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五地点 263
第一节 概况 263
一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263
二 发现与发掘经过 263
三 地层关系与遗存分布 263
(一)T1207-T1213东侧探沟东壁剖面 263
(二)T1208、T1209东侧探沟西壁剖面 264
(三)其他叠压和打破关系 266
第二节 下层遗存 267
一 灰坑及其出土遗物 267
二 地层出土遗物 286
(一)石器 286
(二)陶器 287
三 出土遗物分析 288
(一)陶器 288
(二)石器 291
(三)骨器 291
(四)兽骨 291
第三节 下层积石冢阶段遗存 292
一 一号冢(N5ZCZ1) 292
(一)墓葬 292
N5Z1M5 292
N5Z1M6 292
N5Z1M7 296
(二)祭祀坑 297
N5JK3 297
N5JK4 297
N5JK5 297
N5JK6 299
N5JK7 299
N5JK8 300
N5JK9 300
(三)灰坑 300
N5H49 300
(四)下层积石冢一号冢地层出土遗物 301
二 二号冢(N5ZCZ2) 303
(一)墓葬 303
N5Z2M7 303
(二)祭祀坑 306
N5JK1 306
N5JK2 306
(三)下层积石冢二号冢地层出土陶器 306
三 出土遗物分析 308
(一)陶器 308
(二)石器 309
(三)玉器 309
第四节 上层积石冢阶段遗存 311
一 一号冢(N5SCZ1) 311
(一)环壕(N5G1) 311
(二)冢体 311
(三)墓葬 312
N5Z1M1 312
(四)圆形石堆 318
(五)上层积石冢一号冢地层出土遗物 318
二 二号冢(N5SCZ2) 325
(一)冢体 326
(二)墓葬 326
N5Z2M1 326
N5Z2M2 326
N5Z2M3 328
N5Z2M9 329
(三)上层积石冢二号冢地层出土遗物 329
三 三号冢(祭坛,N5SCZ3) 333
(一)坛体 333
(二)人骨 333
N5Z3M1 333
(三)祭坛(三号冢)地层出土遗物 333
四 堆石遗迹 335
五 出土遗物分析 335
(一)陶器 335
(二)石器 335
(三)玉器 335
第五节 其他遗迹、遗物 337
一 时代不确定的墓葬 337
N5Z1M3 337
N5Z1M4 337
N5Z1M8 337
N5Z2M4 337
N5Z2M5 337
N5Z2M6 339
N5Z2M8 339
二 采集遗物 340
(一)石器 340
(二)玉器 342
(三)骨器 342
(四)陶器 343
三 N5H19及出土红山文化陶器 346
四 N5SCZ2东部出土的陶筒形罐 346
第六节 小结 348
第五章 第十六地点 350
第一节 概况 350
一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350
二 发现、发掘经过与收获 350
三 地层堆积与遗存分布 352
(一)T0806东壁剖面 352
(二)T0907西壁剖面 352
(三)79T5南壁剖面 354
(四)79T5西壁剖面 355
(五)79T5北壁剖面 355
(六)T0908-T1108南壁剖面 355
(七)T1008-T1010东壁剖面 355
(八)T0908-T0909西壁剖面 357
(九)79T1内H97打破M8剖面 357
(一○)79T1-79T3北壁剖面 357
(一一)T1207东壁剖面 357
(一二)T1208东壁剖面 357
(一三)T0811南壁剖面 358
(一四)T1214东壁剖面 358
(一五)T1216东壁剖面 359
(一六)T1107-T1116东壁剖面 359
(一七)T0710-T1410北壁剖面 360
第二节 红山文化遗存 360
一 竖穴土坑墓葬遗存 361
(一)概况 361
(二)墓葬分述 362
N16M2 362
N16M7 362
N16M8 362
二 下层积石冢相关遗存 362
(一)第④层出土遗物 362
(二)79T1-79T5第③层出土遗物 367
(三)N16H97 369
(四)79F1 370
三 墓葬N16M9及相关遗存 370
(一)N16M9 370
(二)N16H98 372
(三)N16H99 375
四 西侧墓葬遗存 376
(一)概况 376
(二)墓葬分述 377
N16M1 377
N16M11 380
N16M10 383
(三)积石堆积内出土遗物 384
五 上层积石冢(N16Z1)遗存 386
(一)概况 386
(二)冢体 386
(三)冢体出土陶器 388
(四)冢内墓葬综述 393
(五)冢内墓葬分述 394
N16M4 394
N16-79M1 414
N16-79M2 414
N16-79M3 419
N16M12 420
N16M13 421
N16M14 421
N16M15 426
(六)N16Z1积石层出土玉器 427
第三节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 430
一 遗迹 430
(一)房址 430
(二)窖穴 434
(三)灰坑 435
(四)灰沟 440
(五)环壕 441
(六)砦墙 442
二 出土遗物 442
(一)陶器 442
(二)石器 451
(三)细石器 459
(四)骨、角器 459
第四节 小结 461
第六章 遗址区采集的红山文化玉器 463
第七章 综合与讨论 467
第一节 综合分期 467
一 典型地层关系的选择 467
(一)已发掘的四个地点 467
(二)试掘的两个地点 467
(三)调查的地点 467
二 陶器分类与分型 467
(一)筒形器及有关陶器 467
(二)非筒形器陶器 468
三 地层关系与共存陶器相应变化的综合分析 468
