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成长历程 1
我的故乡柏泉 3
我的家庭教育 6
夜梦中成功证明了“九点圆” 11
人生的“借贷簿” 14
怀念我的中学国文老师 16
从学理科转变到学文科 18
初进西南联大 23
数学第一 化学零分 26
李广田先生要我用白话文写作 29
听刘文典讲《红楼梦》 34
陈岱孙先生的严谨 37
吴宓先生给我的启示 39
西南联大旁听蔚然成风 43
西南联大的图书馆——茶馆 45
有幸熟读了《哈姆雷特》的英文原本 48
引领我走上哲学之路的贺麟先生 50
养育我哲学生命的恩师冯文潜先生 54
冯友兰先生把我引向了西方哲学 57
汤用彤先生的玄远之境和趣闻 63
金岳霖先生的大度 67
闻一多先生和我的人生转折 71
我是怎样走出象牙之塔的 78
走出象牙之塔以后 81
我也当过政治课教员 88
第一次讲授“马列主义基础”课程的窘态 91
1956年知识分子的春天 93
我们是怎样参加“大跃进”运动的 95
在政治运动的夹缝中做了一点“学问” 97
十年“文革”一曲悲歌 100
在回归自我思想家园的途中 105
一本拖延了20年的小书 115
一本让我下了一番死工夫的书 117
我无意中参与了一场学术争论 119
讲授“哲学导论”课程时的喜悦 122
好友激发了我撰写《境界与文化》一书 129
朱滢促进了我的哲学反思 133
实话不能实说? 138
第二部分 生活情趣 141
欲话苦难言 143
我爱打抱不平 156
两次乘船经历 157
瞒着父母 带弟弟出走 159
我的“喜欢”与“不喜欢” 162
第一次去北戴河 164
什么是我最高兴的时刻 166
我爱旅游 169
重游三峡随想 173
白发归来思万千 176
香港:我已经长大成人了 181
观土家族女孩抛绣球 186
我学着用电脑 188
九十习字 191
中关园:人文荟萃的百花园 194
我喜欢无标题音乐 198
游溪口 见到“蒋介石” 201
我的两只眼睛 204
天池镜泊洗胸怀 208
永不消逝的一件红毛衣 211
壬辰岁末游三亚 217
第三部分 社会交往 219
终生为官 书生本色——忆加凡学兄 221
忆中学同学仓孝和 225
我所知道的熊十力 228
我和陈序经先生曾经是邻居 230
建国初期的一个老干部形象——潘梓年 232
我的一位良师益友——石峻 234
一位不能忘记的老朋友——吴江 236
周扬说他重理论重学术 239
一个让我“没有想到”的学者——龚育之 241
去过毛家湾的林家 245
和张中行先生的一面之缘 248
不小心结识了梁从诫 251
宗白华先生的“沉重” 253
游武夷山,忆张岱年先生 256
博学诚挚的任华教授 261
忆王玖兴学长 263
我和汪子嵩是好朋友 268
一位“存真心”“做真人”的学者薛德震 274
一位有真才实学的忘年交黄克剑 276
与格洛伊教授的亲切交往 279
从排队等候看到的一点中西差异 283
在武汉举行的一次国际哲学讨论会 285
与贾克·董特教授、高宣扬教授在巴黎的一次交谈 292
我与商务印书馆 297
两个时代两代人 300
耕耘在《光明日报》的园内与园外 307
我与北大 312
我与《北大学报》 319
我到中央党校讲过不少课 322
北师大讲课的一点感受 325
我与武汉大学 329
北大哲学系的100年 331
佛门法师强调“不能脱离政治” 337
从高考生文言写作想到的 339
与法国著名汉学家白乐桑先生的一次交谈 344
意外的“神交”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