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李学勤 1
上编 从村落到都邑邦国 3
导论 国家起源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 3
一 国家概念与定义 3
二 古代国家形成的标志 16
三 “三次社会大分工理论”与中国历史实际 25
四 “军事民主制”、“部落联盟”说之得失 28
五 酋邦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32
六 社会分层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42
七 文明与国家起源途径的“聚落三形态演进”说 50
八 “邦国—王国—帝国”说 59
九 余论 66
第一章 平等的农耕聚落社会 69
一 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的起源与农耕聚落的出现 69
1.洞穴、贝丘聚落遗址 71
2.河谷、盆地、丘陵、平原的农耕聚落遗址 72
二 新石器时代中期平等的农耕聚落社会 78
1.新石器时代中期聚落的环境、生产和精神文化生活 78
2.新石器时代中期聚落的社会组织结构 84
三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农耕聚落的平等与内聚 86
1.聚落内的社会结构:家庭—家族—氏族 86
2.聚落内的生产、分配与消费关系 95
第二章 不平等的中心聚落与原始宗邑和酋邦社会 100
一 雏形阶段的中心聚落与社会初步不平等 101
1.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雏形阶段的中心聚落 101
2.崧泽文化东山村遗址的社会复杂化与中心聚落形态 105
3.刘林墓地的家族—宗族组织结构 107
二 中心聚落形态时期诸种社会现象 108
1.凌家滩聚落内的不平等与宗教神权现象 109
2.大汶口文化聚落的不平等与家族—宗族结构 123
3.陵阳河、大朱家村遗址中的“?”、“?”等图像文字 134
三 中心聚落时期的殿堂与家族分间房屋 142
1.大地湾遗址F901殿堂式建筑 142
2.大河村、黄楝树等遗址中的家庭和家族建筑物组合结构 146
四 蒙城尉迟寺环壕聚落的社会形态 154
1.尉迟寺遗址排房与墓葬年代关系刍议 154
2.尉迟寺聚落的组织结构与社会类型 157
3.尉迟寺婴儿瓮棺上刻画“?”、“?”图像文字的社会机制 176
五 中心聚落时期的城邑:澧县城头山与郑州西山 180
1.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城头山城邑 180
2.大溪—屈家岭文化时期澧阳平原的中心聚落与聚落分布 191
3.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郑州西山城邑及其聚落群 194
六 中心聚落时期的原始宗教圣地——神庙和大型祭坛 199
1.红山文化中的女神庙与积石冢 199
2.红山文化中的社坛和天坛 200
七 中心聚落、原始宗邑和酋邦社会的一般特征 205
1.“宗邑”与“原始宗邑”及其与中心聚落和酋邦的关系 205
2.中心聚落、原始宗邑与酋邦社会的一般特征 207
第三章 阶级产生的三种途径 218
一 阶级产生的广泛基础与主要途径——父权家族 219
二 由战俘转化而来的奴隶阶级 230
三 由社会职务而产生的统治阶级 237
第四章 史前权力系统的演进 244
一 权力的空间性与宗教的社会性 244
1.仰韶早期的权力特征 245
2.仰韶早期的图腾崇拜对聚落空间的突破 247
3.图腾的转型与神权的拓展 257
4.红山文化中神权对聚落空间的突破 263
二 战争对史前权力生长的促进 265
1.史前战争的考古学证据 266
2.史前战争的文献证据 269
3.战争对内、外关系的改变:征服与奴隶 273
4.战争与军功贵族和军事首领的产生 275
三 权力的集中性与社会职能 280
1.社会职能与职官的起源 280
2.族权的分级与集中 284
3.“最高酋长—邦君—王权”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287
第五章 中国早期国家——龙山时代的都邑邦国 293
一 龙山时代的都城与国家 293
1.城邑的涌现 293
2.国家形成的标志与都邑邦国的特征 299
二 陶寺都邑与邦国:个案研究之一 304
1.陶寺的城邑和宫殿及其诸文明现象 304
2.陶寺墓地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和阶级关系 309
3.陶寺的天文建筑与龙山时代的历法水平 312
4.陶寺的聚落群与都鄙聚落结构 319
5.陶寺都邑与唐尧关系的研究 326
三 古城寨都邑与邦国:个案研究之二 331
1.版筑城墙与大型宫殿建筑及其他文明现象 331
2.古城寨的聚落群与国野结构 334
四 余杭莫角山都邑邦国与良渚文明特色:个案研究之三 337
1.余杭莫角山都邑 337
2.良渚文化中的阶级分化 339
3.良渚聚落群与都鄙聚落的等级和形态 342
4.良渚文明的特色 353
第六章 从部族国家到民族的国家与华夏民族的形成 358
一 民族和部族的概念与华夏民族的自觉意识 359
1.民族与部族的概念、定义和关系 359
2.“华夏”、“诸夏”:民族称谓与民族自觉 365
3.“华夏”合称的缘起 368
4.夏王朝与华夏民族的形成 371
二 五帝时代的部族国家与族邦联盟 374
1.五帝传说的时代划分 374
2.颛项尧舜禹时期的族邦联盟与向华夏民族的迈进 381
下编 从邦国到王国和王朝国家 391
第七章 夏族的兴起与夏文化的探索 391
一 夏族的兴起 391
二 夏文化的探索 405
1.夏文化探索的回顾 405
2.夏文化定义的困惑与重新定义 410
3.夏文化分期 412
三 作为王都的二里头遗址 416
1.二里头的宫城与宫殿 417
2.二里头遗址的青铜器 423
3.二里头遗址的玉器 424
4.二里头遗址的龙形器 425
第八章 夏代的国家与王权 429
一 夏王朝的国家机器与王权 429
1.夏禹王权的萌芽与过渡性时代特征 429
2.夏王朝的国家机器与华夏民族诸部族的参与 433
二 夏代复合制国家结构与王权 436
1.夏王朝中的王国与邦国及其复合制国家结构 436
2.夏代的王权与多元一体的正统地位 438
第九章 先商邦国的起源 441
一 商族的起源与迁徙 441
1.商族的起源 441
2.先商时期的迁徙 444
二 先商早期国家——邦国的出现 445
1.先商时期的中心聚落形态阶段 446
2.王亥时期向邦国的过渡 450
3.从上甲微开始的先商邦国形态——早期国家 457
第十章 商代的国家与王权 466
一 商王朝的建立 466
1.征伐与王权——成汤时期的征战与商灭夏 466
2.商的“天命王权”与商王统治的正当性 469
二 商王朝“复合制”国家结构 471
1.商代“内服”、“外服”制与“复合制国家结构” 471
2.在朝为官的“外服”之邦君和贵族 477
三 商代的王权及其统治方式 485
1.商王是“内、外服”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485
2.“外服”侯伯等属邦有向商王贡纳的义务 488
3.商王对“内、外服”军事力量的支配 491
4.商代国家结构所决定的商王统治方式 495
结语 503
主要参考书目 519
后记 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