(一)各个地点可以相互对应的地层关系及共存陶器 468
(二)各个地点特殊的地层关系 469
(三)其他各地点 469
四 综合分期及遗址形成过程的推定 469
(一)分期 469
(二)从遗址分期看诸遗址形成过程 469
第二节 积石冢特征分析 471
一 选址 471
二 结构 471
(一)下层积石冢 471
(二)上层积石冢 471
第三节 关于玉器 473
一 出土概况 473
二 分类、造型与功能分析 473
(一)人形玉器 473
(二)动物形玉器 473
(三)斜口筒形玉器 474
(四)勾云形玉器 474
(五)玉璧 475
(六)环形玉 475
(七)珠形玉 475
(八)耳坠 475
(九)棒形玉 475
(一○)三孔玉梳背饰 475
(一一)玉贝及其他 475
三 组合 475
四 制作技术举例 476
(一)选料 476
(二)切割成形 476
(三)钻孔与掏孔 476
(四)平雕、圆雕与镂雕 477
(五)打磨 477
(六)饰纹 477
五 “唯玉为葬”的习俗 477
第四节 遗址群 478
一 选址与环境 478
二 遗址的类型与组合 478
(一)类型划分 478
(二)遗址组合 478
三 遗址分布规律 478
第五节 牛河梁遗址在红山文化中的地位 479
一 发展阶段 479
二 牛河梁遗址在红山文化分布区的位置 480
三 牛河梁遗址所反映的社会变革 480
(一)积石冢所反映的群体间的独立性及差异 480
(二)中心大墓与等级分化 480
(三)由下层积石冢到上层积石冢之间的突变 481
(四)一个史前祭祀中心的形成 481
第八章 多学科综合研究 483
第一节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环境考古研究 483
一 遗址区现代自然环境概况 483
二 遗址文化层样品分析结果 484
(一)遗址建筑石料样品鉴定 484
(二)遗址文化层动植物残体分析 484
(三)遗址文化层样品的孢粉分析 484
三 大凌河上游全新世阶地剖面沉积样品的古环境分析 485
(一)部分沉积样品的年代测定和沉积物粒度特征 486
(二)黏土矿物分析 486
(三)孢粉分析 487
四 讨论与结论 488
(一)红山文化晚期的繁荣和牛河梁遗址形成同环境的关系 488
(二)牛河梁遗址地理位置及其建筑选址同环境的关系 490
(三)牛河梁遗址建筑石料选择与古人对地质和岩性的认识与利用 490
第二节 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积石冢砌石墓出土人骨研究 490
一 资料 491
二 性别与年龄 491
三 颅骨的形态观察与测量 493
四 比较与分析 493
(一)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各类型的比较 493
(二)牛河梁组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的比较 496
(三)与先秦时期邻近地区古代各组、各类型的比较 497
五 骨骼的病理观察 500
六 身高的推算 501
七 脑容量的推算 502
八 小结 503
第三节 牛河梁积石冢墓地红山文化居民的线粒体DNA分析 504
一 材料与方法 504
(一)样本采集与处理 504
(二)DNA的提取 504
(三)DNA的扩增与电泳检测 504
二 结果与讨论 506
第四节 牛河梁遗址出土动物骨骼鉴定报告 507
一 动物属种鉴定 507
(一)属种鉴定 507
(二)典型动物记述 507
二 动物骨骼的分布和数量 509
三 人工敲击骨片 510
四 几点认识 510
第五节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石料研究 511
一 牛河梁遗址石料及周围相关出露岩石情况的考察 511
(一)牛河梁遗址石块(板)及石器分布概况 511
(二)牛河梁遗址石料的现场考察及取样 514
二 牛河梁遗址石料及周围相关出露岩石切片的显微观察 516
(一)牛河梁遗址石料切片的显微观察 516
(二)周围相关出露岩石切片的显微观察 518
三 出土石器质料的肉眼鉴定 519
四 牛河梁遗址石料选用的分选性和来源研究 520
(一)石料选用的分选性分析 520
(二)石料来源分析 521
五 小结 522
第六节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采集红山文化玉器碎片标本鉴定报告 522
一 总体观察与比重测试 522
二 红外光谱物相分析 522
三 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 523
四 微量元素分析 523
第七节 牛河梁遗址出土玉器技术初探 525
一 前言 525
二 玉料来源、采集与运输 525
(一)软玉矿源问题 526
(二)玉料采集问题 528
(三)玉料运输问题 531
三 玉器制作体系 532
(一)单个体系玉器 534
(二)多个体系玉器 534
四 玉器加工技术 536
(一)破裂 536
(二)摩擦 537
五 总结 539
第八节 牛河梁遗址出土墙皮残片的检测 541
一 样品的性状观察 541
二 样品的检测 542
三 结果和讨论 542
四 结论 543
第九节 牛河梁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出土人骨的鉴定 543
第十节 牛河梁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出土人骨的线粒体DNA分析 543
附表 545
牛河梁遗址考古大事记 578
后记 582
英文提要 584
日文提要 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