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
1.1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2
1.1.1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2
1.1.2 宏观经济学的四次重大变革 3
1.1.3 宏观经济学的流派之争 4
1.2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5
1.2.1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6
1.2.2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 6
1.2.3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7
1.3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0
1.3.1 总量分析与总体分析 10
1.3.2 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10
1.3.3 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 11
1.3.4 短期、中期与长期分析 11
1.4 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体系 13
1.4.1 宏观经济学理论 14
1.4.2 宏观经济学政策 14
1.4.3 宏观经济学流派 14
2 国民收入的衡量与决定 17
2.1 国民收入及其衡量 17
2.1.1 国内生产总值 18
2.1.2 国民收入的形成、循环与恒等关系 20
2.1.3 总收入的核算 21
2.1.4 总支出的核算 23
2.2 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与消费 26
2.2.1 国民收入的生产 26
2.2.2 国民收入的分配 29
2.2.3 国民收入的消费 31
2.3 国民收入的决定 33
2.4 乘数原理 36
3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 42
3.1 投资需求与利率 42
3.1.1 投资及其分类 42
3.1.2 投资的决定因素 43
3.1.3 投资需求函数 46
3.1.4 托宾的q理论 47
3.2 IS曲线及其变动 49
3.2.1 IS曲线及其推导 49
3.2.2 IS曲线的转动 52
3.2.3 IS曲线的平移 53
3.3 利率的决定 55
3.3.1 货币需求 55
3.3.2 货币供给 58
3.3.3 均衡利率的决定 60
3.4 LM曲线及其变动 61
3.4.1 LM曲线的推导 61
3.4.2 LM曲线的两个特殊区域 62
3.4.3 LM曲线的转动 63
3.4.4 LM曲线的平移 64
3.5 IS-LM模型 65
3.5.1 产品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国民收入 65
3.5.2 均衡国民收入的形成机制 68
3.6 IS-LM模型拓展 69
3.6.1 国际收支均衡曲线 69
3.6.2 BP曲线的推导 70
3.6.3 BP曲线的移动 70
3.6.4 BP曲线的转动 71
3.6.5 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作用机制 71
4 经济增长理论和总供给曲线 73
4.1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73
4.1.1 经济增长 73
4.1.2 经济发展 74
4.2 哈罗德—多马模型 74
4.2.1 模型的产生 75
4.2.2 基本方程 75
4.2.3 三种增长率 76
4.2.4 长期均衡增长条件 77
4.3 新古典增长模型 78
4.3.1 基本假设 78
4.3.2 索洛模型基本方程 79
4.3.3 稳态分析 80
4.3.4 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82
4.3.5 最佳经济增长途径 84
4.3.6 技术进步的影响 85
4.4 内生增长理论简介 86
4.4.1 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 86
4.4.2 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型 87
4.5 总供给曲线概述 89
4.5.1 短期与长期宏观生产函数 89
4.5.2 劳动市场 90
4.6 总供给曲线类型 92
4.6.1 古典总供给曲线 92
4.6.2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92
4.6.3 常规供给曲线 93
5 AS-AD模型及其拓展 95
5.1 总需求与总供给及其均衡 95
5.1.1 总需求与总供给 95
5.1.2 总需求—总供给均衡 98
5.1.3 总需求—总供给均衡的变动 98
5.2 凯恩斯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的AS-AD模型 99
5.2.1 凯恩斯主义的AS-AD模型 99
5.2.2 修正的凯恩斯主义AS-AD模型 99
5.2.3 新凯恩斯主义的AS-AD模型 100
5.3 古典与新古典情形下的AS-AD模型 102
5.3.1 古典情形下的AS-AD模型 102
5.3.2 新古典情形下的AS-AD模型 103
5.3.3 简化的新古典AS-AD模型函数 105
5.4 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106
5.4.1 凯恩斯主义对短期经济波动的解释 106
5.4.2 凯恩斯主义对长期经济波动的解释 107
6 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波动 113
6.1 失业与奥肯定律 113
6.1.1 失业 113
6.1.2 奥肯定律 116
6.2 通货膨胀与菲利普斯曲线 117
6.2.1 通货膨胀 117
6.2.2 菲利普斯曲线 126
6.3 经济波动与周期 128
6.3.1 经济周期的基本知识 128
6.3.2 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指标 131
6.3.3 经济周期理论 133
7 IS-LM模型的政策含义 144
7.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概述 144
7.2 IS-LM模型与财政政策 145
7.2.1 财政政策对IS曲线的影响 145
7.2.2 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 146
7.3 IS-LM模型与货币政策 148
7.3.1 货币政策对LM曲线的影响 148
7.3.2 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 148
7.4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150
7.4.1 不同政策组合的效果 150
7.4.2 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形下政策组合效果 151
7.4.3 古典主义极端情形下政策组合效果 151
7.5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156
7.5.1 固定汇率制下的政策效果 156
7.5.2 浮动汇率制下的政策效果 158
7.5.3 不同汇率制度下的政策效果总结 161
8 AS-AD模型的政策含义 163
8.1 AS-AD模型与货币政策 163
8.1.1 新古典AS-AD框架下的货币扩张效应 163
8.1.2 新古典的货币政策无效性主张 165
8.2 AS-AD模型与财政政策 167
8.2.1 凯恩斯观点 167
8.2.2 古典观点 167
8.2.3 新凯恩斯主义的稳定化政策 168
8.3 AS-AD模型与总需求冲击 169
8.3.1 凯恩斯AS-AD模型对总需求冲击的解释 169
8.3.2 新古典AS-AD模型对总需求冲击的解释 170
8.4 AS-AD模型与总供给冲击 172
8.4.1 凯恩斯AS-AD模型对总供给冲击的解释 172
8.4.2 新古典AS-AD模型对总供给冲击的解释 174
8.5 开放条件下的内外均衡调整 177
8.5.1 AS-AD框架下的内外均衡 177
8.5.2 自动调整 178
8.5.3 政策调整:支出转换和削减支出 178
8.5.4 贬值手段 178
9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85
9.1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工具 185
9.1.1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186
9.1.2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188
9.2 财政政策 190
9.2.1 财政收入政策 191
9.2.2 财政支出政策 193
9.2.3 财政政策的自动调节与主动调节 193
9.3 货币政策 197
9.3.1 银行体系与货币供给 197
9.3.2 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 200
9.3.3 货币政策的新理论和新课题 204
10 宏观经济学流派与发展 209
10.1 新古典综合派 209
10.1.1 新古典综合派产生的背景及含义 209
10.1.2 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理论 210
10.1.3 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 211
10.2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211
10.2.1 两个流派在基本假设上的分歧 212
10.2.2 两个流派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的分歧 212
10.2.3 两个流派在政策主张上的分歧 216
10.3 货币主义学派 216
10.3.1 货币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16
10.3.2 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217
10.3.3 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 221
10.3.4 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221
10.3.5 货币主义的影响 223
10.4 供给学派 225
10.4.1 供给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225
10.4.2 供给学派的主要观点 225
10.4.3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 227
10.4.4 供给学派的影响 228
参考文献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