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经络输穴 2
经络输穴总论 2
第一章 经络 2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结构 3
(一)十二经脉 3
(二)奇经八脉 3
(三)十五络(附:孙络) 6
(四)十二经别 7
(五)十二经筋 7
(六)十二皮部 7
第二节 经络与器官、组织的联系 8
第三节 经络的功能与应用 8
第二章 输穴 11
第一节 输穴的分类 11
(一)十四经输穴 11
(二)奇穴 12
(三)阿是穴 13
第二节 特定穴 13
(一)五输穴 13
(二)原穴、络穴 13
(三)俞穴、募穴 14
(四)八会穴、郄穴 14
(五)交会穴 14
(六)下合穴 14
(七)八脉交会穴 14
第三节 十四经输穴主治纲要 14
第四节 输穴的定位与取法 21
(一)输穴的定位 21
(二)取穴法 23
经络输穴各论 24
第一章 十二经脉 24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 24
(一)中府 24
(二)云门 25
(三)天府 26
(四)侠白 26
(五)尺泽 26
(六)孔最 27
(七)列缺 27
(八)经渠 27
(九)太渊 27
(一○)鱼际 28
(一一)少商 28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 29
(一)商阳 30
(二)二间 30
(三)三间 31
(四)合谷 32
(五)阳溪 32
(六)偏历 32
(七)温溜 32
(八)下廉 33
(九)上廉 33
(一○)手三里 33
(一一)曲池 33
(一二)肘髎 33
(一三)手五里 34
(一四)臂臑 34
(一五)肩髃 34
(一六)巨骨 34
(一七)天鼎 34
(一八)扶突 35
(一九)禾髎 35
(二○)迎香 35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 38
(一)承泣 38
(二)四白 38
(三)巨髎 39
(四)地仓 40
(五)大迎 40
(六)颊车 40
(七)下关 41
(八)头维 41
(九)人迎 41
(一○)水突 41
(一一)气舍 41
(一二)缺盆 42
(一三)气户 42
(一四)库房 42
(一五)屋翳 42
(一六)膺窗 42
(一七)乳中 42
(一八)乳根 43
(一九)不容 43
(二○)承满 43
(二一)梁门 43
(二二)关门 43
(二三)太乙 44
(二四)滑肉门 44
(二五)天枢 44
(二六)外陵 44
(二七)大巨 44
(二八)水道 44
(二九)归来 45
(三○)气冲 45
(三一)髀关 45
(三二)伏兔 45
(三三)阴市 45
(三四)梁丘 45
(三五)犊鼻 46
(三六)足三里 46
(三七)上巨虚 46
(三八)条口 46
(三九)下巨虚 47
(四○)丰隆 47
(四一)解溪 47
(四二)冲阳 47
(四三)陷谷 47
(四四)内庭 48
(四五)厉兑 48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 51
(一)隐白 52
(二)大都 52
(三)太白 52
(四)公孙 52
(五)商丘 52
(六)三阴交 53
(七)漏谷 53
(八)地机 53
(九)阴陵泉 53
(一○)血海 54
(一一)箕门 54
(一二)冲门 54
(一三)府舍 54
(一四)腹结 54
(一五)大横 55
(一六)腹哀 55
(一七)食窦 55
(一八)天溪 55
(一九)胸乡 55
(二○)周荣 56
(二一)大包 56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 58
(一)极泉 59
(二)青灵 59
(三)少海 59
(四)灵道 59
(五)通里 59
(六)阴郄 60
(七)神门 60
(八)少府 60
(九)少冲 60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 62
(一)少泽 63
(二)前谷 64
(三)后溪 64
(四)腕骨 65
(五)阳谷 65
(六)养老 65
(七)支正 65
(八)小海 66
(九)肩贞 66
(一○)臑俞 66
(一一)天宗 66
(一二)秉风 66
(一三)曲垣 67
(一四)肩外俞 67
(一五)肩中俞 67
(一六)天窗 67
(一七)天容 67
(一八)颧髎 68
