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教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本培,赵锡文,金秋琦等编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13038·教260
  • 页数:408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一、地史学的任务和内容 1

二、地史学发展简史 1

1.十八世纪末以前是地史学的启蒙阶段 1

2.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狭义地史学(地层学)建立阶段 3

3.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本世纪中叶是近代地史学建立阶段 4

4.本世纪中叶以来是现代地史学的变革时期 6

5.近代地史学在中国的发展 7

第一章课外阅读文献 9

第三编 地史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10

第二章 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 10

一、地层的概念和地层学 10

二、地层之间的关系及其地质意义 10

1.地层叠覆律 10

2.地层接触关系类型 11

3.海侵超覆、海退退覆和沉积旋回 12

三、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14

1.地层的划分 14

2.地层的对比 15

四、地层系统和地层单位 20

1.岩石地层单位 20

2.生物地层单位 21

3.时间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系统 22

4.地质年表的建立 25

五、各类地层单位系统间的相互关系 26

1.岩石地层单位与时间地层单位的关系 26

2.生物地层单位与时间地层单位的关系 27

第三章 地层的沉积相与主要沉积环境 30

一、沉积相的概念及瓦尔特定律 30

二、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 31

1.沉积物的搬运与沉积 32

2.水动力条件的识别标志——沉积构造 32

三、主要的沉积环境与沉积类型 34

1.陆相沉积类型 35

2.过渡相沉积类型 37

3.海相沉积类型 37

四、古气候与古地理分析 43

1.地球表面的气候分带和洋流分布 43

2.反映气候的生物和沉积特征 44

3.古地理图及其意义 45

五、对现实主义原则的评价 46

1.地质时期中大气圈和水圈组分的演变 46

2.地质历史中地表高差分异和气候分异的变化 46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47

一、地层的沉积组合类型——稳定类型与活动类型 47

1.沉积物的组分、结构、几何形态与构造环境条件 47

2.沉积的厚度分析——补偿与非补偿的概念 48

3.沉积组合的主要类别及其分布特征 50

二、传统地槽、地台学说简介 51

1.地槽与地台的概念 51

2.地槽旋回与褶皱幕 52

3.构造旋回与构造阶段 54

4.大地构造分区 55

三、板块学说概要及其对地槽、地台的解释 56

1.板块构造简介 57

2.威尔逊旋回 59

3.板块学说对地槽、地台的解释 59

四、地史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 60

1.地质学方面的证据 61

2.古地磁方面的证据 63

3.古生物地理方面的证据 64

4.古板块构造与古大陆分布图 65

第一编课外阅读文献 70

第二编 前寒武的地史 71

引言 71

1.月史学研究对于认识地球早期历史的意义 71

2.前寒武地质时代的划分 72

第五章 太古代 74

一、太古代的生物遗迹 74

二、太古代地层的常见类型和研究方法 75

1.太古代地层的常见类型及其地史意义 75

2.太古代地层的研究方法 78

三、中国的太古界及其地史特征 79

1.典型地区的地层划分和地史特征 80

2.其它地区太古界的发育 82

3.华北太古界的基本层序及原岩形成环境 83

4.华北太古代的主要地史事件及陆核形成 83

5.中国太古代含矿层位及分布区 84

四、北方各大陆太古界发育概况 84

1.北美 84

2.欧洲 85

3.西伯利亚 86

五、南方各大陆太古界发育概况 86

1.非洲 86

2.印度 86

3.澳大利亚 86

4.南美 87

六、太古代的地壳演化、大气圈和水圈性质以及生命起源问题 89

1.初始地壳的性质 89

2.太古代地壳演化模式——绿岩带的成因 89

3.太古代世界地体构造 91

