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解剖生理学基础》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华方主编;马莉,李华方,吴光炜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117046813
  • 页数:223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一、口腔解剖生理学基础的定义和任务 1

二、我国口腔解剖生理学基础的发展简史 1

三、口腔解剖生理学基础与专业课的关系 1

四、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基础的观点与方法 2

第一章 牙体解剖 3

第一节 牙的演化 3

第二节 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 4

一、牙的组成 4

(一)外形观察 4

(二)剖面观察 5

二、牙的分类 7

(一)根据牙的形态及功能分类 7

(二)根据牙在口腔内存在时间的暂久分类 8

三、牙的功能 9

(一)咀嚼功能 9

(二)发音和言语功能 9

(三)保持颌面部正常形态的功能 9

第三节 牙位记录 9

一、牙列分区 9

二、临床牙位记录法 10

(一)部位记录法 10

(二)通用编号系统 11

(三)国际牙科联合会系统 11

第四节 牙的发育 11

一、牙的发生(牙板与牙胚的发生) 12

二、牙组织矿化与形成 16

三、牙的萌出 18

(一)牙的萌出过程 18

(二)乳牙的萌出 19

(三)乳恒牙交替 19

(四)恒牙的萌出 19

第五节 牙体解剖应用名词与解剖标志 20

一、牙体解剖应用名词 20

(一)中线 20

(二)牙长轴 20

(三)接触区 20

(四)线角、轴面角及点角 20

(五)外形高点 21

(六)牙体三等分 21

二、牙冠各面的命名 22

(一)唇面及颊面 22

(二)舌面及腭面 22

(三)近中面及远中面 22

(四)?面或切缘 22

三、牙冠表面的标志 22

(一)牙冠表面的突起 22

(二)牙冠表面的凹陷 24

(三)斜面 25

(四)生长叶 25

四、牙体解剖测量应用名词 25

(一)牙的长度 25

(二)牙冠的长度 25

(三)牙根的长度 25

(四)牙冠的宽度 26

(五)牙颈的宽度 26

(六)牙冠的厚度 26

(七)牙颈的厚度 26

(八)牙颈的曲度 26

第六节 恒牙的外形 26

一、切牙类 26

(一)上颌中切牙 27

(二)上颌侧切牙 28

(三)下颌中切牙 29

(四)下颌侧切牙 29

(五)上颌切牙与下颌切牙的区别 30

(六)切牙类解剖形态的临床意义 30

二、尖牙类 31

(一)上颌尖牙 31

(二)下颌尖牙 32

(三)上颌尖牙与下颌尖牙的区别 33

(四)尖牙类解剖形态的临床意义 33

三、前磨牙类 34

(一)上颌第一前磨牙 34

(二)上颌第二前磨牙 35

(三)下颌第一前磨牙 35

(四)下颌第二前磨牙 36

(五)上颌前磨牙与下颌前磨牙的区别 37

(六)前磨牙类解剖形态的临床意义 37

四、磨牙类 38

(一)上颌第一磨牙 38

(二)上颌第二磨牙 40

(三)上颌第三磨牙 41

(四)下颌第一磨牙 41

(五)下颌第二磨牙 43

(六)下颌第三磨牙 43

(七)上颌磨牙与下颌磨牙的区别 44

(八)磨牙类解剖形态的临床意义 44

第七节 乳牙的外形 46

一、概述 46

二、乳切牙类 47

(一)上颌乳中切牙 47

(二)上颌乳侧切牙 48

(三)下颌乳中切牙 48

(四)下颌乳侧切牙 49

三、乳尖牙类 49

(一)上颌乳尖牙 49

(二)下颌乳尖牙 49

四、乳磨牙类 50

(一)上颌第一乳磨牙 50

(二)上颌第二乳磨牙 51

(三)下颌第一乳磨牙 51

(四)下颌第二乳磨牙 52

五、乳牙解剖形态的临床意义 53

第八节 恒牙与乳牙的髓腔解剖 53

一、概述 53

(一)髓腔的解剖标志 54

(二)髓腔的增龄性及病理变化对髓腔形态的影响 56

二、恒牙髓腔解剖形态特征 56

(一)切牙髓腔形态 56

(二)尖牙髓腔形态 58

(三)前磨牙髓腔形态 58

(四)磨牙髓腔形态 60

三、乳牙髓腔解剖形态特征 62

(一)乳前牙髓腔形态 62

