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世和童年 1
一 宗泽的后裔 1
二 桐城“鲁谼方” 2
三 古城安庆 3
四 南京思益小学 4
五 教育家和水利专家宗嘉禄 6
第二章 少年 8
一 酷爱山水风景 8
二 “青岛海风吹醒我心灵的成年” 9
三 同济医工学堂 9
第三章 哲学探索 11
一 佛、庄子 11
二 “拿叔本华的眼睛看世界,拿歌德的精神做人” 13
第四章 少年中国学会 17
一 “少中”评议员 17
二 “少中”理论家 20
三 “为什么要爱国?” 24
第五章 22岁的主编 28
一 《时事新报》和《学灯》 28
二 输入新鲜血液 29
三 “少中”的园地 30
四 写稿最多的“少中”会员 31
五 《学灯》发表名人名作 39
第六章 文坛“伯乐” 40
一 郭沫若的作品第一次变成铅字 40
二 “异军突起” 41
三 郭诗的第一位评论家和鉴赏家 43
四 “合二而一” 45
五 三人行 47
六 《三叶集》 49
第七章 文学——美学 54
一 唐人绝句和《园丁集》 54
二 诗一样的生活 55
三 《问祖国》 58
四 《新诗略谈》 59
五 《新文学的源泉》 61
六 见解和偏爱 63
七 李瑞清、谢无量 63
八 《美学与艺术略谈》《青年烦恼的解救法》《戏曲在文艺上的地位》 65
第八章 留学德国 68
一 巴黎会友 68
二 法兰克福 69
三 《看了罗丹雕刻以后》《艺术生活一艺术生活与同情》 71
四 柏林岁月 72
五 “印象的生活”和“冲动的生活” 75
六 “我随手掷下红花一朵,人间添了一分春色”——《流云》小诗 84
七 《恋爱诗的问题》《乐观的文学》《〈蕙的风〉之赞扬者》 100
八 鸿雁往来 103
九 “此生不再入第二党会” 107
第九章 哲学教授、美学专家 110
一 回国之初 110
二 中大哲学系的阵容 112
三 听课印象——学生们的回忆 113
四 中国哲学会 120
五 同徐悲鸿、田汉、郭沫若的交往 121
六 与校内外名人交游 135
七 与诗人们的友谊 142
八 “平凡”的美德——珍贵的回忆 146
九 歌德研究 160
十 《席勒的人文思想》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