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93 触“电”:电视人生前传 1
“流行音乐是我的爱好” 5
首次“触电” 11
1026 13
2 1993-1996 好奇:命运的偶然转身 17
“混”进电视 23
自己是主持人了? 25
平视 28
新闻最核心的在于人 31
“路标” 34
渴望年老? 37
我用主持人的方式做记者 40
好的记者都是啄木鸟 44
舆论监督就是新闻的天然属性 46
“媒治” 49
3 1996-2000 拓展:大范围地走向公众 53
我是在给自己树一面镜子 61
好的主持人只可诞生而无法训练 63
我是“第三种语言系统” 65
不要在别人的结论那里就终止了 68
有任何问题,切给我 73
三峡大江截流:中国直播的转折点 81
悉尼奥运直播:另一种样态的直播 85
4 2000-2001 逃离:拿得起也放得下 91
换个地平线再升一回 97
新闻主持人不该被过度消费 99
“前店后厂” 102
《子夜》一直就没诞生 104
我是防止申奥未成而去的 107
5 2001-2003 收获与放弃:制片人生涯 109
直播常态化 114
我们第一个报道SARS 117
“被动”做了两年制片人 120
“新闻胶囊” 124
我必须回到以白岩松的方式做主持 127
6 2003-2008 转身:我从未跨越新闻的边界 131
人生和职业的转折期 138
真正的主持人中心制是内容中心制 140
足球对我来说就是新闻事件 143
影响力下降是进步的标志 149
新闻的内核必须是严肃的 152
我就是要做一个长跑的人 156
《新闻周刊》:卖选择 159
节目很火是危险的 164
“看”:中国电视的开创性工作 166
7 2008- 评论:一个“脱敏”的过程 179
我看电视评论节目 188
观点已经成为新闻了 192
《新闻1+1》所卖的选择 194
有质感的表达:内容为王 200
评论是一个脱敏的过程 205
《奥运1+1》:平行逻辑 210
新闻频道与“拉玛西亚” 213
8 未来:电视知识分子 221
我更愿意做“希望新闻” 226
我是央视的八哥 231
让新闻有不同的色彩 234
“岩松工作室” 238
“听证会” 240
新闻的第二、第三落点 242
至今无法被超越 244
9 凝望:镜头外的人生 249
“新闻私塾” 253
理性现在是个奢侈品 274
“思想慈善” 277
“精神地标” 286
开学了 290
持有广院的“原始股” 295
与这个时代无关的阅读 300
生命中最美的馈赠 305
与赞扬和争议同行 308
10 聆听:时代的跫音 321
“路标”手迹 325
我们能走多远 335
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 347
纪念,是为了再次出发 358
如何领导? 363
后记 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