(一九)听宫 68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 70
(一)睛明 71
(二)攒竹 71
(三)眉冲 71
(四)曲差 71
(五)五处 72
(六)承光 72
(七)通天 72
(八)络却 72
(九)玉枕 72
(一○)天柱 73
(一一)大杼 73
(一二)风门 73
(一三)肺俞 73
(一四)厥阴俞 73
(一五)心俞 74
(一六)督俞 74
(一七)膈俞 75
(一八)肝俞 75
(一九)胆俞 75
(二○)脾俞 75
(二一)胃俞 75
(二二)三焦俞 75
(二三)肾俞 76
(二四)气海俞 76
(二五)大肠俞 76
(二六)关元俞 76
(二七)小肠俞 76
(二八)膀胱俞 77
(二九)中膂俞 77
(三○)白环俞 77
(三一)上髎 77
(三二)次髎 77
(三三)中髎 77
(三四)下髎 78
(三五)会阳 78
(三六)承扶 78
(三七)殷门 78
(三八)浮郄 78
(三九)委阳 78
(四○)委中 79
(四一)附分 79
(四二)魄户 79
(四三)膏肓俞 79
(四四)神堂 79
(四五)譩譆 80
(四六)膈关 80
(四七)魂门 80
(四八)阳纲 81
(四九)意舍 81
(五○)胃仓 81
(五一)肓门 81
(五二)志室 81
(五三)胞肓 81
(五四)秩边 82
(五五)合阳 82
(五六)承筋 82
(五七)承山 82
(五八)飞阳 82
(五九)跗阳 82
(六○)昆仑 83
(六一)仆参 83
(六二)申脉 83
(六三)金门 83
(六四)京骨 83
(六五)束骨 84
(六六)通谷 84
(六七)至阴 84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 89
(一)涌泉 90
(二)然谷 91
(三)太溪 91
(四)大钟 91
(五)水泉 91
(六)照海 92
(七)复溜 92
(八)交信 92
(九)筑宾 92
(一○)阴谷 92
(一一)横骨 93
(一二)大赫 93
(一三)气穴 93
(一四)四满 93
(一五)中注 94
(一六)肓俞 94
(一七)商曲 94
(一八)石关 94
(一九)阴都 94
(二○)通谷 95
(二一)幽门 95
(二二)步廊 95
(二三)神封 95
(二四)灵墟 95
(二五)神藏 96
(二六)彧中 96
(二七)俞府 96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 98
(一)天池 99
(二)天泉 99
(三)曲泽 100
(四)郄门 100
(五)间使 100
(六)内关 101
(七)大陵 101
(八)劳宫 101
(九)中冲 101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 103
(一)关冲 104
(二)液门 104
(三)中渚 105
(四)阳池 105
(五)外关 105
(六)支沟 105
(七)会宗 106
(八)三阳络 106
(九)四渎 106
(一○)天井 106
(一一)清冷渊 106
(一二)消泺 107
(一三)臑会 107
(一四)肩髎 107
(一五)天髎 107
(一六)天牖 107
(一七)翳风 108
(一八)瘈脉 108
(一九)颅息 108
(二○)角孙 108
(二一)耳门 109
(二二)和髎 109
(二三)丝竹空 109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 111
(一)瞳子髎 111
(二)听会 111
(三)上关 112
(四)颔厌 113
(五)悬颅 113
(六)悬厘 113
(七)曲鬓 113
(八)率谷 114
(九)天冲 114
(一○)浮白 114
(一一)头窍阴 114
(一二)完骨 114
(一三)本神 114
(一四)阳白 115
(一五)头临泣 115
(一六)目窗 115
(一七)正营 115
(一八)承灵 116
(一九)脑空 116
(二○)风池 116
(二一)肩井 116
(二二)渊腋 117
(二三)輙筋 117
(二四)日月 117
(二五)京门 117
(二六)带脉 118
(二七)五枢 118
(二八)维道 118
(二九)居髎 118
(三○)环跳 118
(三一)风市 119
(三二)中渎 119
(三三)膝阳关 119
(三四)阳陵泉 119
(三五)阳交 120
(三六)外丘 120
(三七)光明 120
(三八)阳辅 120
(三九)悬钟 120