4.太古代大气圈、水圈性质及生命起源问题 91

第六章 元古代 94

一、元古代生物界概况 95

二、中国的元古界及其地史特征 98

1.中国北部的元古界及其地史特征 98

2.中国南部及其它地区的元古界及其地史特征 104

3.中国元古代含矿层位及分布区 107

三、北方各大陆的元古界及其地史特征 108

1.北美地台 108

2.其它地区 110

四、南方冈瓦纳大陆的元古界及其地史特征 110

1.非洲地台 110

2.澳洲地块 112

3.其它地区 112

五、元古代大陆地块的形成及其它重大地质事件问题 112

1.元古代大陆地块的形成和分布格局 112

2.元古代的几个重大地质事件 114

第七章 震旦纪 115

一、震旦纪的生物界 115

1.植物界发展和宏观藻类的发发 115

2.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 116

3.震旦系下界 117

二、中国的震旦系及其地史特征 117

1.中国南方震旦系的发育及其地史特征 117

2.中国北方震旦系的发育及其地史特征 119

3.中国其它地区的震旦系及其地史特征 121

4.中国震旦纪含矿层位及分布区 122

三、北方各大陆的震旦系及其地史特征 123

1.俄罗斯地台及西伯利亚地台 123

2.北美地台及其两侧的地槽带 123

3.西北欧及格陵兰东部地槽带 124

四、南方冈瓦纳大陆的震旦系及其地史特征 125

1.澳大利亚震旦系的发育 125

2.非洲南部震旦系的发育 127

五、震旦纪的冰期与古大陆的分布问题 128

第二编课外阅读文献 131

第三编 早古生代的地史 132

第八章 寒武纪 132

一、寒武纪的生物界 132

1.地史上最早的带壳动物群——小壳化石 132

2.寒武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三叶虫 132

3.晚期生物界的更新——树形笔石、角石和真牙形类的出现 133

4.寒武系底界 133

5.寒武纪的生物分区 136

二、中国的寒武系及其地史特征 136

1.华南地区寒武系的发育及地史特征 136

2.华北地区寒武系的发育及地史特征 140

3.中国活动类型沉积区 142

4.中国寒武纪含矿层位及分布区 145

三、北方各大陆的寒武系及其地史特征 145

1.北美地台及其周围地槽带 145

2.西伯利亚地台及其相邻地区 147

3.东欧(俄罗斯)地台及其边缘地槽带 147

四、南方大陆的寒武系及其地史特征 148

1.澳大利亚与南极大陆 148

2.北非及印度北缘 148

3.南美 148

五、寒武纪的古大陆分布 148

第九章 奥陶系 151

一、奥陶纪的生物界 151

1.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大繁盛 151

2.生态分异和生物相 153

3.奥陶纪的生物分区 155

二、中国的奥陶系及其地史特征 156

1.华南地区奥陶系的发育及地史特征 156

2.华北地区奥陶系的发育及地史特征 159

3.中国其它地区的奥陶系及其地史特征 160

4.中国奥陶纪含矿层位及分布区 163

三、北方各大陆的奥陶系及其地史特征 163

1.北美地台及其两侧地槽带 163

2.西伯利亚地台及相邻地槽区 163

3.俄罗斯地台及其周围地槽带 164

四、南方大陆的奥陶系及其地史特征 165

1.北非、南美和中南欧的冰川作用 165

2.澳大利亚 166

五、奥陶纪的古气候和古地理问题 166

第十章 志留纪 169

一、志留纪的生物界 170

1.海生无脊椎动物组分的更替及发展 170

2.半淡水动物及陆生植物的兴起 172

3.生物相类型的发展 172

4.志留纪的生物分区 172

二、中国的志留系及其地史特征 174

1.华南地区的志留系及其地史特征 174

2.中国其它地区的志留系及其地史特征 178

3.中国志留纪含矿层位及分布区 180

三、北方各大陆的志留系及其地史特征 181

1.北美地台及其两侧地槽 181

2.西伯利亚地台及其相邻地槽 182

3.俄罗斯地台及其相邻地槽 183

四、南方大陆的志留系及其地史特征 184

1.澳大利亚 184

2.北非及古特提斯南带 185

3.印度及其邻区 185

五、志留纪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 185

第十一章 加里东构造阶段的地史特征 187

一、加里东构造阶段古海洋的演化 187

1.古大西洋的闭合和英国-挪威加里东褶皱带的形成 187

2.古祁连洋的演化 189

3.东南复杂陆缘海域的演化 189

4.其它古海洋 191

二、加里东构造阶段古大陆的演化 192

1.华北板块的内部分异及其陆缘带构造发展 192

2.扬子板块内部分异及其边缘的构造发展 192

3.世界其它古大陆 193

三、早古生代的古气候 195

四、早古生代无脊椎海生生物的大发展 195

