第一节 朱权《西厢记》作者著录及评论 101
1.朱权及其《太和正音谱》 101
2.《群英所编杂剧》王实甫名下著录《西厢记》等十三种 102
3.“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105
4.王实甫的曲家地位 110
第二节 贾仲明增补本《录鬼簿》:王实甫吊词 112
1.贾仲明增补本《录鬼簿》 112
2.王实甫《西厢记》著作权的确认 113
3.“风韵美”与“《西厢记》天下夺魁” 116
第三节 朱有燉论王实甫及其《西厢记》 117
1.朱有燉及其《继母大贤·引》、《咏秋景有引》等创作 118
2.《西厢记》、“黑旋风”乃“戏谑之编” 120
3.附论:周宪王本《西厢记》 125
附录一:《论周宪王本〈西厢记〉之真伪》 127
第四节 民间对《西厢记》的认识与评价 133
1.永乐至成化间的政治与文化 133
2.《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 135
附录二:《崔莺莺听琴》(驻云飞)、《西厢记》(驻云飞) 140
第四章 明中期《西厢记》整理刊刻与研究(上) 142
第一节 弘治本《西厢记》 143
1.“弘治戊午季冬”与“谨依经书重写” 143
2.弘治本《西厢记》的体例 144
3.弘治本《西厢记》注释 148
4.弘治本《西厢记》附录 153
附录三:弘治本《西厢记》释义中49则重见条目考 159
附录四:弘治本《释义》所释语词 165
第二节 都穆、陆采、李开先对《西厢记》的关注 167
1.都穆:王实甫作《西厢记》的考定 168
2.陆采《南西厢记·自序》 170
3.李开先释《西厢记》之称“春秋” 172
第三节 “抛砖引玉”何良俊 175
1.何良俊《曲论》 175
2.杂剧以王实甫《西厢记》为绝唱,大不然 175
3.王实甫《西厢记》与郑光祖作品之比较 177
第四节 王世贞论《西厢记》 180
1.王世贞《艺苑卮言》论曲(《曲藻》) 180
2.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 181
3.王实甫作《西厢记》,则亦可据 184
4.起凤馆刊本中的王世贞批语 186
第五章 明中期《西厢记》整理刊刻与研究(下) 191
第一节 徐士范本《西厢记》 191
1.国内现存最早《西厢记》评点本 192
2.徐士范本《西厢记·序》 193
3.徐士范本《西厢记》之题词(题评) 197
4.徐士范本的出目与体例 201
5.徐士范本附录 205
6.熊龙峰刊本与刘龙田刊本 208
附录五:熊龙峰刊本插图联语 210
第二节 明中期佚本《西厢记》 211
1.郭勋辑《雍熙乐府》本所收《西厢记》 212
2.刘丽华序刻《口传古本西厢记》(佚) 213
3.碧筠斋刊本、朱石津刊本《西厢记》(佚) 215
4.金在衡本《西厢记》(佚) 217
5.顾玄纬刊本《西厢记》(佚) 218
第三节 《新刊合并王实甫西厢记》与《北西厢记》二种 220
1.屠隆校正《新刊合并王实甫西厢记》 221
2.《西厢记考》 226
3.李?校本《北西厢记》 227
4.何璧校刻本《北西厢记》 229
附录六:何璧《北西厢记·序》 230
第四节 起凤馆刊《元本出相北西厢记》 231
1.《刻李王二先生批评北西厢序》 232
2.《新校北西厢记考》三则 234
3.起凤馆刊本《凡例》 236
第五节 明中期其他刊本《西厢记》 237
1.少山堂刊本《北西厢》 237
2.龙洞山农本《重校北西厢记·序》 239
3.继志斋刊本《重校北西厢记》 241
4.《重校北西厢记》的其他刊本 252
附录七:少山堂本出目 255
附录八:少山堂本插图联语 256
第六章 李贽评《西厢记》及“李贽批本” 258
第一节 “异端”李贽及其童心说 258
1.李贽及其“童心说” 259
2.李贽《西厢记》批点本外的评论 261
第二节 李贽批点《西厢记》及其伪托刊刻 266
1.李贽批点《西厢记》 266
2.伪托李贽的《西厢记》批本 268
第三节 “李贽批本”:假托者之无以为也 272
1.人物评价,有悖“理性” 272
2.“李贽批本”大都“无关理性”,识见不高 276
第四节 李贽批本的价值及影响 280
1.“李贽批本”的价值 281