(二)乳磨牙髓腔形态 62

四、髓腔的变异 62

(一)髓角的变异 62

(二)髓腔的变异 62

(三)根管数目的变异 62

五、髓腔解剖特点的临床意义 63

(一)髓腔解剖特点对牙髓炎的意义 63

(二)髓腔形态特点对临床治疗的意义 63

第九节 牙体发育异常 65

一、牙数异常 65

(一)额外牙 65

(二)缺额牙 65

二、牙形异常 65

(一)牙冠的变异 65

(二)牙根的变异 66

(三)牙体大小的变异 66

(四)融合牙 66

(五)结合牙 66

(六)牙内陷 66

(七)釉珠 67

三、牙结构异常 67

(一)釉质发育不全 67

(二)牙本质发育不全症 68

(三)氟牙症 68

(四)四环素牙 68

四、牙位异常 68

(一)错位牙 68

(二)阻生牙 68

(三)易位牙 68

第十节 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 68

一、牙周组织 68

(一)牙周膜 68

(二)牙槽骨 70

(三)牙龈 71

二、牙冠形态的生理意义 72

(一)切缘及?面形态的生理意义 72

(二)轴面凸度的生理意义 73

(三)楔状隙 74

三、牙根形态的生理意义 75

第二章 牙列、?与颌位 76

第一节 牙列 76

一、牙列的形状 76

二、牙排列的规律 77

(一)牙排列的对称性 77

(二)牙排列的倾斜规律 77

(三)牙排列的上下位置关系 79

三、牙列的?面形态 80

(一)纵?曲线 80

(二)横?曲线 81

第二节? 82

一、概述 82

二、? 82

(一)、牙尖交错? 82

(二)、前伸?与侧方? 87

第三节 颌位 88

一、牙尖交错位 88

二、下颌后退接触位 89

三、下颌姿势位 91

四、下颌三个基本颌位的关系 92

第四节 下颌运动 92

一、咬合 92

二、下颌的功能运动和异常功能运动 92

三、下颌运动的基本形式 93

(一)开闭运动 94

(二)前后运动 95

(三)侧方运动 95

四、?型 96

(一)单侧平衡? 96

(二)双侧平衡? 97

第五节 颅、面、颌及?的生长发育 97

一、颅底的生长发育 97

二、上颌骨的生长发育 97

三、下颌骨的生长发育 98

四、?的生长发育 99

(一)?的建立 99

(二)?的发育阶段 99

第三章 口腔颌面部解剖 102

第一节 骨及关节 102

一、骨 102

(一)上颌骨 102

(二)下颌骨 106

二、颞下颌关节 108

(一)颞下颌关节的结构 108

(二)颞下颌关节的运动 110

第二节 肌 110

一、表情肌 111

(一)上组 111

(二)下组 111

(三)口轮匝肌 112

(四)颊肌 112

二、咀嚼肌 112

(一)咬肌 112

(二)颞肌 112

(三)翼内肌 113

(四)翼外肌 113

第三节 脉管 113

一、口腔颌面部的动脉 113

(一)颈总动脉 113

(二)颈外动脉 114

二、口腔颌面部的静脉 117

(一)口腔颌面部的浅静脉 117

(二)口腔颌面部的深静脉 117

(三)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118

三、口腔颌面部的淋巴结及淋巴管 119

第四节 神经 120

一、三叉神经 120

(一)眼神经 121

(二)上颌神经 121

(三)下颌神经 123

二、面神经 125

(一)面神经管段的分支 125

(二)面神经颅外段的分支 125

第五节 面部浅表结构 127

一、面部软组织特点 127

二、皮纹及皮肤分裂线 128

(一)皮纹 128

(二)皮肤分裂线 128

第六节 口腔 128

一、口腔的境界和分部 128

二、口腔前庭及其标志 129

(一)前庭沟 129

(二)上、下唇系带 129

(三)颊系带 129

(四)腮腺乳头 129

(五)磨牙后三角及磨牙后垫 129

(六)翼下颌皱襞 129

(七)颊脂垫尖 129

三、唇 129

(一)境界及表面标志 129

(二)唇的层次 130

(三)唇的神经、血管及淋巴 130

四、颊 131

(一)境界 131

(二)层次 131

(三)神经、血管及淋巴 131

五、牙龈 131

六、口腔顶部 131

(一)硬腭 131

(二)软腭 132

七、舌及口腔底部 133

(一)舌 133

(二)口腔底部 136