第三编课外阅读文献 198

第四编 晚古生代的地史 199

第十二章 泥盆纪 199

一、泥盆纪的生物界 199

1.鱼类的繁盛和原始两栖类的出现 199

2.陆生植物的发展和小型森林的出现 200

3.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巨大革新和发展 200

4.泥盆纪的生物分区及海相分阶 204

二、中国的泥盆系及其地史特征 204

1.桂中剖面及其分析 206

2.华南地区泥盆系岩相变化及古地理 207

3.其它地区泥盆系发育概况及其地史特征 210

4.中国泥盆纪含矿层位及分布区 213

三、劳俄(老红砂岩)大陆的泥盆系及其地史特征 213

1.西北欧及北美东部的加里东山系 213

2.北美地台及其西部陆缘区 214

3.俄罗斯地台及其东部陆缘区 214

4.劳俄大陆南部陆缘区——莱菌海西地槽 215

四、西伯利亚大陆的泥盆系及其地史特征 216

五、冈瓦纳大陆的泥盆系及其地史特征 216

六、泥盆纪世界地体构造及古气候 217

第十三章 石炭纪 220

一、石炭纪的生物界 221

1.概况 221

2.两栖类的大发展和原始爬行类的出现 221

3.陆生植物组合及其地理分区 222

4.海生无脊椎动物主要门类及生物分区 222

二、中国的石炭系及其地史特征 225

1.华南地区的海相石炭系及其地史特征 225

2.华北地区海陆交互相石炭系及其地史特征 228

3.其它地区石炭系发育概况及其地史特征 229

4.中国石炭纪含矿层位及分布区 231

三、北方大陆的石炭系及其地史特征 232

1.劳俄大陆及其相邻地槽区 232

2.西伯利亚大陆及其相邻地槽区 233

四、冈瓦纳大陆的石炭系及其地史特征 234

五、石炭纪的地壳运动和冈瓦纳大陆冰盖 234

第十四章 二叠纪 239

一、二叠纪的生物界 240

1.陆生植物的演变和华夏植物区的发展 240

2.西栖类的进化及爬行类的进一步发展 240

3.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发展及海生生物分区 242

二、中国的二叠系及其地史特征 245

1.华南地区的海相二叠系及其地史特征 245

2.华北地区的陆相二叠系及其地史特征 249

3.其它地区二叠系发育及地史特征 251

4.中国二叠纪含矿层位及分布区 253

三、北方大陆的二叠系及其地史特征 255

1.北美大陆及其相邻陆缘区 255

2.欧洲大陆及其相邻陆缘区 256

3.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大陆及其相邻陆缘区 257

四、冈瓦纳大陆的二叠系及其地史特征 257

五、联合古大陆基本形成及其古纬度位置 258

第十五章 海西构造阶段的地史特征 262

一、海西构造阶段大陆和海洋的变迁 262

二、海西构造阶段古海洋的演化 263

1.中欧洋的闭合和莱茵海西褶皱带的形成 263

2.其它古海洋 266

三、海西构造阶段古大陆的演化 267

1.华北-塔里木大陆 267

2.华南大陆 267

3.世界其它大陆 269

四、晚古生代的古气候 271

五、晚古生代生物界的演化及绝灭事件 273

第四编课外阅读文献 275

第五编 中生代的地史 276

第十六章 三叠纪 276

一、三叠纪的生物界 276

1.陆生植物的发展和生物分区 277

2.陆生脊椎动物的发展和分布 277

3.菊石、双壳类的演化阶段和国际分阶 277

4.三叠系的底界 281

5.海生生物生态分异及生物分区 282

二、中国的三叠系及其地史特征 282

1.华南地区的海相三叠系及其地史特征 282

2.中国北部的陆相三叠系及其地史特征 285

3.其它地区三叠系发育及地史特征 288

4.中国三叠纪含矿层位及分布区 289

三、世界各地的三叠系及其地史特征 290

1.特提斯带 290

2.环太平洋带 291

3.劳亚大陆 292

4.冈瓦纳大陆 294

四、三叠纪古大陆位置和印支运动的重要意义 294

1.古大陆位置和海水进退 294

2.印支运动在全球构造演变中的地位 295

第十七章 侏罗纪 298

一、侏罗纪的生物界 299

1.概况 299

2.爬行类的大发展 299

3.鱼类的发展及空间分异 302

4.陆生植物组合及其气候分带 302

5.湖生生物组合及其空间分异 302

6.海生生物组合、生物分区及国际分阶 303

二、中国的侏罗系及其地史特征 305

1.沿海火山活动带的侏罗系及其地史特征 305

2.西部大型盆地的侏罗系及其地史特征 309

3.青藏地区海相侏罗系及其地史特征 310

4.中国侏罗纪含矿层位及分布区 311

三、世界各地的侏罗系及其地史特征 312

1.特提斯带 312

2.环太平洋带 312

3.劳亚大陆 314

4.冈瓦纳大陆 314

四、侏罗纪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内生矿产形成 315

