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13
1 城市形态与建筑形态 17
1.1 科学的策划 18
1.2 城镇化与城市形态 21
1.3 城市形态与城市规划 25
1.4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29
1.5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 33
1.6 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 37
1.7 城市构型 41
1.8 城市形态的构成及其相关 43
1.8.1 聚居 43
1.8.2 圈地(划地) 45
1.8.3 现状 46
1.8.4 生长点 48
1.8.5 城镇化现象 49
1.8.6 农业与城乡一体 51
1.8.7 宜居 52
1.8.8 形态的研究 54
1.8.9 口控制 56
1.8.10 转型 59
1.8.11 消费空间 60
1.8.12 历史保护 62
1.8.13 城市中心 66
1.8.14 行为心理 72
1.9 城市形态答析 77
1.10 建筑与规划的哲理 81
2 地区与城镇形态 85
2.1 发展与控制 86
2.2 江南农村村落 88
2.3 苏州古城 91
2.4 苏州地区的城镇 93
2.5 生态城探索 98
2.6 设计城镇一 103
2.7 设计城镇二 105
2.8 设计城镇三 106
2.9 设计城镇四——城市道路 109
2.10 城市与建筑艺术一 111
2.11 城市与建筑艺术二 116
2.12 住宅工业化及其相关 118
3 建筑形态与景园形态 121
3.1 建筑形态与传承 122
3.2 建筑形态与案例 127
3.3 地区建筑与现代建筑 143
3.4 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 148
3.5 滨水景园形态 156
3.6 山地景园形态 158
3.7 传统建筑与景园形态 161
3.8 建筑环境中的植被构型 166
4 建筑构型 173
4.1 简述 174
4.2 整体与主宰 177
4.3 尺度与比例 179
4.4 节奏与韵律 183
4.5 隐喻与比兴 185
4.6 细部与微差 188
4.7 风格与氛围 190
4.8 组合与配置 192
4.9 色彩与质地 195
4.10 均衡 197
4.11 光源与体块 199
4.12 技术美学 202
4.13 哲理与思辨 204
4.14 灵感与感悟 205
5 哲理的求索 207
后记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