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工业原料作物 1
第七章 棉花 1
第一节 概述 1
一、国民经济意义 1
二、棉花栽培的起源和我国植棉简史 2
三、棉花生产概况 2
四、国内外棉花发展趋势 3
五、我国棉区的概况 5
第二节 棉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8
一、我国棉花的主要栽培种 8
二、棉花的生育期 9
三、棉花的形态与生长发育 11
四、棉花对外界条件的要求 38
五、棉花的蕾铃脱落 43
六、棉花产量的构成 53
第三节 棉花的栽培技术 55
一、棉田耕作制 55
二、整地与施基肥 61
三、合理密植 62
四、播种与育苗移栽 70
五、田间管理 78
六、棉花高密度栽培 93
第八章 苎麻 96
第一节 概述 96
一、苎麻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96
二、苎麻的栽培简史、分布和生产概况 96
三、发展我国苎麻生产的途径 96
第二节 苎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97
一、苎麻的形态特征、类型和品种 97
二、苎麻的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00
三、苎麻的纤维 109
第三节 苎麻的栽培技术 111
一、苎麻的繁殖法 111
二、新麻园的建立、栽培和管理 113
三、常年麻田管理 115
第九章 黄麻(附红麻) 122
第一节 概述 122
一、黄麻的国民经济意义 122
二、国外黄麻生产和科研概况 122
三、我国黄麻的生产和科研概况 124
第二节 黄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126
一、黄麻的形态特征 126
二、黄麻的起源、分类和品种 127
三、黄麻的纤维 129
四、黄麻的生长发育 135
五、黄麻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41
六、黄麻产量的构成因素 142
第三节 黄麻的栽培技术 144
一、保全苗、育壮苗 144
二、合理密植 150
三、科学施肥 155
四、及时排灌 161
五、适期收获 163
六、黄麻的轮作和套作 165
七、外洲滩地黄麻栽培特点 169
八、黄麻引种与留种 171
九、黄麻的剥制与沤洗 176
附:红麻 180
第一节 国内外红麻生产概况 180
第二节 红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181
一、红麻的形态特征 181
二、红麻的起源、分类与品种 182
三、红麻的生长发育特性 184
第三节 红麻的栽培技术 186
一、选地与播种 186
二、全苗与密植 187
三、施肥与灌溉 188
四、轮作与套种 188
第四节 红麻的引种和留种 189
第十章 油菜 191
第一节 概述 191
一、发展油菜生产的意义 191
二、油菜的起源,我国油菜栽培的历史 191
三、国内外油菜生产概况 192
四、我国南方油菜产区的划分 194
第二节 油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195
一、油菜的类型、种及品种选用 195
二、生育过程 197
三、器官生长 200
四、温、光效应 218
五、产量的形成 219
第三节 育苗移栽与直播 222
一、育苗移栽的意义 222
二、培育壮苗和壮苗的特征 223
三、育苗技术 224
四、整地和移栽 228
五、直播的栽培技术 229
第四节 本田栽培技术 230
一、油菜对肥料的要求与施肥 230
二、对水的要求与灌排水 239
三、合理密植 241
四、田间管理的其他措施 244
五、收获与留种 246
第五节 春油菜的栽培技术 247
一、春油菜的生育特点 247
二、春油菜栽培技术要点 247
第十一章 花生 249
第一节 概述 249
一、花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49
二、花生的起源与分布 249
三、国内外花生生产概况 249
第二节 花生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251
一、花生的分类和类型 251
二、器官形成 252
三、花生生育期的划分及其特性 262
四、高产花生的长相及群体生育过程 269
第三节 栽培技术 273
一、花生的适土性与土壤耕作 273
二、花生的播种与全苗 274
三、花生对营养元素要求与施肥 283
四、花生的需水与排灌 298
五、花生的中耕除草与培土 299
六、花生的适期收获与贮藏 302
第十二章 甘蔗 308
第一节 概述 308
一、甘蔗的国民经济意义 308
二、栽培甘蔗的起原及简史 308
三、甘蔗的分布概况 308
四、甘蔗的生产概况及科技新成果 309
第二节 甘蔗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312
一、甘蔗的分类、品种类型及主要栽培品种 312
二、甘蔗的形态结构 314
三、甘蔗的生育特性 318
四、甘蔗的产量形成 331
第三节 甘蔗的栽培技术 332
一、蔗田整地 332
二、下种 333
三、田间管理 341
四、收获 348
第四节 甘蔗的栽培制度 349
一、宿根甘蔗 349
二、秋、冬、夏植蔗 352
三、甘蔗的轮作 354
四、甘蔗间套作 354
第十三章 烟草 356
第一节 概述 356
一、烟草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356
二、烟草类型和分布 356
三、烟草生产的发展 358
第二节 烟草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359
一、植物学特征 359
二、分类和品种 361
三、烟草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 362
四、烟草的生育过程 364
五、烟草的产量构成与品质因素 367
第三节 烤烟的栽培 369
一、轮作改制 369
二、育苗 372
三、整地 376
四、施肥 377
五、移栽及密度 380
六、田间管理 382
第四节 烤烟的留种、采收和烘烤 386
一、留种 386
二、烟叶的采收 387
三、烘烤 387
第五节 南方主要晒、晾烟栽培调制特点 395
第三篇 耕作制度 400
第十四章 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理论基础 400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分析 400
一、农业生产的实质和特点 400
二、农业生产的三个基本环节 401
三、农作物的高产稳产是各项生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03
第二节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406
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手段 406
二、创造良好耕作层,改善肥力条件 408
三、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411
第十五章 种植制度 415
第一节 作物布局 415
一、作物布局的重要性 415
二、合理作物布局的原则 415
第二节 复种 416
一、复种和复种指数 416
二、提高复种指数的重要意义和增产作用 416
三、我国南方的复种类型和综合技术措施 419
四、主要复种方式及其技术特点 421
第三节 套作与间作 424
一、概念 424
二、套作 425
三、间作 428
第四节 轮作 431
一、轮作与连作的含义 431
二、轮作的增产作用和增产原因 431
三、我国南方地区复种轮作的种类及其特点 435
四、复种轮作中作物的茬口特性和轮换顺序 440
第五节 种植制度的规划与实施 445
一、种植制度规划的内容和要求 445
二、制订种植制度计划的程序和方法 445
三、种植制度的实施 446
第十六章 农田耕作管理制度 448
第一节 农田基本建设 448
一、因地制宜,进行农田规划 448
二、建立完整的排灌系统,做到遇旱能灌、遇涝能排 449
三、平整土地,改良土壤 449
第二节 土壤耕作制度 451
一、土壤耕作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451
二、土壤耕作措施的技术原理 451
三、土壤耕作制 457
四、少耕法和免耕法 462
第三节 施肥制度 466
一、施肥制度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466
二、施肥制度的制订 467
三、肥料建设 471
第四节 农田杂草防除 472
一、杂草的危害 472
二、杂草的类型及生物学特性 473
三、杂草防除 477
第十七章 耕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484
第一节 耕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484
一、历史上几种耕作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484
二、耕作制度的发展规律 487
第二节 我国南方地区耕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488
一、稻区耕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489
二、棉区耕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490
三、旱地耕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491
第三节 改革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491
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491
二、建设农田“四良”配套 492
三、用地和养地相结合 492
四、精耕细作与机械化相适应 492