第十八章 白垩纪 318

一、白垩纪的生物界 318

1.概况 318

2.恐龙类的特化和绝灭 318

3.鸟类、哺乳类和鱼类的发展 319

4.陆生植物、孢粉组合及其气候分带 320

5.湖生生物组合及其演化阶段 321

6.海生生物组合和国际分阶 322

二、中国的白垩系及其地史特征 324

1.东部火山活动带的白垩系及其地史特征 324

2.西部大型盆地的白垩系及其地史特征 327

3.西藏、台湾地区的海相白垩系及其地史特征 329

4.中国白垩纪含矿层位及分布区 330

三、世界各地的白垩系及其地史特征 331

1.特提斯带 331

2.环太平洋带 331

3.劳亚大陆 333

4.冈瓦纳大陆 334

四、白垩纪的构造变动和海水进退规程 335

1.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内生矿产形成 335

2.海水进退规程 335

第五编课外阅读文献 337

第六编 新生代的地史 338

第十九章 第三纪 338

一、第三纪的生物界 338

1.哺乳动物的繁荣及其演化阶段 338

2.无脊椎动物的概况 341

3.被子植物的发展及地理分区 343

二、中国的第三系及其地史特征 344

1.中国东部地区第三系的发育及其地史特征 344

2.中国西北部地区第三系的发育及其地史特征 349

3.西藏、台湾的海相第三系及其地史特征 349

4.东南部大陆架海域的第三纪地史概况 350

5.中国第三纪含矿层位及分布区 351

三、世界各地的第三系及其地史特征 352

1.特提斯带 352

2.环太平洋带 352

3.劳亚大陆 353

4.冈瓦纳大陆 354

四、第三纪的古地理面貌和岩石圈构造运动 355

1.海水进退 355

2.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 355

第二十章 第四纪 360

一、第四纪的生物界 360

1.概况 360

2.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361

3.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 362

二、第四纪地层研究方法 363

1.生物地层学方法 363

2.考古学方法 364

3.气候地层学方法 364

4.磁性地层学方法 365

5.第四纪年代学方法 365

6.第四系的下界 366

三、中国的第四系及其地史特征 366

1.整体迅速抬升的青藏高原 366

2.差异升降强烈的西北山系盆地区 367

3.风成作用显著的内蒙古、晋陕高原区 367

4.上隆剥蚀的华南中低山、丘陵区 367

5.大面积沉降的东部近海平原 368

6.大幅度变迁的海岸线 368

7.中国第四纪含矿层位及分布区 369

四、欧亚大陆及北美的冰期及间冰期 369

1.阿尔卑斯山系的山岳冰川 370

2.欧洲中、北部的冰川 370

3.北美大陆的冰川 370

4.亚洲大陆的冰川 371

五、南半球各大陆的雨期和间雨期 372

第二十一章 阿尔卑斯构造阶段地史总结 374

一、阿尔卑斯构造阶段特提斯带的演化 374

1.阿尔卑斯区 374

2.喜马拉雅区 376

二、阿尔卑斯构造阶段的古太平洋及环太平洋带 378

1.中、新生代的古太平洋 378

2.环太平洋带的演化 379

三、阿尔卑斯构造阶段的冈瓦纳大陆及北方大陆 380

1.冈瓦纳大陆的解体 380

2.北方大陆的变化 381

四、阿尔卑斯构造阶段的古地理及古气候事件 381

1.全球古大陆变迁与新海洋的出现 381

2.全球海平面升降及海侵海退 383

3.古气候的变化 384

五、中、新生代之交生物界的绝灭及其原因探讨 386

第六编课外阅读文献 388

第二十二章 地球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及存在问题 389

引言 389

一、地球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基本趋向 389

1.生物演化的阶段性 389

2.沉积演变的阶段性与其主要趋向 391

3.地壳构造发展的阶段性及其主要趋向 394

4.古地磁极性变化的阶段性及其与其它地质事件的关系 394

5.影响地质作用发展的地外因素简介 397

二、地质历史中海陆的形成演变及存在的问题 400

1.地表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基本特征 400

2.地史时期大陆与海洋的发展和变迁 402

结语 404

第二十二章课外阅读文献 405

附录 406

地层柱状剖面对比图统一岩性图例 406

综合性主要参考文献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