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农业税时代”的中国乡村治理 以东北乡村为研究视域》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晓杰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1521743
  • 页数:23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免除农业税前后的东北乡村治理为比较背景,在梳理自传统社会以来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演变基础上,考察农业税全面免除对乡村治理产生的深刻政治影响、经济影响及社会影响,并对“后农业税时代”东北乡村政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治理困境等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试图分析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建设达成善治的可能路径。

导论 1

一、问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1

(一)问题缘起:免除农业税后巨变的乡村治理格局 1

(二)选题意义:乡村社会达成善治的使命 4

二、文献回顾与简要评述 5

(一)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的学术演进 6

(二)乡村治理研究的主要论域 9

(三)乡村治理的分析路径 17

(四)乡村治理研究的学术趋势 19

三、研究方法与逻辑进路 22

四、核心概念与研究界定 26

(一)核心概念 26

(二)研究界定 29

五、可能创新与研究不足 30

第一章“后农业税时代”的内涵阐释和政治意义 32

一、中国农业税的历史演变与农村税费改革的历史背景 32

(一)中国农业税的历史演变 33

(二)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历史背景及过程 36

二、“后农业税时代”的内涵阐释与政策导向 38

(一)“后农业税时代”的概念简考 38

(二)“后农业税时代”的特征认识 39

(三)“后农业税时代”的政策导向 41

三、免除农业税: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44

(一)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调整 45

(二)乡村治理主体关系的优化 46

(三)乡村政治稳定的逻辑实现 46

第二章 治理与乡村治理理论概述 48

一、治理与乡村治理的内涵 48

(一)治理理论的兴起与概念界定 48

(二)乡村治理的提出和中国境域的诠释 52

二、乡村治理的主体分析框架:国家—社会关系理论 54

(一)西方“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演进脉络与理论检视 55

(二)“国家—社会”二元分析框架下中国乡村治理的研究路径及其理论限度 57

三、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嬗变历程 60

(一)传统乡村社会:“皇权止于县政”的乡里模式 60

(二)民国时期:政权下沉及其“内卷化”的经纪模式 62

(三)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运动中的“(乡)行政村制”模式 63

(四)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一”的全能主义控制型模式 64

(五)改革开放后:“乡政村治”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65

第三章 税费征缴时代的乡村治理运作逻辑与制度缺陷 69

一、税费征缴时代农业税费与乡村治理的关联及其矛盾 69

二、代表国家的乡镇政权运作实态及治理缺陷 71

(一)税费改革前吉南乡机构设置与权力运作实态 72

(二)税费改革前乡镇治理体系的制度缺陷 77

三、代表社会的村治体系及其内部冲突 86

(一)税费征缴时代村治体系的权力结构划分及相互关系 86

(二)税费改革前的村治困境 91

第四章 免除农业税对乡村治理的正效应 102

一、“后农业税时代”的乡村治理呈现新特点 102

(一)乡村关系柔性化 102

(二)治理主体多元化 104

(三)治理方式间接化 105

二、“农不养政”倒逼“乡政”体制全面转型 106

(一)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动力 106

(二)为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创造了条件 107

三、功能消减催生“村治”权力关系优化 108

(一)村治组织“去行政化”得以可能 108

(二)村“两委”矛盾有所缓解 110

(三)干群关系趋于改善 110

四、“官退民进”提升村民政治权利意识 111

(一)农民对国家政权政治认同感增强 111

(二)乡村精英取代乡镇干部成为村治主体 114

第五章“后农业税时代”乡村治理的新困境 118

一、从“积极行政”到“治理缺位”:乡村治理危机的新表现 118

二、“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政权面临的治理困境 120

(一)乡镇政府治理逻辑发生新变 121

(二)乡镇治理能力呈现弱化表象 126

(三)乡镇转型矛盾凸显 130

三、取消农业税后村级治理面临的新挑战 132

(一)体制内精英权威势弱,干群关系更加疏离 133

(二)土地问题取代负担问题,治理危机出现新焦点 135

(三)公共事业建设艰难,“一事一议”变成“凡事难议” 137

(四)集体债务化解无望,税费尾欠政策引发新矛盾 138

(五)实性“官退”而虚性“民进”,乡村自治性不强反弱 140

第六章“后农业税时代”乡村达成善治的实施条件 142

一、纠正偏见,走出乡村治理的认识误区 142

(一)误区之一:乡镇组织作用微弱,主张全面撤销乡镇政府 143

(二)误区之二:乡镇干部素质低、作风差,是“三农”问题的祸根 145

(三)误区之三:农民不能组织起来,否则会危机社会稳定 146

(四)误区之四:体制外精英是不安定因素,必须打压 147

二、合作共治,建构乡村治理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148

(一)转变乡镇职能,弱化行政管治——实现“乡政”与“村治”的良性互动 148

(二)明确“两委”权责,理顺“两委”关系——实现体制内精英间的良性互动 150

(三)确认村民自治权主体地位,变“村官自治”为“村民自治”——实现村治精英与普通村民的良性互动 154

三、调整变迁路径,提高乡镇体制改革效度 155

(一)乡镇体制改革应站位于地方治理的高度系统进行,在转变职能与提高治理能力间寻求平衡 155

(二)乡镇体制改革应根据因地制宜原则,在全面改革与分类推进之间寻求平衡 156

(三)改革后的乡镇政府防止政治功能弱化,在政治角色和服务角色之间寻求平衡 158

四、掘发村庄内生资源,培育乡村秩序整合的内源力 159

(一)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村级治理形态的现代化 159

(二)扶持民间组织发展,提高农民自组织能力 162

(三)继续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培植现代化的村治精英 164

(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化解因土地争议引发的治理危机 167

五、提高乡村财政自生能力,夯实乡村治理经济基础 168

(一)理顺县乡财政分配关系,合理界定乡镇财权事权 169

(二)发挥“造血”功能,培植乡村财政收入增长点 170

(三)分步有序化解乡村债务,为乡村财政松绑减负 171

六、把握“两个趋向”,建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 172

(一)破除城乡“二元”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实现公共品供给均等化 173

(二)破除供给主体“一元化”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174

(三)破除“撒胡椒面式”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明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 176

(四)破除政府导向的供给决策机制,建立农民对公共产品需求的偏好表达机制 179

七、选择试点,探索顺应“后农业税时代”要求的乡村治理体制 180

基本结论 183

参考文献 185

相关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193

附录 195

附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195

附录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204

附录3《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211

附录4《吉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 217

后记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