(四○)丘墟 121
(四一)足临泣 121
(四二)地五会 121
(四三)侠溪 121
(四四)足窍阴 121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 124
(一)大敦 125
(二)行间 126
(三)太冲 126
(四)中封 126
(五)蠡沟 126
(六)中都 127
(七)膝关 127
(八)曲泉 127
(九)阴包 127
(一○)五里 127
(一一)阴廉 128
(一二)急脉 128
(一三)章 门 128
(一四)期门 128
第二章 奇经八脉、十五络和奇穴 131
第一节 督脉 131
(一)长强 132
(二)腰俞 132
(三)腰阳关 132
(四)命门 132
(五)悬枢 132
(六)脊中 132
(七)中枢 133
(八)筋缩 133
(九)至阳 133
(一○)灵台 134
(一一)神道 134
(一二)身柱 134
(一三)陶道 134
(一四)大椎 134
(一五)哑门 134
(一六)风府 135
(一七)脑户 135
(一八)强间 135
(一九)后顶 136
(二○)百会 136
(二一)前顶 136
(二二)囟会 136
(二三)上星 136
(二四)神庭 136
(二五)素髎 137
(二六)水沟 137
(二七)兑端 137
(二八)龈交 137
第二节 任脉 140
(一)会阴 140
(二)曲骨 140
(三)中极 141
(四)关元 141
(五)石门 142
(六)气海 142
(七)阴交 142
(八)神阙 142
(九)水分 142
(一○)下脘 143
(一一)建里 143
(一二)中脘 143
(一三)上脘 143
(一四)巨阙 143
(一五)鸠尾 144
(一六)中庭 144
(一七)膻中 144
(一八)玉堂 144
(一九)紫宫 144
(二○)华盖 145
(二一)璇玑 145
(二二)天突 145
(二三)廉泉 145
(二四)承浆 145
第三节 冲、带、阳跷、阴跷、阳维、阴维脉 148
(一)冲脉 148
(二)带脉 148
(三)阳跷脉 148
(四)阴跷脉 149
(五)阳维脉 150
(六)阴维脉 150
第四节 十五络穴 151
(一)手太阴——列缺 151
(二)手少阴——通里 151
(三)手厥阴——内关 151
(四)手太阳——支正 151
(五)手阳明——偏历 151
(六)手少阳——外关 152
(七)足太阳——飞扬 152
(八)足少阳——光明 152
(九)足阳明——丰隆 152
(一○)足太阴——公孙 152
(一一)足少阴——大钟 152
(一二)足厥阴——蠡沟 152
(一三)任脉——尾翳 153
(一四)督脉——长强 153
(一五)脾之大络——大包 153
第五节 奇穴 153
一、头面部 153
(一)太阳 153
(二)印堂 153
(三)鱼腰 153
(四)金津、玉液 154
二、背腰腹部 154
(一)百劳 154
(二)新设 154
(三)喘息 154
(四)气喘 154
(五)痞根 154
(六)腰眼 155
(七)精宫 155
(八)十七椎下 156
(九)腰奇 156
(一○)维胞 156
(一一)三角灸 156
(一二)气门 156
三、上肢部 156
(一)十宣 156
(二)二白 157
(三)中泉 157
(四)八邪 157
(五)四缝 157
(六)大骨空 157
(七)小骨空 158
(八)中魁 158
(九)肘尖 158
四、下肢部 158
(一)环中 158
(二)新建 158
(三)百虫窠 159
(四)髋骨 159
(五)鹤顶 159
(六)膝眼 159
(七)八风 159
(八)独阴 159
(九)里内庭 159
下篇 针灸治疗 162
针灸治疗总论 162
第一章 刺法 162
第一节 针具 162
第二节 毫针刺法 164
(一)练针与针具选择 164
(二)体位选择 165
(三)定穴与消毒 167
(四)押手与进针法 167
(五)进针角度与深浅 168
(六)行针与得气 169
(七)针刺补泻的基本方法 170
(八)留针与出针 171
(九)异常现象的处理 171
(十)针刺禁忌 172
第三节 其他针法 172
(一)三棱针刺法 172
(二)皮肤针刺法 172
(三)揿针刺法 173
(四)指针法 173
(五)火针法 173
第二章 灸法 174
第一节 灸用材料 174
第二节 常用灸法 174
(一)艾炷灸 174
1.直接灸 175
2.间接灸 175
(二)艾条灸 176
(三)温针 176
第三节 其他灸法 176
(一)太乙针灸 176
(二)雷火针灸 177