第七节 颌面部 139

一、颌面部的分区 139

二、颌面部的体表标志 139

(一)鼻点 139

(二)外鼻 140

(三)鼻面沟与唇面沟 140

(四)人中 140

(五)颏部 140

(六)耳屏 140

(七)眶下孔 140

(八)颏孔 140

(九)腮腺导管体表投影 140

(十)面动脉体表投影 141

三、腮腺咬肌区 141

(一)境界及内容 141

(二)腮腺 141

(三)咬肌 145

四、面侧深区 145

(一)境界及内容 145

(二)神经和血管与翼内肌、翼外肌的关系 145

第八节 颌面部筋膜及筋膜间隙 146

一、筋膜 146

(一)浅筋膜 146

(二)深筋膜 146

二、筋膜间隙 146

(一)眶下间隙 147

(二)颊间隙 148

(三)咬肌间隙 148

(四)翼颌间隙 148

(五)颞下间隙 149

(六)颞间隙 150

(七)腮腺间隙 150

(八)咽旁间隙 150

(九)翼腭间隙 150

(十)舌下间隙 150

第四章 口腔生理 153

第一节 牙的生理 153

一、牙的理化性质 153

(一)牙的物理性质 153

(二)牙的化学性质 153

二、牙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 154

(一)温差刺激 154

(二)压力刺激 154

(三)牙本质切断面小管内牙本质液的流体动力刺激 154

(四)高渗压刺激 154

(五)电流刺激 155

三、牙髓的血液循环 155

(一)牙髓的血流量 155

(二)牙髓毛细血管网的压力 155

(三)髓腔压力 155

四、牙的功能性移动 156

第二节 下颌运动 156

一、下颌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 156

(一)下颌运动的传入传导通路 156

(二)下颌运动的传出传导通路 156

二、下颌运动的制约因素 157

三、下颌运动的形式及范围 157

(一)下颌运动的形式 157

(二)下颌运动的范围 157

四、下颌运动的记录方法 158

(一)直接观测 159

(二)下颌运动轨迹描记 159

五、下颌运动的杠杆现象 159

六、下颌运动过程中干扰点造成杠杆现象的转变 160

(一)前伸运动时后牙干扰点造成杠杆现象的转变 160

(二)非工作侧干扰点造成杠杆现象的转变 160

(三)正中关系?与正中?间的干扰点造成的杠杆现象 160

第三节 咀嚼功能 161

一、咀嚼中枢、舌运动中枢及咀嚼反射 161

(一)咀嚼中枢 161

(二)舌运动中枢 161

(三)咀嚼反射 161

二、咀嚼效率 162

(一)测定咀嚼效率的方法 162

(二)影响咀嚼效率的因素 163

三、咀嚼力 163

四、?力 163

五、咀嚼周期 164

六、咀嚼运动力学的临床应用 164

七、咀嚼运动的?运循环 164

(一)前牙的?运循环 164

(二)后牙的?运循环 165

八、咀嚼与牙的磨耗 165

(一)磨耗与磨损 165

(二)磨耗的生理意义 166

九、吸吮及唇、颊、舌对牙的压力 166

(一)吸吮 166

(二)唇、颊、舌对牙的压力 167

十、舌、唇、颊、腭在咀嚼中的作用 167

十一、咀嚼对?、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 167

第四节 其他口腔功能 168

一、吞咽功能 168

(一)吞咽运动的随意期与非随意期 168

(二)吞咽反射 169

(三)吞咽与口腔颌面部生长发育的关系 169

(四)吞咽与临床的关系 169

二、言语功能 170

(一)言语与呼吸 170

(二)发音机制 170

(三)口腔与语音 170

(四)发音器官的神经支配 170

(五)口腔的缺损畸形所构成的语音疾病 171

三、唾液功能 171

(一)唾液腺的性质 171

(二)唾液的性质 171

(三)唾液腺的分泌中枢及调节 172

(四)唾液的作用 172

(五)唾液分泌异常 173

四、感觉功能 173

(一)触觉和压觉 173

(二)两点识别能力 175

(三)温度觉 175

(四)咀嚼肌的感觉 175

(五)颞下颌关节的感觉 175

(六)味觉 175

(七)痛觉 177

附《口腔解剖生理学基础》实验指导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