2.“李贽批本”的影响 285
附录九:容与堂本出后总批 287
附录十:“三先生”合评本出后李贽批 287
第七章 徐渭批注《西厢记》与“徐渭批本” 289
第一节 “数奇”徐渭及其《西厢记》批点 289
1.“数奇”徐渭 289
2.徐渭的《西厢记》批点 291
第二节 “王起侯本”及其他“徐渭批本” 294
1.田水月本、批点画意本:“暨阳刻本”的挖改重印本 294
2.其他署名徐渭的《西厢记》批本 299
第三节 徐渭《西厢记》批注的成就、价值与影响 304
1.徐渭《西厢记》批注的成就与价值 304
2.徐渭批点《西厢记》的影响 313
第八章 明代末期《西厢记》研究与批评 317
第一节 明代末期《西厢记》研究批评综述 317
第二节 明代末期文人著述、笔记中的《西厢记》批评 321
第三节 明代末期《西厢记》刊刻 326
第九章 王骥德:古典“西厢学”的开山 332
第一节 王骥德及其《曲律》中的《西厢记》批评 332
1.王骥德与徐渭 332
2.《曲律》中的《西厢记》批评 333
第二节 《新校注古本西厢记》的内容体例 335
1.《新校注古本西厢记》王骥德《自序》与毛以燧《序》 336
2.《新校注古本西厢记标目》 339
3.《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引证书目》 339
4.《新校注古本西厢记考》 340
第三节 《新校注古本西厢记·例》三十六则 341
第四节 王骥德《西厢记》研究的成就与贡献(上) 346
1.版本:资料丰富珍贵 346
2.体例:五折与二字标目 349
3.作者:王作确认及考论 350
第五节 王骥德《西厢记》研究的成就与贡献(下) 352
1.校注:方法典范科学 352
2.评论:美学定位阐析 354
第十章 明代末期《西厢记》批点与刊刻(上) 358
第一节 “陈眉公批点”《西厢记》 358
1.“陈眉公批本”《西厢记》 358
2.“陈眉公批语”的内容与价值 360
3.“云间陈继儒题”《西厢序》 363
第二节 文秀堂刻《新刊考正全像评释北西厢记》 364
1.文秀堂刻本的内容特征 364
2.文秀堂刻本的出目 366
3.文秀堂刻本的批注 368
第三节 “汤显祖批评”等名家四种 372
1.“魏仲雪批评”《西厢记》 373
2.“徐笔峒批点”《西厢记》 376
3.“孙鑛批点”《硃订西厢记》 378
4.“汤显祖批评”《西厢记》 381
第四节 槃薖硕人增改定本《西厢记》 382
1.槃薖硕人及其《西厢定本》内容体例 383
2.《词坛清玩小引》与《玩西厢记评》 384
3.明朗细腻、格调不高的文本品评 387
第十一章 凌濛初刻本《西厢记》 391
第一节 凌濛初及其《西厢记》批评与研究 391
1.凌濛初与《西厢记》 391
2.《谭曲杂札》中的《西厢记》批评 392
第二节 凌濛初刻本《西厢记》内容体例 394
1.《西厢记凡例十则》 395
2.《西厢记旧目》 397
第三节 凌濛初《西厢记》研究的成就与贡献(上) 398
1.凌本体例与元杂剧最契合 399
2.注释校勘严谨而有突破 403
第四节 凌濛初《西厢记》研究的成就与贡献(下) 408
1.析人物形象之卓见 408
2.析“词采理韵”之“本色当行” 409
第十二章 明代末期《西厢记》批点与刊刻(下) 413
第一节 延阁主人订正本《北西厢》 413
1.延阁主人对《北西厢》的订正 413
2.陈洪绶、鲁浚等的《西厢记》批评 418
第二节 《张深之先生正北西厢秘本》 422
1.张深之本马权奇《叙》及其《参订词友》 422
2.《秘本西厢略则》及张深之“正语” 424
3.张深之本与徐渭批本的关系 426
第三节 “会真六幻”本《西厢记》 427
1.闵寓五合刊《西厢记》总序:《会真六幻》 427
2.闵寓五《五剧笺疑》及其《西厢记》批评 431
第四节 孔如氏刻《三先生合评元本北西厢》 435
1.王思任《合评北西厢序》 436
2.“三先生”之序、跋 438
3.《三先生合评元本北西厢》的体例 441
4.“三先生”之《西厢记》批评 442
附录十一:同治抄本《碧筠斋古本北西厢》考论 450
附录十二:杂剧元代分折论 458
结语 472
后记 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