(三)温灸器 177
(四)灯草灸 177
第四节 注意事项 177
附:拔罐法 178
(一)火罐种类 178
(二)拔罐方法 178
(三)适应证与注意事项 179
第三章 针灸处方 180
第一节 针灸准则 180
第二节 针灸补泻的应用 181
附:针灸类别与补泻符号 181
第三节 配穴准则 182
第四节 特定穴的应用 182
(一)五输穴的应用 182
(二)原、络穴的应用 184
(三)俞、募穴的应用 185
(四)八会穴、郄穴的应用 185
(五)交会穴的应用 186
(六)下合穴的应用 190
(七)八脉交会穴的应用 190
第五节 奇穴、阿是穴的应用 190
第四章 脏腑、经络证治 192
第一节 肺与大肠 192
(一)概说 192
(二)证治 193
第二节 脾与胃 194
(一)概说 194
(二)证治 195
第三节 心与小肠 196
(一)概说 196
(二)证治 196
第四节 肾与膀胱 197
(一)概说 197
(二)证治 198
第五节 心包与三焦 199
(一)概说 199
(二)证治 200
第六节 肝与胆 200
(一)概说 200
(二)证治 201
针灸治疗各论 203
第一章 内科病证 203
一、中风 203
二、感冒 205
三、中暑 206
四、咳嗽 207
五、哮证 208
六、喘证 208
七、呕吐 209
附:呃逆 210
八、噎膈 210
附:反胃 211
九、泄泻 211
一○、痢疾 212
一一、便秘 213
一二、脱肛 214
一三、便血 214
一四、遗尿 215
一五、尿闭 216
一六、淋证 217
一七、遗精 217
一八、阳痿 218
一九、肺痨 218
二○、失眠 219
附:健忘 219
二一、惊悸 220
附:怔忡 220
二二、癫、狂、癎 220
二三、眩晕 221
二四、疟疾 222
二五、黄疸 223
二六、水肿 224
二七、疝气 225
二八、脚气 226
二九、头痛 226
三○、胁痛 227
三一、胃痛 228
三二、腹痛 229
三三、腰痛 230
三四、痹证 231
三五、痿证 232
第二章 妇、儿科病证 234
一、月经不调 234
二、痛经 235
三、经闭 235
四、崩漏 236
五、带下 237
六、滞产 238
七、乳少 238
附:回乳 239
八、子宫脱垂 239
九、急惊风 239
一○、慢惊风 240
一一、疳证 241
第三章 外科、五官科病证 242
一、破伤风 242
附:脐风 242
二、丹毒 243
三、风疹 243
四、疔疮 244
五、痄腮 244
六、乳痈 245
七、肠痈 246
八、瘰疬 246
九、瘿气 247
一○、扭伤 247
附:落枕 248
一一、耳鸣、耳聋 248
附:聋哑 249
一二、目赤肿痛 249
附:夜盲 249
一三、鼻渊 250
一四、鼻衄 250
一五、牙痛 251
一六、咽喉肿痛、喉蛾 251
附篇 参考资料 254
一、针灸经文选读 254
(一)《灵柩·小针解》 254
(二)《灵柩·官针》 255
(三)《素问·刺禁论篇》 256
(四)《素问·缪刺论篇》 256
二、针灸歌赋选要 257
(一)《玉龙歌》 257
(二)《百证赋》 259
(三)《四总穴歌》 260
(四)《回阳九针歌》 260
(五)《行针指要歌》 261
(六)孙思邈《十三穴歌》 261
(七)马丹阳《十二穴主治杂病歌》 261
(八)《八脉交会八穴主治歌》 262
(九)《十二经证治主客原络歌》 262
(一○)《禁针穴歌》 263
(一一)《禁灸穴歌》 264
三、刺针手法选要 264
(一)杨氏八法 264
(二)烧山火、透天凉 264
(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 265
四、子午流注 265
(一)天干 265
(二)地支 265
(三)阴阳 265
(四)五行 266
(五)子午流注的运用 267
(六)有关问题的说明 271
五、灵龟八法(附:飞腾八法) 275
(一)奇经八脉 275
(二)八脉八穴 275
(三)九宫八卦 276
(四)天干地支 276
(五)灵龟八法的运用 277
六、周身体表名位图解 282
七、经络探测仪的运用 290
(一)经络探测仪的原理和构造 290
(二)经络探测仪的运用 290
(三)测定数字后对疾病判断的方法 291
(四)注意事项 291
八、电针的运用 292
九、耳针的运用 293
一○、知热感度测定法的运用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