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前人的研究方法 1
二 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5
三 现存武周时期的佛教造型 9
四 长安光宅寺七宝台浮雕石佛群像的意义 18
五 本书的研究目的及方法 21
第一章 佛教建筑与造型 29
第一节 寺院建筑 29
一 寺院布局特征 29
二 建筑物形制 38
三 石质纪念性物品 49
四 石佛像 99
第二节 石窟建筑 113
一 石窟建筑类型 113
二 石窟造像:以龙门石窟为中心 127
第二章 武周风格 151
第一节 隋代长安造像的多样性与融合性 151
一 6世纪50年代的四个地域风格 151
二 隋代长安造像的多样性与融合性 169
第二节 两京地区武周风格的形成 172
一 长安 172
二 洛阳 185
第二节 武周风格的传播和影响 195
一 中原:以山西省为中心 195
二 河西:以敦煌为中心 200
三 西南:以四川省为中心 202
四 东亚地区 204
第三章 图像学研究 214
第一节 降魔印佛像 214
一 前人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214
二 图像渊源及从印度的传入路线 218
三 时代性及地域性特征 230
四 武周时期降魔印佛像的尊格探讨 248
第二节 十一面观音菩萨像 256
一 前人研究及存在问题 256
二 经典、文献所见十一面观音信仰 256
三 造型 263
四 性质:礼拜像与护法神 276
第四章 七宝台浮雕石佛群像的风格及复原研究 295
第一节 图像分类及风格分期 295
一 前人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295
二 始建期 300
三 修补期 342
第二节 始建期七宝台浮雕石佛群像的复原研究 358
一 复原的参考作品 358
二 七宝台奉纳石塔的建筑和图像程序 363
第三节 从七宝台看武周长安年间的佛教视觉文化 365
一 光宅寺的伽蓝布局 365
二 七宝台所代表的佛教视觉文化 371
第五章 武周时期两京地区的佛教视觉文化 383
一 要素 384
二 分期 384
三 机制 393
四 印度佛教视觉文化的传入及影响 398
附表 404
参考文献 472
后记 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